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_大众文化论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_大众文化论文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试论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00)02-0032-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它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渗透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并成为芸芸大众不可缺少的生活需求。然而,正象黑格尔指出的那样,“现存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大众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文化市场,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但其负面效应如同其积极作用一样,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困扰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们。特别是它对高雅文化及人们道德价值观的消解,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有识之士指出:要全面顺利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就“提升”的必要性、可能性、具体途径,作一番详尽剖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提升的必要性

按照目前理论界达到的共识来看,所谓大众文化,就是指现代都市和大众消费社会里流行的文化类型(诸如流行音乐、娱乐消遣的影视片、世俗文学、广告文化等等)。它是在工业社会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并通过大众传媒的无深度、易复制、模式化的特点,按照市场规律而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同时,它也是当代竞争社会中从个人领域生长出来的一种新的消费性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崇高性和责任性相比,世俗性和商品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对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之所以必要,主要是由于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精神世界起着双重作用。

不可否认,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和我国市场经济相伴出现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对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就文化的存在状况而言,大众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这种文化消费本质上是普遍民众使用大众文化产品和媒体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求的活动,它与高雅文化一起构成了我国目前的精神文化消费的整体。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文化氛围而言,大众文化以其自然性、直观性和务实性等特点,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领域中,使文化的共享性得到了实现。同时,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使其更贴近世俗生活和普通民众,营造出了目前我国个性化、民主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人。

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负面效应也即消极作用的影响更为广泛。这种消极作用不仅渗透在都市大众的个人领域,而且由于其非理性的特点,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蔓延,严重地蚕食着人们的心灵,消解着主文化和高雅文化培养起来的高尚情操。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众文化造就了性格变态、心灵扭曲、行为方式错位的个人

大众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消费闲暇时间的文化而盛行起来的。但在现代竞争社会的大都市,普通民众在闲暇时间增多的背面,却负荷着越来越沉重的时间压力。因为在社会转型时期,当一种稳定的价值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相当程度的价值空虚感弥漫都市的时候,更多的人们力图逃避现代竞争社会所带来的焦虑和重压。大众文化有很大的消解时间感的功能,它取媚大众,消极地迎合大众,象一剂精神麻醉药,使人们沉迷其中,不知所以。特别是某些大众文化产品,在消解时间感的同时,还对消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潜意识进行刺激、诱发和挑逗,一旦这种非理性的潜意识被无限度地激活,人们就会投入到潜意识的释放和妄想之中,从而暂时忘却心灵的焦虑和重压。这也正是凶杀暴力和色情淫秽充斥大众文化市场的深层原因。如果长期下去,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个人就不能直面现实和人生,就会在孤独、忧郁和焦虑中心灵扭曲,性格变态,行为方式错位。比如,目前都市中人们心灵空虚,情感冷漠,交流困难;不少青少年误把“媒介的真实”当现实,在生活中一味模仿某些影视片中看似潇洒实则荒唐的非理性行为,就是很好的说明。

第二、大众文化塑造着品质弱化、审美水平降低、价值观和人生观变异的个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世俗化的气氛愈来愈浓。对欲望的肯定、对享乐的追求、对消费的崇尚、对实用的信奉、对金钱的渴望,日益成为都市大众生活的主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在私人空间追求所谓世俗幸福的文化,它明确宣布“躲避崇高、消解意义”,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压抑官能的享乐禁区。某些文化生产者甚至指出:大众对意识形态的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因此,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文化只有使自身也世俗化和娱乐化,才是走进大众的有效途径。在这种喧闹声中,一些有相当艺术高度的文化产品也开始使用大众文化惯用的各种伎俩,如煽情、媚俗、悬念设置、广告爆炒等等。这些作法除了进一步消解主流文化的神圣性,使其降低甚至失去深厚的精神内涵外,还和大众文化一起逐渐造就了一种新的、世俗的“人生信条”,即尽情享乐、玩世不恭和放弃任何有意义的追求。其最终结果必然是接受大众文化的普通民众精神品质弱化,审美水平降低,人生观、价值观渐渐变异。

第三、大众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了许多不良社会风气

目前,我国大众文化有明显的“西化”特点。无论是影视片还是文学艺术作品,都打上了浓厚的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物欲主义的色彩。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作为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结合的产物,其存在方式必然是市场化,即商品生产不断地向文化产业渗透。在这一进程中,大众文化产品为追求商业价值和商业利润,变成了迎合市场、满足市场和取媚大众的批量复制品,这又反过来使得大众文化产品更加以洋为荣、以假为真、以俗为雅、以色为美、以陈腐为新奇、以暴力为强悍……只要畅销,仿佛就是好东西。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滑坡,社会风气逐渐恶化。比如,在流行歌曲中,有以虚设爱情为主题的唱不完道不尽的呻吟;在影视广告中,趣味低级的内容也早已司空见惯;特别是在某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各种各样的“虚构和戏说”成了一种时尚——这些作品靠捏造人物和事实而牺牲历史的真实,塑造出类同“还珠格格”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典型形象,引诱无知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来学习和模仿。一句话,从根本上讲,这种媚俗甚至是粗俗的滥造,都是理想、信仰危机的产物,这样的文化产品必然会把人们的文化认识和文化消费引向歧途,从而必然会在很大范围内败坏社会风气。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在个人的精神领域,还是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领域,都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巨大冲击。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就必须实现文化教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完成对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恢复人的本质和尊严,实现人的意义和价值。

二、提升的可能性

那么,对大众文化人文提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也就是说,有没有提升的可能性?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我国有丰富和优秀的文化资源,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任何国家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前进的,传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前提。”[1](P35)换言之,传统文化是新文化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精神之源,是新时期文化建设和文化提升的价值母体。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默家、法家,都特别强调个人的修心养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孔孟的“修齐治平”,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源远流长、体大思精、独具神韵、富于活力的人文资源必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放光彩。只要我们善于扬弃传统的文化资源,对于目前我国大众文化的重建、完善和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文化在我国的文化领域里占主导地位

“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为了中国的富强,它基本上是中国寻求新的文明秩序的一个历史过程。”[2](P225)自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一直以此为指导,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具体实践,在探索和追求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这一进程中的智慧结晶。目前,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之所以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目的仍然是要发挥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文化的作用,并真正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形成一个民主、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保驾护航。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文化教育“三面向”的方针和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自觉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就一定会逐渐消除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顺利地完成对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

再次,大众文化本身良莠并存,它里面的不少优良作品可以为整个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提供范导和标本

大众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所以必然会有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如个性化、多样性和普及性等等。但不管怎样,大众文化并没有离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也没有离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的主流文化的大背景。因而,无论是大众文化产品,大众文化的创造者,都包含了一些优秀的东西和积极向上的品格。拿电视剧来说,从改革开放早期的《渴望》,到“下海”热潮兴起的《外来妹》,再到市场经济形成和确立后的《牵手》,都充满了传统和现代、道德和利益、家庭和伦理的矛盾。同时,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又都高扬了积极进取的主旋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了呐喊助威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大众文化内部的积极因素,加上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主流文化的外部引导,实现对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美化我们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风气是完全可能的。

三、提升的具体途径

致力于大众文化的人文品格的提升,必须抓住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溯本清源,标本兼治。

首先,从宏观上讲,政府部门应将某些高雅文化的生产从市场机制的作用中分离出来,以其特有的逻辑、品性、标准而非市场的逻辑、品性、标准衡量之

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毫无疑问,文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但这种适应并不意味着一概地把文化推向市场,在商品交换中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而是要充分发挥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作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文化所特有的社会功能(信息、认知、教化)来校正和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仅有大众文化,无法承担这个重任。在自发的市场体系中,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巨大反差,使高雅文化消费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政府部门在文化政策的制定及其具体操作中,对不同性质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要加以宏观调控,分类指导。而不能一概将文化推向市场,让担负着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提供人类超越问题(诸如人生的价值、意义、伦理、信念、理想等)的解答的高雅文化的创造者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市场上去自行觅食,而应给予大力支持。提倡在市场发育中先富起来的企业和个人的赞助投放在高雅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上,进而培育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使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其次,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主体的人文学者们,应获得独立的人格,担负起对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的道义和责任

诚然,作为普通民众的一员,人文学者不是殉道者,也无“禁欲”的义务,但是,作为社会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社会对其有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其从事精神生产的过程中,要更加赋于独立的创造精神和对现实批判的勇气,自觉摆脱对所谓“权威”的依附,不要人云亦云;自觉抵制金钱的诱惑,不要唯利是图,让良知为金钱所收买;自觉摆脱对大众的依附,不要一味诌媚讨好;自觉摆脱对传媒的依附,不要一味地为“歌星”、“大腕”鼓噪。在市场的风浪搏击中铸就自己特有的品格,不为条件所限,环境所迫,功名所累,不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力争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来塑造和教化大众。

再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传媒、文化市场、文化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引导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高奏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号召一切社会部门和个人向社会提供高雅、理性的精神食粮,坚决打击、制止非法文化行为和活动,防范、阻止文化垃圾流入市场,污染心灵,毒化社会风气。尤其要认识到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它不只向社会提供信息、知识,还倡导着社会的价值观,引导着社会舆论,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作为大众传媒的传播主体,更应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过硬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传播观,坚持传媒的党性原则,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功能,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文化生态环境,为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大力抓好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旅游文化的建设,形成多层次、多触角的社会文化网络。积极创办各种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倡全民参与,优化人文环境,把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普通民众自觉地从不文明、迷信愚昧中解脱出来,共享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

最后,要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大众的审美素质

从现实看,大众文化之所以在人们生活中颇有市场,这固然和大众文化本身的特点有关,也反映出了文化消费主体审美水平的低下。如果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了,那么,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就会改变,消费结构就会调整,具有较高审美情趣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就会上升,从而促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们不断提高其产品质量。由此看来,要致力于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加强文化大众的审美教育,就是十分必要之举。美育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精神境境的功能。加强美育教育,是提高全民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美的鉴赏在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同时,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在审美过程中感受灵感和启示,汲取信念和力量,使人精神受到鼓舞,心灵得以升华,达到自我超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认为教育只是教育部门的职责的错误观念。同时,要把审美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采取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形式,把思想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之中,以美的理念为指导来营造、净化心灵环境,从根本上走出“以洋为美,以俗为美,以丑为美”的审美误区,不断提高文化大众的人文素质。

收稿日期:1999-12-05

标签:;  ;  ;  ;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