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罗浮中学 325000)
摘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一个关键词“核心素养”. 2016年教育部提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确立了核心素养为这次改革的目标,并多次重点强调. 那么如何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呢?有效的课堂一定要学生主动参与,而课堂提问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提问运用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提出设计问题要与学生心灵沟通,并阐明如何通过巧设问题,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巧设问题;有效课堂
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方面,因此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有效合理的课堂问题,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素养的提升. 所以巧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课堂激情,让数学课堂变得更精彩,更有效. 为此,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巧设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问,贴近学生的心
高中课程中,数学内容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不同的模块、专题组成,并通过章、节、课串联而成. 它们之间彼此并不孤立存在,不同的章、节、课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巧妙的课堂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促进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这种设问方法主要用于新课的导入.
如在上必修4《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时,开门见山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 来表示 吗?请写出你的推导过程.学生自然会想到所求角 与已知角 之间的关系,发现 ,就会与前一节课《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衔接在一起.
这样既解决了这节新课的内容,又巩固了上一节的知识,而且问题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心,又让学生觉得新知识容易入手,数学是自然的,为新课的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收获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识,并且能很好的区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更好的运用新知识,注重了新知识的生长,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二)在学生兴趣的关注处提问,打动学生的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基础的学习动力和源泉,也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在学习中寻求欢乐,一直是教学过程中我们致力于想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与生活比较贴近,更能够打动学生的心. 学生就像一潭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精彩的生成往往就在这样的的提问中产生.
如在上必修1《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中的例2,我就设置这样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板,你会制定怎样的奖励制度激励员工?这个问题贴合生活实际,学生的话多了,比如说:一定要给他分红,让他更加卖力;一定要给员工自由空间,又有说,分红是要,但是又不能给太多,也不能太小,跟公司利润挂钩……,最后学生统一要给员工分红,但是还要让员工觉得随着年利润的增加,他的分红也会增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结合学生的这些条件,我们就很好的拿出例2为了实现1000万元利润的目标,准备制定一个激励销售部门的奖励方案:在销售利润达到10万元时,按销售利润进行奖励,且奖金y(单位:万元)随着销售利润x (单位:万元)的增加而增加,但奖金数不超过5万元,同时奖金不超过利润的25%.现有三个奖励模型: ,其中哪个模型能符合公司的要求呢?学生非常快的解决了例2,课堂变得如此精彩!
(三)在学生的最佳时机处提问,撼动学生的心
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处提问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下,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兴趣都是不断发生变化,超前的提问,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思维混乱,无法作答,而滞后的提问,会使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毫不费力的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缺乏思维深度,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对老师的话能入耳入脑,才能真正达到“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效果.
如在上必修1《对数的概念》中,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求出满足下列条件的x的值: 对
对于前5个式子,学生很容易的就解出x,让学生总结上述式子都称之为方程,对于①其实是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只要两边同时减去1即可;对于②已知积和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只要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对于③,已知指数和幂值,求底数,只要开方就可以了;对于④⑤,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也是非常轻松就可得到;而对于⑥,,学生心口就会呼出只要只要……,觉得答案就在心中,就是说不出来,这时候老师来一句:同学们,我们所学的知识能不能解这种方程的,学生马上跃跃欲试,激起求知欲望,学生马上顿悟,要来新知识了,于是他们的心就在老师你的掌心了,这下引进对数的概念,就水到渠成.引入对数的概念后,问学生对数有什么作用?学生就容易抓住对数的作用,引入对数的意义,从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用起对数就会得心应手.
(四)在学生的思维障碍处提问,留住学生的心
每一节数学课总存在一定的教学难点,易错点,难点能否突破是整堂课的关键,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谓教学难点,一般指学生思考过程中思维遇到障碍产生偏差.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概念的表达过于抽象.二是学生思维定势,学生就是陷入自己的思维中. 这时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困境中,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这时老师必须及时、巧妙的设计问题,设计一定的思维台阶,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释疑解惑.
(五)在学生的情感纠结处提问,拴住学生的心
上课就像是看连续剧一样,不是一节课上好了就可以了,还要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其实最好在结束时,根据新旧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的提出一个看是新的却又像不是新的,学生看是会做,又下不了笔的,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他只会觉得纠结,觉得自己就差一点,就差一点,他的心就会被牢牢的拴住了. 其实电视剧就会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设计,每当剧情发展到高潮处的时候,一集结束了,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集,扣人心弦,意味无穷.其实课堂教学又未尝不是如此呢!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教师应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下,利用数学课堂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和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思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站在更好的位置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 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M].中国轻工业,2007.
[2]何芳.课堂提问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3(30)
[3]戴亚军.“问题教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设问[J].数学教学研究.2004(2).
论文作者:林迪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素养论文; 知识论文; 对数论文; 数学论文; 就会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