论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内在契合及其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文明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1)02-0003-05
一
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文明发达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更是以人类的整个历史文明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类型的社会文明制度。人类文明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成果总和。无论哪种社会制度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历史性贡献,而其中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P256)然而,正是由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以社会化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矛盾的发展,这种矛盾的发展又集中表现在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由于这种矛盾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以此表明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已不能容纳以社会化生产力为核心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严重地阻碍了它的发展。这就提出了如何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的历史性课题,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在资产阶级一时还无法选择摆脱危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的历史关头,无产阶级根据自身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使命的自觉认识,责无傍贷地担负起了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新道路的历史使命。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特别是以“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为依据,提出了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去为人类文明发展开避道路的崭新思路。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矛盾和规律的深刻揭示而提出的新思路表明,社会主义是直接承接和合乎逻辑地改造、吸纳及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及其成果的一种高于资本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这一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前提和最佳的手段选择。
然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推进的。现实的社会主义超越了理论的社会主义的设想,社会主义没有按照人类文明发展的常态轨迹首先在资本主义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建立,而是在文明不发达的国家首先建立。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本来是应该建立在资本主义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而实际上却是建立在文明不发达的基础之上。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即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先进性与这一制度的基础的落后性的矛盾;与此相关,又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派生出一系列矛盾,从而也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产生疑虑和困惑的总根源。社会主义在文明不发达国家建立初始,俄国就有人提出了“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的疑虑,列宁对此则明确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末,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创造这种文明的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2](P692)列宁的这一关于“首先创造文明的前提,然后发展文明”的思路就成为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基本选择。同时,列宁也认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后,必须争取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必须在同世界文明的联系中争取生存和发展。这一思路及选择的科学性在于:列宁从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把社会主义同人类文明及其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或是直接地为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开辟道路,或是间接地即首先创造文明发展的前提然后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以社会主义为前提和手段去发展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合乎规律的选择;而在不发达国家先于发达国家做出这种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总的路线。既然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社会主义的价值必将在与人类文明的契合中、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得以确认和实现。
二
人类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中共同创造的财富,是人类伟大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动力源泉。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生存、要发展都应该也必须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历史的结论。在“一个世界,两种制度,多级格局以及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地球上所有国家和民族共同面临的新使命和新课题。世界性经验证明,互相开放、共享文明成果,和平竞赛、共创文明伟业,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然而,这在两种制度并存的二十世纪的相当长的时期里并没有成为人们的共识。两种制度的相互对立,相互敌视,相互隔绝,甚至相互扼杀,给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沉痛的教训面前,为适应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两种制度下的政党和人民都必须面对现实而做出选择。资本主义制度必须首先正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现实价值及其存在的客观性,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半个多世纪里为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实际上,在20世纪上半叶,在社会主义文明事业发展的强力挑战下,相当多的资产阶级仁人志士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依据了人类文明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选择了与传统资本主义有相当差异的“国家垄断”、“宏观调控”、“人民选举”、“人民福利”等既不影响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攫取,又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要求的体制和政策。对于这些政策,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利用社会主义某些手段和政策为其摆脱困境而采取的重大变革举措,是向社会主义文明学习的体现,当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在向社会主义学习方面,甚至走在了社会主义前面。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形成一些对立的思想、理论和制度是必然的。然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必须吸取资本主义文明的营养才能发展成熟起来。因为,这种天然的联系是割不断的,甚至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链条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在相当多的领域里特别是在经济领域里具有“一脉相承”性:在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两种现代化具有相当多的共性,内涵着一般的共同规律。这些正是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自己的客观前提和内在要求。因此,我们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文明,正视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巨大成就,不仅要正视资本主义制度在前100年中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是生产力成果“比过去一切世代还要多,还要大”的历史事实,更要正视资本主义制度在后150年所创造的比前100年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是科学技术成果要多得多、大得多、高得多的客观现实。这是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实现内在契合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文明为什么要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的客观依据。需要进一步正视的是,当代资本主义虽然没有改变其固有的剥削的本质,但却改变了剥削的手段和条件,或者说,现代资本主义在剥削手段和条件中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文明”含量。新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较“新”就“新”在这里。应当看到,资本主义的这种新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挤压”出来的,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所呼唤出来的这个“魔鬼”的“挤压”,更直接的还有社会主义的这个资本主义的“死对头”的“挤压”。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新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和提高均与社会主义的影响有关,或者说,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不能抹杀社会主义的作用和功劳。可以认为,社会主义这种“挤压”作用的继续发挥必将最终彻底改变资本主义。
当代社会主义即被人类文明“改革”了的社会主义,在中国被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应当如何对待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应当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导师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列宁更突出一些。勿庸讳言,列宁也是社会主义遇到了危机的时候,才大胆地接受了利用人类文明“改革”传统社会主义的方案,开出了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的“药方”——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自己的最明确的观点和最早的实践。列宁甚至直接地把资本主义文明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他的著名论断是:“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3](P48)“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4](P170-171)他的著名公式是:“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5](P94)在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的实践中,列宁选择了资本主义文明中最接近社会主义的两个入口或阶梯,即“国家资本主义”和“文明的合作制”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商品货币关系等加以借鉴和利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列宁就此感慨地说:“如果我们先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那也许更好一些。”[2](P660)邓小平就此也很赞赏地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6](P139)他还针对战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客观现实指出:美国这个国家建国历史不长,对它的发展我们要“好好研究”。邓小平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这就是,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好就好在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上;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在什么地方?就是僵化在后来照搬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特征设想的“现成方案”,而没有继续坚持大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切断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的联系,这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这也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国的教训。如果吸取教训?邓小平告诫我们: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要“好好研究”,特别要好好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契合点,要好好地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来发展社会主义。
基于上述思考,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客观认识和判断时代发生的新变化,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反思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贡献与失误,创造性地构画了把中国发展纳入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宏伟蓝图”,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对外开放,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迈出了用当代人类文明改造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的坚定步伐。短短的二十几年,中国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其说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取得的,不如说是重新认识资本主义文明及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而引导中国进入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证明,向人类文明学习、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已经成为巩固、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毫无疑义也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巨大成就。历史结论是:任何民族国家文明的发展,都必须融入世界人类文明发展潮流中,游离出去不行,孤立起来更不行,违背这一趋势,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任何国家都发展不起来,最终将被人类文明发展的朝流所抛弃,资本主义国家如此,社会主义国家也如此。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文明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造成了“双输”的局面,当然,社会主义阵营输得更惨一些。留给人们真理性的启示是:人类文明事业是开放的事业,在一国内部各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与合作,在一球内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与合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契合和融通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规律;在人类文明发展共同规律特别是在当代世界全球化趋势作用下,社会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都在向更高阶段发展,最终社会主义文明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成为世界主导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时代的到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
21世纪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趋势下呈现出大激荡、大碰撞、大融合、大发展特征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文明后发展的国家,要继续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从而体现出较资本主义文明更高类型文明的特点和优势,就必须以“主人”的身份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探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相互关系理论与实践成就的基础上,在寻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内在契合点上做出进一步的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具有现实价值的探索,并从思想观念、决策措施、实际操作上加以整合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要注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我国现实国情因素的制约以及人民群众的承受力、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实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考量等方面的最佳体现和最佳实现的前提下,来达到“两种文明”的科学契合、融通和升华,以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中国在新世纪里才能站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潮头,才能在吸纳人类文明精华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积极影响,甚至争取发挥导向性影响。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新世纪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也是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价值的实现和体现。
寻求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包括资本主义文明的“契合点”,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迈向新世纪的中国人民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考量的问题。中国在全球化大潮的趋势下,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吸收他们的文明成果,其后果会怎样?是有利还是有害?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对外开放,不同资本主义发展关系,不吸收资本主义文明,中国发展不起来,这是邓小平的结论。“疑惑”也可能出在这里:同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在寻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契合或融通点的进程中,中国会不会被“和平演变”而“趋同”到资本主义那里去?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然而这种担心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给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打交道过程中的人们提一个醒,保持一个清醒的政治头脑。这还不是目的。如果由于担心而放弃与资本主义打交道,放弃寻求两种文明的契合点,放弃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这一发展中国的“捷径”,重新筑起“柏林墙”,重新强化“三八线”,那这种担心就失去了它的价值甚至还会造成危害。这里的关节点是思想观念问题。对立的思想观念是:社会主义是幸福,资本主义是祸害,进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东西也都是祸害,都是敌人,势不两立,隔离、拒绝、消灭资本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这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旧的观念。这种观念十分有害,其危害性已有定论。在当前,这种观念与全球化趋势相悖,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相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实现相悖。我们必须坚决克服这种观念,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起对外开放观念,树立在“共处”中竞争,在“联系”中学习,在“契合”、和“融通”中寻求发展的观念,这才是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需要的新观念。反之,如果你的观念逆客观现实而生,你的行为逆历史潮流而动,你就没有出路,甚至是死路一条,而不管你的主观愿望是怎样的。因为,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寻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契合点”是一个理论和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其直接现实意义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同资本主义打交道、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借鉴中,我们应当首先把“契合点”选择在哪些领域里,选择在哪些文明成果上,怎样才能实现最佳契合,实现契合的最大价值。做到这些,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现代的思想观念保证,领导者的勇气胆识魄力的发挥,也需要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一大批可靠而得力的人的实施和推动,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完备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系统加以评定、评估,需要一个安全保障系统加以保障。邓小平为我们构画了这样的系统工程的框架,并组织了强有力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经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四大特别是十五以来,更加注重吸纳人类文明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各个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发展壮大自己。首先是更明确而坚定地把寻求“契合点”的重点,继续放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领域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其它领域。在这一领域即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是直接相通和相融的,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是直接相通和相融的,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物质设备、生产管理等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的文明成果,可以直接与社会主义“契合”和“融通”,拿来为我所有。深化一步,就是在具体体制层面上寻求“契合点”。江泽民的新贡献就是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构想,这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当今世界各国惯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相融通,并生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体制,实现了与世界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新飞跃。再深化一步,就是在作为经济因素而不是作为社会制度形态而存在的生产关系层面上寻求“契合点”。在这方面,党的十五大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这就是明确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采用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常用的形式。这些都将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另外,我们也越来越注重寻求社会主义与世界文化领域的“契合点”,广泛实行对外文化交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6](P44)特别是与现代化、全球化、市场经济等相联系的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思想观念、民主法制和人权观念、讲求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均衡和协调的思想观念等。选准和实践这些“契合点”,对于推进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随着经济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的发展,我们也日益关注人类民主政治领域的文明成果,这方面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也“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6](P373)在政治领域寻求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契合点”,是一个新的思想解决,是一个新的实践。邓小平就比较早地提出过,资本主义在用人制度方面,在发现人才方面、使用人才方面,就非常大胆,不搞论资排辈,而我们在选拨干部的制度方面是落后的。言下之意,是我们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经验。当然,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多党制”等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由于它不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国情要求而不能照搬。但是它的运作程序、内部监督机制、选举形式、公务员制度、依法治国制度等层面上的文明成果,我们可以批判地借鉴,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不断地纳入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轨道,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人类文明的全部领域中寻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契合点,抓住机遇,利用成果,发展自己。这应该成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的共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向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延伸”以进一步实现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政治全球化和思想文化全球化,并最终达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目的的大环境下,我们积极倡导寻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的更多的契合点、融通点,会不会被资本主义“同化”,会不会使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得手,这确实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当前,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通过研究“四个如何认识”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牢牢筑起拒腐防变和反渗透,反颠覆的思想堤坝,从而使我们既能利用人类文明来发展自己,又能在不断巩固社会主义阵地基础上形成同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的使命。
标签:人类文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列宁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