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后半期黑龙江地区城镇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半期论文,黑龙江论文,城镇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60年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深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这一时期的黑龙江地区由于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丧失了大片领土,进一步加深了边疆危机。清政府正穷于镇压南方的太平天国革命,无力加强东北的边防,致使江省官兵俸饷历年拖欠“十不及一”。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开放闲荒裕饷强兵,得到清廷允准。因此,从1860年在呼兰地区的蒙古尔山初放闲荒始,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开发便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而城镇的兴起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一、开禁前的江省城镇
黑龙江地区的城镇在古代曾有过几度辉煌。如渤海国时期的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和金代的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县阿什河乡)就是发达的城市经济的典型代表。以后的辽、元、明各代统治阶级都在此有所经营,或为农业上的屯田府、或为军事上卫、所,在黑龙江地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镇(雏形)。但经过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和清廷入关,东北边疆变得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边防空虚。与此同时,沙皇俄国向东方扩张逐渐侵入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为了加强边防,抵御沙俄的侵略,清政府开始向黑龙江地区调拨八旗官兵,择形胜要隘之处设治、驻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谕令发盛京兵筑黑龙江城(瑷珲),提出“建城永戍”的方针。因而在清初抗俄斗争的背景下江省形成了一批军事、政治性城镇。
宁古塔建城最早,该城位于黑龙江地区张广才岭东部牡丹江流域,原设宁古塔副都统辖黑龙江地区,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抵制罗刹的侵扰,顺治十年(1653年)定于在此增设昂邦章京,并派“在彼驻防久、甚得人心”的沙尔虎达为第一任昂邦章京(即大将军)。第二年在今宁古塔支流海兰河南岸建石城,为宁古塔旧城;康熙五年因旧城年久失修,另择地建一木城。宁古塔城是清政府统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政治军事中心。
在抗俄斗争中适应需要首先在黑龙江边建起了黑龙江城(瑷珲),萨布素在此就任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该城便成为黑龙江地区的第一任首府。墨尔根随之建立副都统衙门(1684年),后因该地处“艾浑和卜魁两镇之间,首尾易制”,①将军衙门曾一度迁移至此。齐齐哈尔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城,在此驻兵、设治,先后设参领、城守尉、副都统,三十八年(1699年)移黑龙江将军至此,从此齐齐哈尔不仅是我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军事重镇,也成为黑龙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此外,在东部有三姓城驻副都统,西部有呼伦贝尔城设副都统衔总管,在中部地区还有呼兰、阿勒楚喀等城,从而奠定了清代前期江省城镇的基本格局。
这些城镇是政治、军事目的引导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其发展中也始终发挥着政治、军事功能,城市经济的作用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较长时期里未能得以发挥。加上长期实行封禁政策,江省的开发陷于停滞,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标志的城市也自然只能在这种封闭的经济中缓慢地前行。
二、开禁后江省城镇的兴起
1、呼兰地区开放民荒与新兴城镇
清代呼兰地区即呼兰城守尉(后改副都统)辖区,其范围很大,东、南到松花江,西以通肯河,北到小兴安岭,东北到松花江、黑龙江汇合处,包括汤旺河到都鲁河之间地区皆为呼兰属境。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呼兰城守尉,迁八旗人等进入该地。乾隆初年设立官庄40所,为该地开垦之始,道光年又设新官庄,人口逐渐增加。除官屯外,百余年来关内流民不断冲破封禁来到这一地区,使呼兰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当时的齐齐哈尔等地官兵口粮均由呼兰运送,呼兰有黑龙江粮仓之称。
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开放呼兰闲荒折获准后,“计自咸丰十年起至同治七年止,共放毛荒二十余万垧”。后因“将军德英以新荒续放未甚踊跃,奏请暂行停止。自后屡放屡停,直至光绪二十三年,历年均有出放之地。”②
随土地放垦的开展内地汉族流民大量涌入呼兰地区,掀起了农业发展的高潮,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呼兰城历史悠久,早在乾隆元年(1736年)城内住户即有1541户,8215人③,城中有烧锅、当铺等手工业、商业活动,初具城市规模。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开发,使呼兰城成为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中心,粮食的重要集散地,呼兰城南隅的恒积仓(又称南仓),仓房逐年修建达445间,可装粮20万石以上。民垦兴起以后,呼兰作为南北交通要冲,经济骤然繁荣,“每岁十月封冻讫次年二三月泮冰,运粮车辆道途络绎,车与车相衔接,深宵蹄跌踣地声渊渊震枕席间;昼出则道路为之壅塞,日至二千余辆,少亦千辆。”④呼兰城各业发达,人烟稠密,从征收税项上即可见一斑,早期只有牲畜税和当税,同治四年民垦兴起后增添了烟、酒、油、麻四项,到光绪初年又增物产、营业、交涉等项税收,光绪十三年各类税名目达上百种,收入年达十几万两。
开放民荒后,呼兰地区流民激增,几倍于旗人,旗民杂处,词讼案件日增。因而同治元年(1862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设呼兰理事同知厅,奏曰:“查呼兰所属蒙古尔山等处闲地招垦以来烟户日增,虽皆殷实良民,寓地谋生,自图永业。而往来商贩游手随之,遂不免良莠间杂,户婚田土以及命盗案件亦以日繁。呼兰额设城守尉一员专司旗务、兼理官屯,所驻之处距开垦地面不惟鞭长莫及,且于汉文法律均非所习,自应增设有司官员以资治理。请援吉林省属伯都讷成案,设呼兰厅理事同知一员,管理赋课刑名及旗民交涉事件,并设管狱巡检一员,兼习捕务,在巴彦苏苏建为治所。”⑤清廷允之,遂在巴彦苏苏设理事同知治所,巴彦苏苏成为江省第一个民官设置之地。“呼兰厅属境包有今绥化府、余庆县、木兰县”。⑥
巴彦,满语意为“富裕之乡”。“城为正方形,以土为垣,凡七门,城内大街纵横各二如‘井’字式,小街亦纵横有序,不相凌杂。官署在南街,商场在大街,城基南北袤四里三分,东西宽五里三分,北西南三面以乌袅河为壕。”⑦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呼兰理事同知厅辖境过大,不宜管理,黑龙江“将军文绪奏分呼兰厅地设缓化理事通判厅,治北团林子。两厅以濠河(今泥河)为界,河以北津河、克木克河、努敏河、尼尔吉河、额依浑河五段纳租实地211981垧地属绥化。”⑧
北团林子(绥化)在同治初年还是一片林木茂密之地,居民很少,兴垦后发展较快,至光绪初年已形成了集镇,光绪四年(1878年)绥化镇划分街基,开凿城池⑨。据档案记载,光绪五年时“北团林街商民一百一十七户,共贸易人一千零四十六口”,⑩其中较大的商号福泉涌雇佣伙计达40人之多。设立通判厅后,又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新规划街基,建筑城墙,使之初具城镇规模。
土地开禁给城镇兴起创造了条件,在较短的时间里呼兰地区城镇建设十分迅速。巴彦、北团林子的城镇经济的繁荣足以使人们把它们与呼兰城并称为“三城”,徐宗亮在《黑龙江述略》中载:“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麇集,汉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尤以呼兰厅城为最。”(11)
北部的余庆街(今庆安县)和上集厂(今绥棱县)也随土地开垦而先后兴起。余庆街原名于清街,据载于清为最早到此占山定居者,其居住之地称于清窝铺。光绪后周围荒地大量开垦,于清窝铺居呼兰厅连结各地中心位置和交通要冲,光绪八年(1882年)黑龙江将军决定在此建立集镇,改名为于清街,出放街基,东西长一里,南北宽一里八。后改于清街为余庆街,取吉庆有余之意。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此设分防经历,建衙署,并修城墙,辟东西二门。“自此以后,商贾云集,人口骤增,店铺栉比,行旅不绝。当时已有大小店铺七十多家,总人口达四万六千余人。”(12)
上集厂位于余庆街西北部,同治元年放荒后始为一小村屯,名新立屯,隶呼兰所属之巴彦州。到了光绪年间,土地大量开发,人口也逐渐增多,遂改新立屯为上集厂。光绪十七年(1890年)于上集厂设分防经历,从此渐具城镇规模。
自同治八年(1869年)呼兰地区通肯段重又封禁,经反复斗争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才再度开禁。1895年设通肯副都统管辖该地区招垦事宜,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通肯、克音荒段全部放竣,共编安三百二十余井,拨放毛荒四十七万余垧。(13)虽放荒成效不如从前,但也促使大批旗、民进入这一地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总办通肯等处招垦行局派员查勘垦区形势,踏定通肯、克音段内两处街基(14),在各段适中地方丈留三井之地,为以后城镇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松花江以南的土地开垦与城镇兴起
清代以松花江为吉林与黑龙江界江,江北为黑龙江将军辖境,江南属吉林。
松花江南岸土地开发较早,清初抗俄时就在拉林(今五常县拉林镇)储备军粮,扩建官仓,称拉林仓。后设协领、副都统,并移京旗屯垦,使拉林城逐渐发展,成为一大集镇。清末时“人口2万,四周绕以城壁,面积略同宁古塔城,然商业则出其右”。(15)阿勒楚喀城是清初设治之地,乾隆九年(1744年)设副都统,城市建设颇具规模,加上京旗屯垦开发了周围农业,到光绪年间已发展成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双城堡亦如此,由设治到移京旗屯垦逐渐发展为较繁荣的城镇。可以说这些城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开放民垦时已形成了城市(镇)规模。
江南随放垦而兴的城镇以宾州厅(今宾县)和五常厅(欢喜岭)最为典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吉林将军景淳奏准阿勒楚喀以东蜚克图站荒地8万多垧、双城堡可垦荒地4万余垧及凉水泉一带禁荒10万垧,一律招民认垦。远近民人纷纷前来领种谋生,日聚日众。经十余年的开垦耕作,这一地区“生齿蕃盛、商贾渐繁,命、盗词(讼)愈增愈多,俨有既庶且富景象”。(16)而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在全境西南一隅,治理难周。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月,吉林将军铭安奏请添设抚民同知,奏曰:“查有苇子沟地方西距拉林接界之古城店一百七十里,东距与三姓接界之玛延河二百四十里,南距与五常堡接界之帽儿山二百里,北距与黑龙江属呼兰接界之松花江六十里,实为全境适中之地。……原设东西大街一道,计长三里城,街南北有开设大、中铺户二十余座,小铺户七十余座,土著居民三百余家,人烟稠密、商贩殷繁,于此设立同知衙署、监视暨巡检捕衙,实足以资治理。”(17)可见这时设治已不止考虑政治、军事因素,而更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地理位置、交通、人口状况等,使新城具有经济活力和发展远景。
光绪七年(1881年)在苇子沟设立抚民同知一员,定名宾州厅。随即兴修城垣,厅城“形势壮阔,城中多留隙地,以备分设祠庙、学署、仓廒、武廨等用”。(18)为以后的城市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常堡是同治年设的协领衙门驻地管理京旗屯垦等事宜,筑有城垣,取名于孔教中“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当民垦兴后,该地不当要冲、交通不便,且城市“规模狭隘,人烟稀少,户不满百,铺店十余家,生意萧索”,“开荒垂二十年尚无起色”。(19)自然不是设官置署、兴建城镇的理想之处。
吉林将军铭安派员四处查勘,勘得堡城以南三十里欢喜岭地方(今五常县城),“该处有东西大街一道,长七里,宽三里,商贾萃集,人烟较密,东、西门各一,贸易四季繁盛,为五常堡、山河屯适中之区”。(20)可见这个自然发展的小镇比之五常堡要繁荣得多。因此择此设抚民同知一员,名曰五常厅。
五常厅设治后开始城市建设,修城池、筑土墙,城楼均用砖砌,颇具气势,到光绪末年,城内有4条大街和30余条小街,主要大街(今建设大街)上除厅衙门等机关外,还有钱局、当铺、烧锅、药店、杂货铺等几十个较大商业铺店,其它行业在城内应有尽有,生意兴隆。(21)而五常堡终因缺乏城镇自身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发展,协领衙门裁撤后便成为五常厅属下的一个小镇。
这一地区还有一些小城镇如玛延河(今延寿县)等都是在此期间兴起的。
东部边疆的移民招垦始于光绪年间,七年(1881年)吴大澂前来督办宁古塔、三姓、珲春防务和屯垦事宜,先后在珲春,三岔口(今东宁县境内)、绥芬河、蜂蜜山(今密山)实行招垦。随之而来的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涌现出众多新兴城镇,宁安、依兰在原政治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成为经济中心,穆棱、密山、东宁等城都是在北垦荒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三岔口为例,开荒前这里是“民户零星散处”的荒村,“本无集镇”,1882年吴大澂来此“亲自相度形势,起盖官房招商招垦”,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再次到此勘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铺户约有五十余家,后街房屋亦次第兴造,不数年间居然成市,农工商贾各有欣欣向荣之意”。(22)由此可见开垦民荒给城镇发展建设带来的繁荣之一斑。
清末民初东北全面开禁,城镇更普遍建起,不在此文论述。
三、这一时期城镇特点及作用
(1)这批城镇是随着农业垦殖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是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首先是适应农产品增加,城镇兴办了为数众多的农产品加工业,如制酒的烧锅、榨油的油坊等;其次是商业的繁荣,城镇无论大小都成为一个区域的经济流通中心,成为粮食集散地和工业日用品销售地。虽然有一些城镇仍是政治中心,如呼兰城,但在周围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城市的经济地位开始增强,不再是那种单纯的消费性的行政中心。
(2)这些城镇的建立虽然大部分伴随着设治,但如前所述,设治不只考虑政治管理的因素,更多的是从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上考虑。宾州厅是最明显的例子,在踏勘中不但要求地点在全境“适中”,还要求“人烟稠密、商贩殷繁”,因而选择了苇子沟。五常厅又是一例,原有五常堡城,在设厅时因之“规模狭隘、人烟稀少”,“地不当要冲”,而选在“地势高阔,商贾萃集”的欢喜岭。这种设治的指导思想,保证了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使这些自然形成的繁荣之地在政治中心的外力刺激下很快地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城镇。
(3)新兴城镇皆为江省初设民官之地,这是与以往城镇只设旗官的军事性统治迥然不同的。由于土地开垦,大量汉族农民流入江省,设置民官势在必行,不但新建城镇设置民官,连宁古塔、三姓这些古老的边镇于光绪年间也先后增设抚民同知,管理民事。民官的设置较之原来的旗官管理范围有所扩大,在城内逐步健全城市管理制度和机构,如街道厅、消防和卫生机构等等,真正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城市建设,使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4)这一时期除上述农业城镇外,还在边疆地区适应需要建立起一些政治、军事及工矿业城镇,如兴东兵备道驻地萝北、密山府治所蜂蜜山,北部漠河自光绪十二年(1886年)奏请开采,两年后成立矿务局招民开采,商贾麇集,几成重镇。
1860年以来江省土地开禁为城镇建设带来机遇,其影响十分广泛。经几十年的发展,到清末奠定了今天江省城镇分布的基本格局。
注释:
①《瑷珲县志》卷八,第6页。
②《黑龙江志稿》卷八。
③王化钰《清代呼兰商业经济研究》,载《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年2期。
④《呼兰府志》卷三。
⑤《黑龙江述略》卷二建置。
⑥⑦⑧《呼兰府志》。
⑨《绥化县志》第44页。
⑩《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元年——七年)第277页。
(11)《黑龙江述略》卷三。
(12)《庆安文史资料》第一辑,第4页。
(13)黑龙江省档案馆藏《黑龙江将军衙门档》1898第190卷。
(14)《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二十一年——二十六年)第223页。
(15)《满洲三省志》吉林省志第98页。
(16)《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元年——七年)第387页。
(17)(19)(20)《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元年——十五年)第388页。
(18)《黑龙江设治》(上)第9页。
(21)《五常县志》第328页。
(22)吴大澂《皇华纪程》载《长白丛书》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