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通过对广西民族大学2006~2015年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分析,认为边疆民族院校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正确的学术导向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立足区域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是民族院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民族院校 特色发展 人才培养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 近年来,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任务,可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边疆民族院校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势必肩负历史重任,提高认识,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为了更好地了解边疆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向,笔者以近十年广西民族大学承担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以下简称“国家社科”)项目为例,试图从中了解边疆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以期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一、广西民族大学近十年承担国家社科项目统计
1.立项数量及项目负责人梯队情况。
从2006~2015年,广西民族大学共承担国家级社科项目9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3项,青年项目15项,西部项目28项,后期资助项目3项,重点学术期刊项目1项,特别委托项目2项,项目分类具体数据见表一。项目负责人的职称包括正高、副高及讲师三个级别,具体数据见表二。
表1.广西民族大学2006~2015年获立项国家级社科项目类别统计
从表1的统计数据看,“十一五”期间广西民族大学获立项的国家社科项目总数35项,年均7项,资助类别主要是年度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两大类;“十二五”期间立项数59项,资助类别主要是年度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重大招标项目、重点学术期刊项目、教育科学项目、委托项目六大类。“十二五”立项数比“十一五”增加24项,增长了68.57%,立项类别由“十一五”的两大类拓展到6大类别。
表2.广西民族大学2006~2015年承担的国家级社科项目及负责人梯队统计
从表2的统计数据看,近十年广西民族大学获国家社科基金各类别项目负责人的梯队分布情况,承担国家社科项目研究的负责人以正高职称居多,有61人具有正高职称,占总人数的64.89%;具有副高职称的项目负责人共28人,占总人数的29.79%;具有讲师资格的项目负责人有5人,占总人数的5.32%。
2.立项项目研究主题分类统计。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涉及的研究领域广,内容丰富。从广西民族大学近十年所获得的立项项目看,研究项目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了凸显民族院校的社科项目选题特点,笔者把国家社科立项项目归为少数民族研究与非少数民族研究两大类,如表3所示。
据统计,十年来,广西民族大学获立项的国家社科项目有57项可归类为少数民族研究的类别,非少数民族研究立项的项目有37项。由表3的数据来看,每年获得立项的少数民族选题比非少数民族选题数量更多些。2010年,少数民族选题与非少数民族的立项数量相等,到了2012年首次出现非少说民族选题立项项目超过少数民族选题的现象。
获立项的研究选题涉及范围相当广,根据立项时间随机列举了部分选题,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研究方面,涉及到民族政治、民族医疗、民族关系、民族旅游、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在非少数民族研究方面也上涉及主题多样,有化学合成方法、哲学、法学、思想建设、经济等方面。如表4、表5所示。
表4.部分少数民族研究立项课题统计
表5.部分非少数民族研究立项课题统计
3.立项项目结题情况。
根据数据,在2006~2015年立项的94项国家社科项目中,2014年前(含2014年)计划完成研究任务需要结题的项目共52项,但从立项时间开始的2006年到2014年间,通过结题鉴定获准结项的项目仅35项,占规定年限内结题项目的67.3%。结项的项目中近半数是经过第二次修改复审获准结项,且这些结题项目中绝大部分都是延期完成。可见,不能按时完成立项项目的研究,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给各个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校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承担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任务。作为一个边疆地区的民族院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除学科本身问题的研究外,还必须从大局出发,承担更多的关乎国家安全、边疆稳定的社科研究课题。目前,从广西民族大学十年来承担的国家社科研究项目看,有以下特点:
第一,国家社科研究立项项目数量增加。
从2006~2015年,广西民族大学在国家社科项目上总共获得了94项立项,从最初的6项发展到2014年的一年获得14项立项,立项类别由两大类到六大类。数量上的明显增加和类别的突破,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边疆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第二,研究梯队趋于合理化。
科学研究人才队伍是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在广西民族大学近十年的国家社科研究立项项目中,最初的6年,社科项目的研究都是由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到了2007年,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讲师也开始获得国家社科科学立项项目的支持。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在国家社科研究学术梯队里出现了老、中、青衔接的发展趋势。教师依托国家社科研究项目的支持,利用项目来聚合人才,通过研究经验的积累,推进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了合理的年龄结构配比,从而组建了具有高水平的研究创新团队。这样的研究队伍的建设,不仅是高校教师对国家社科项目重视的结果,也是青年教师研究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第三,研究主题具有多样性。
国家社科项目所涉及的研究主题多样,一般分为专项项目和自主选题项目。申请者大多按照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自主选择,因此获立项资助的项目一般不会出现重复选题的现象。正是因为研究主题多样性的现实,因此很难按照主题做出明确的分类。但在统计中,也发现很多获得立项的选题往往结合了区域特点和地域特色来考虑。同时,最近几年中非少数民族选题也得到了扩展,表明我校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都在不断地扩宽,不仅保持侧重地域性研究的优势,而且逐步扩展开来,涉猎其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
第四,结题工作尚需加强。
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社会科学研究往往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效益”,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它的影响;甚至有的研究对解决现实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但对它的研究又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的必要基础。因此不能以是否有“效益”来评价社会科学研究,但既然获得了立项,必然需要一个成果来判断是否有所产出。是否能够结题,就成为判定课题成果的重要依据。据上文所述,在广西民族大学十年的国家社科立项项目中,截止2014年仅有35个项目通过了结题的审核,余下的项目均申请了延期,有的项目甚至不止一次地申请延期,个别项目甚至不能继续研究而被迫撤项。可以说,立项与产出发展并不平衡,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是目前社科项目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研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十八大”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进入新的时期,如何更好地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新的、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急需探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应认清自身所拥有的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不能盲目跟风,应脚踏实地、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特色。
首先,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选题都是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无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还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研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因此,研究者应该把目光转向社会生活,接触、感受与思考生活世界的状态,发现、提炼、解释与回答生活世界存在着或提出的各种问题,生产出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新知识和新思想。 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导向,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为此,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在追求真理的同时把握大局,严防出现偏离正确的政治导向的研究问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思想指导。从近十年我校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来看,无论是哪一类的选题,正确的学术导向都是研究的基础。
其次,立足区域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多民族、宽地域、文化基因多样的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应该立足区域优势,挖掘地方特色。通过对学校近十年国家社科立项的情况来看,大多立项选题都抓住了区域优势,地方性研究的特点十分突出。这样的选择既有便利的空间优势,又在语言和文化上占据主动权,给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带来便利。随着与东盟国家联系的日益频繁,与东盟相关的学术问题也日益增加。学校抓住这一时代特点,设立了东盟学院和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同时组建了中国南方与东南亚研究基地,再加上学校的传统特色学科民族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语言的发展,与东盟相关的研究自然得以推进,这也是学校今年在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中大多是与东盟相关的选题的一个原因。只有立足于区域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才能让哲学社会研究既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需要,也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也才可以真正做到为区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线索,从而推进与东盟国家的国际交流以及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真正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这是民族院校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水平人才建设。
从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看,在数量上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但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要求和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需求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优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体系,组建一支具有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知识扎实、勇于创新的研究团队,仍是学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学校已形成多个有特色的研究团队和“相思湖青年学者创新团队”的组建实施、自治区“八桂学者岗位”和“特聘专家岗位”的设置等,将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基础。如“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国民族研究团队”,该团队长期以来关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跨国民族研究,涉及中越、中老和中缅之间的跨国民族,侧重于从跨国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特别是相互之间的族群关系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科研成果。“东盟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重点研究东南亚语言学和中国东盟关系。在学术团队的建设中,该中心既侧重于吸收文理学科背景的学者,也侧重于吸收东南亚语言学背景的研究力量。“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是全国首个地方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广西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重点研究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边境教育、民族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预科教育等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相信这样的学科团队力量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有更丰富的研究成果的展现。虽然类似的研究团队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类似的研究团队还十分有限。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哲学社会研究长期以来侧重于“单兵”作战的研究模式有关,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常态。但我们知道,这种“单兵”作战的研究方式在大科学时代是行不通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单靠某个人或某个学科的力量是很难在一些重要或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的。可以说,团队的合作和跨学科的合作是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打破人才壁垒,找寻一条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合作的发展道路,是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宝元 发展繁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若干战略问题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03)。
[2]张芳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困境及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1。
[3]张官峰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论文作者:梁桂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项目论文; 广西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论文; 民族论文; 哲学论文; 国家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