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杭州公共文化空间软实力的思考与对策
余培敏
摘要: 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优秀文化传承、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涵养的提升起着基础性的、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杭州基本形成多层级、多形式、多特色、多要素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体系。但也存在着管理服务不优、市民参与度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供给与需求错配现象严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是:注重公共文化空间地域平衡和整体有序、加大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进城市文化公园等文化阵地建设、拓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加大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力度等。
关键词: 公共文化空间;软实力;思考;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阶段即文化竞争,城市也从“功能城市”发展到“文化城市”阶段。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复合,是城市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1]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公共文化空间对优秀文化传承、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涵养的提升起着基础性的、关键性的作用。浙江文渊悠久、文脉深广、文气充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在推进“文化浙江”建设过程中,在提升杭州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如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文化好生活需要,其中提升公共文化空间软实力至关重要。
一、杭州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色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一般指的是城市公众共同享有和分享的文化空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既囊括了室外的公共文化空间,也包括室内的公共文化空间,主要包括文化广场、历史建筑、人文景观、高校校园、公园、自然景观、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博物馆、体育馆、艺术中心和市民活动中心等要素在内的景观地域单元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一般具有平等性、普惠性、便民性和人文性特点,具有集中体现价值的符号,即公共文化政策参与下的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意识塑造,以及在社会公共价值、公共精神取向方面的引导。[2]换而言之,对任何一座城市而言,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本质上不在于建立了什么样的基础设施,而在于它塑造了什么样的公共文化和城市精神。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死亡凸显和亲密关系丧失对高自尊被试职业认同的影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别。 相似之处是,二者均显著降低了高自尊者的职业期望、职业承诺、职业价值观及职业认知的水平; 不同之处是,死亡凸显还显著降低了高自尊被试的职业情感,但亲密关系丧失无此效应。
近来年,浙江始终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立足点,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效能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点。浙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年不断提高,一个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正在逐步形成。2018年,全省建有图书馆101家、文化馆101家、综合文化站1316个、图书馆分馆894家、文化馆分馆312家、农村文化礼堂7916个。杭州作为浙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致力于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城市。一直以来,杭州不断加大文化服务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多层级、多形式、多特色、多要素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体系正在形成。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公众广泛参与,且涵盖市级、区县(市)级、街道级、社区级和居住区级五个层次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体系(见表1)。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1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6个,图书馆藏书1489万册(不含省),12个区、县(市)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馆标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190个,基本建成符合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建成3028个。尤其是源于临安的文化礼堂成为浙江农村农民“精神家园”的典型代表,是乡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检查预约中心的服务一直在持续改进,周边科室也及时跟进,努力改进服务流程。而且,预约中心区域周边还布置了一些自助预约机,预约中心并没有排队的情况出现。
表1 杭州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全省排名情况[3]
(续表)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关系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也关系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塑造。[7]公共空间的格局安排、文化资源的调配,体现着城市的价值观。杭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城市中心地带如延安路商圈、武林商圈、钱江新城等应该有更多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而不只是奢侈品专卖店。下一步,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更要注重使城市文化获得空间上的保障,更要提高文化空间的综合品质与利用率,真正使人民真正享受城市生活的美好。
二、杭州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文化空间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管理服务不优
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节点和前沿阵地,直接面对着新常态信息经济时代下公众的现代、新颖、高雅、舒适的文化需求。要系统梳理完善杭州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分布,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利用闲置小空间、休闲景观、废弃厂房等,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力量等方式,合理开发、规划建设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同时重视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氛围营造,围绕打造舒适宜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公共空间环境,加强对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和现代时尚元素的利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继承,做好空间的设计、装修、装饰,丰富空间变化、提炼空间文化、提升空间意蕴,以高品质的文化品位、开放舒适的环境、现代化的服务、方便的利用条件,让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样板。
(二)公共文化空间国际影响力低、运行效率低、市民参与度低
公共文化空间分布结构合理与否,是影响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范围和市民参与性的重要因素。[6]杭州公共文化空间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往往偏好物理层面的公共空间来考量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从总体上看,首先,杭州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全国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但分布严重不均,“一主”即主城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分布相对密集,临平、江南等“三个副城”分布相对分散,良渚等“六个组团”在承接主城区居住和产业公共文化空间遭受挤压且同质化发展。再次,城市规划中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缺乏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味地大拆大建,对城区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等文化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取而代之的公共文化空间则普遍缺乏新意,导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现象严重,造就了“千城一面”的状况。此外,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建设过程中对控制目标和建设规模缺乏科学论证,出现了目标和规模盲目偏大的问题,区县(市)政府部门热衷大尺度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如巨型广场、标志性建筑、大型公共文化场馆等建设,而与居民休闲活动密切的小尺度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比如社区公园的建设往往关注度不够,因此造成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供给与居民的实际需求矛盾明显,也导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规划的实用性能不强。
(三)公共文化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不均衡,同质化现象严重
对比世界一些先进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杭州的公共文化空间层级呈现顶层文化旗舰项目国际影响力不足、底层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的社区文化空间服务能力低、市民认同度和参与度低的问题。公共文化空间不足、公共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公共文化空间高度雷同现象,致使居民休闲活动缺乏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休闲活动的体验感知水平;缺乏文化参与性、体验性强的项目,体验方式较为单一,公共文化空间运行效率较低,参与方式不够便捷。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那些标志性大型文化空间项目并不能真实而全面地体现城市公共文化发展水平。[5]推动杭州城市文化发展的力量来源于广泛的社会基层,尤其是社区和邻里层面的文化空间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石,为社区居民的社会文化交往提供了基础平台,有利于增进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切实提升杭州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当前杭州正着力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公共图书馆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指标。虽然基本建成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但是,按照人均情况看,2016年杭州市人均拥有藏书1.62册,排浙江省第2(深圳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达2.31册),人均购书经费4.14元,与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其中社区图书馆建设更是短板,社区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服务能力、利用率、居民对社区图书馆的认同感,与国外发达城市的差距特别大。
(四)公共文化空间供给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错配现象严重
公共文化空间的数量和布局应突出人的活动与使用上的便利,满足市民休闲、游憩、交往等多方面的需求,在设计方面尤其要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和公共艺术品质。一是要协调好体育场、体育馆、文化馆、活动中心、甚至学校操场等城市现有资源,加大公共空间建设投入,在资金和规划上优先保证“身边的文体馆”,提供充足的空间,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公众不断增加的公共文化需求。要多用一些市场化方式来发挥公共博物馆、美术馆的最大效益,对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多从社会效益考核,少考量甚至不考量经济效益。政府公共文化建设职能的重心,应当向公共文化空间和个体主体转移,从而达到城市文化治理功效最优化,即城市公共精神的塑造。二是加快之江文化中心的建设进度,特别是发挥好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浙江图书馆新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省文学馆“四馆”的作用。建设好之江文化产业带,平衡好商业化与旅游功能作用,寻求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联合最大化。三是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博物馆化,积极推进杭州“国字号”博物馆走进公共空间,推进零售品牌、公共空间以及艺术共融为一体。四是丰富街区的公共文化功能。随着杭州城市规划定位的进一步完善,市民对城市空间有了更多的需求,步行街区了成为新兴城市文化的载体,成为人们信息、物质、文化交换的中心,是城市最大的公共舞台。可借鉴丹麦的做法,在步行街区中设置咖啡座位,推广举办街头音乐家的小型演唱会、街头艺术家的各种艺术展示,以及节假日的大型集会演出等活动。
三、优化杭州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若干建议
总体而言,杭州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大提升的生动景象, 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日益增强, 成功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 弘扬了“精致和谐、 大气开放”的城市文化精神, 初步形成了理想的文化空间结构——金字塔形结构,形成了城区“15分钟”文化圈, 涌现了一批批“最美”现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突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 杭州的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夯实, 初步形成了国内领先, 具有鲜明特点的“1+X”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全方位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连续十多年举办西湖读书节,举办千个学习书屋进社区、农村活动,创新全民阅读推广体系,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善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以社会化协作为抓手,拓展公共阅读新空间,打响“书香杭州”品牌。杭州目前已有1500个社区(村)公共文化场地实现免费WiFi覆盖。二,突出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复合式公共文化空间大量涌现,如芸台书舍、钟书阁等新型书店。积极探索新型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通常设置在商圈、公共文化场所、人流密集处、形态较为新颖,融合互联网、数字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咖啡餐饮、24小时开放等内容,规模普遍不大。如蚂蚁金服的Z空间的公共区域,聚集着大量的餐饮、创意咖啡等,不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和文化创意活动和音乐节等。三,突出尝试与突破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利用。利用农村破旧祠堂等,大力建设新农村文化礼堂,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建成1075个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文化礼堂,村级覆盖率达到了53%。整合各种资源,如结合送文化下乡、大学生进礼堂服务,丰富文化讲堂内容,使农民在“消遣”中而非“消费”中获得生活的满足。 四,突出打造网格化布局的公共阅读新空间。打造“中心馆+主题馆+24小时图书馆+漂流书亭”网格化布局的公共阅读新空间。构建“悦读”和“悦借”服务构建线上线下联通的读者借阅新空间。颠覆传统借阅模式,与各大书店合作推出“悦读”服务,将阅读选择权交给读者;推出“悦借”服务,实现线上借书、快递到家。同时以临安、富阳、桐庐为试点,推出手机点点、送书到身边的“掌上农家书屋”项目,惠及农村群众。
“这家医院在服务细节方面做得非常好,深受我们群众好评。”一位来入院准备中心办理业务的老大爷说道,“你看,不仅有免费的日常用品供患者使用,还有共享轮椅、公共手机充电设备呢”。
(一)注重公共文化空间地域平衡和整体有序
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时间维度上,杭州公共文化空间如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及市内部分景点的开放时段大多从早上九点钟开始,至下午四点钟结束,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大都如此,并未发生大的改变。然而,在工作日期间,城市居民的工作时段主要集中在早上九点钟到下午五点钟之间,这就造成了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在时间上的错位。其直接结果是:一方面,工作日期间,工作时段内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无人问津,利用效率低下,造成了资源闲置。另一方面,休息日期间,公共文化空间并未随着城市居民休闲意愿的增强而适当有所延长。相反,有些公共文化空间还选择在此时段闭馆或闭园等,造成供给需求的错配问题益加突出。此外,随着国家假期政策的调整,尤其是五一小长假的缩短,居民的休闲需求迅速转移到十一长假上,异地游客与本地居民休闲的重叠,使大多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此期间超负荷运转的情况频频出现。空间维度上,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大多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区、政府办公区以及商业中心区等,与城市居民生活联系紧密的居住区周边公共文化空间配套设施则相对较少,居民距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距离过远,不易到达。因而,造成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供给与居民休闲需求在空间维度上的错配现象严重。
(二)注重加大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突出表现在博物馆的数量跟国际先进城市相距甚远。按照国际经验,当一座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阶段后,在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将形成休闲化的特点。[4]2018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840元,杭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1万元和3.3万元, 杭州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数量、选址、可达性以及布局形式的合理与否,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休闲体验。目前,杭州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数量、质量和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杭州正在大力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努力实现国际文化交流和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新突破,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虽然整体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在全球一流城市相比依旧处于中下水平。例如,在众多城市文化空间序列中,博物馆居于最为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顶级艺术博物馆,尤其在城市博物馆拥有量方面,洛杉矶为221个,伦敦为173个,柏林为158个,纽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也都超过130个,而杭州仅有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良渚博物院、杭州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刀剪剑、扇、伞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西溪湿地博物馆、中国杭帮菜博物馆等35个,这充分表明杭州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滞后于国外城市的发展水平。
(三)注重推进社区文化家园、城市文化公园、企业文化俱乐部等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围绕“文化驿站、社区家园”定位,建设集价值引领、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爱心慈善、文化熏陶、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社区文化综合体。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议引入第三方机构经营社区文化空间,解决社区文化专业资源的缺失问题,提升社区文化的品质,扩大社区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借鉴国际上发达城市的成功模式,探索让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与居民交流平台,以此倡导喜爱阅读、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二是围绕“健身养性、文化公园”定位,打造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弘扬文明新风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如依托大运河、良渚遗址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建立具有城市特色、地域风情的城市国家文化公园,形成城市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三是围绕“员工之家、心灵港湾”定位,在国有、国有控股及非公有制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综合体。
2.2.4 重复性试验 取同批浸膏粉末1 g,精密称定,按“2.2.1”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平行试验6份,测定峰面积,计算葛根素的含量。结果葛根素的平均含量为3.81 mg∕g,RSD值为0.40%,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四)注重拓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探索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积极创建网上文化家园,启用杭州文化APP,推进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加快网络社会组织建设,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推进杭州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重视虚拟空间中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最大程度化解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基于偶然事件、热点问题而形成共同的社会关注和价值取向上的混乱。
(五)注重加大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力度
打响杭东方文化特色品牌,塑造富有个性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城市品牌,尤其是“雅文化”与“美文化”,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充分挖掘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钱塘江文化、运河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提升茶叶、丝绸、金石书画、杭帮菜等东方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中讲好杭州故事。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ghs.ndrc.gov.cn/zttp/xxczhjs/ghzc/201605/t20160505_800839.html.
[2]杨秀云, 赵科翔, 苏祎.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6(5): 81-88.
[3]杜国忠,叶飞霞.杭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9).
[4]楼嘉军,李丽梅,杨勇.我国城市休闲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旅游科学,2012(5):45-53.
[5]张玉鑫,奚东帆.聚焦公共空间艺术,提升城市软实力——关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 上海城市规划,2013(6).
[6]黎婕, 冯长春. 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均衡性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3): 71-77.
[7]郑迦文. 公共文化空间: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空间维度[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1): 164-167.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Improving the Soft Power of Hangzhou Public Cultural Space
YU Peimin
Abstract : The public cultural space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urban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soft power. It plays a fundamental and crucial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display,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At present, Hangzhou basically forms a multi-level, multi-form, multi-featured and multi-element urban public cultural space system,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poor management services, low citizen participation, serious homogenization, and serious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Mor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r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gional balance of public cultural space and overall order,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 public cultural space,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pace such as urban cultural parks, expand the Internet +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pace, and promote the image of the city.
Key words :the public cultural space;soft power;thought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984. 11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4-22
作者简介: 余培敏(1976— ),女,河南信阳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传播学和教育管理研究。(杭州 310053)
(责任编辑:黄向苗)
标签:公共文化空间论文; 软实力论文; 思考论文; 对策论文;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