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421000
摘要:目的:分析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儿应用中的价值。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4月,儿科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小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属意愿,结合分组,其中选择CPAP治疗的患儿56例,入选观察组,选择常规吸氧治疗的对象35例,纳入对照组。结果:24h后,观察组SaO2、PaO2高于治疗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4.4±5.5)d、24h后CPIS评分(4.4±2.5)分低于对照组(16.9±3.5)d、(5.7±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切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10.7%,对照组并发发生率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AP可缩短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疗程,加速康复,加速改善血气指标改善,但在预防并发症方面并无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CPAP;血气指标;预后
肺炎是小儿死亡的最常见病因之一,仅次于意外伤害,是儿科住院四大病种之首。小儿肺炎重症率约为1%~2%,因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健全、呼吸顺应性差,小儿重症肺炎容易并发呼吸衰竭,死亡率较高[1]。机械通气是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一种常用的呼吸支持技术,在过去主要用于成人慢性呼吸系统急性发作治疗,有报道显示部分患儿可能对其耐受性较差[2]。本次研究采用对比分析,评价其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7年4月,儿科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小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28日~14岁;②明确诊断为重症肺炎,存在肺外损害;③并发呼吸衰竭;④处于急性期;⑤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研究的药物;⑥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参与其他研究;②拒绝接收CPAP治疗。根据家属意愿,结合分组,其中选择CPAP治疗的患儿56例,入选观察组,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5.3±1.5)岁。病程(6.1±1.5)日。症状表现:发热51例(高热14例),咳嗽56例,咳痰32例,关节疼痛11例。肺部体征:左侧呼吸音偏低16例、右侧呼吸音偏低24例、湿罗音43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BC)上升36例,C反应蛋白(CRP)水平偏高56例。胸部X线片检查,左侧30例、右侧26例,心电图异常36例,肝脾肿大5例,心肌酶谱异常34例。实验室检查:支原体感染28例,细菌感染28例,有肺炎住院病史14例。特殊药物:免疫球蛋白、胸腺肽36例,低分子肝素11例。选择常规吸氧治疗的对象35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5.6±1.2)岁。病程(6.7±1.1)日。症状表现:发热31例(高热11例),咳嗽36例,咳痰20例,关节疼痛7例。肺部体征:左侧呼吸音偏低6例、右侧呼吸音偏低13例、湿罗音16例。实验室检查:WBC上升17例,CRP偏高35例。胸部X线片检查,左侧20例、右侧15例,心电图异常19例,肝脾肿大4例,心肌酶谱异常20例。实验室检查:支原体感染20例,细菌感染15例,有肺炎住院病史9例。特殊药物:免疫球蛋白、胸腺肽19例,低分子肝素7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表现、合并症、病史、特殊药物应用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免疫支持等基础治疗,针对病因进行病因治疗,雾化吸入氨溴索、糖皮质激素化痰镇咳抗炎,后期口服孟鲁司特钠抗炎,吸氧纠正低氧血症,对症治疗。对照组:面罩吸氧,氧流量2~4L/min。观察组:给予CPAP治疗,浓度40%~60%,流量7-11L/min,PEEP为2~6cmH2O,吸气峰压12-15cmH2O,呼气末压力4-6cmH20。间断进行血气分析,判断疗效,病情稳定后改为头罩吸氧,否则进行气管插管,若氧气耗尽无明显改善,则持续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两组对象治疗前、24h后,血气指标SaO2、PaCO2、PaO2、pH水平。预后指标,主要包括住院时间、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并发症发生情况、气管切开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血气指标、住院时间以及CPIS评分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ena±SD)符号(±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并发症以及气管切开率采用检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气指标
24h后,观察组SaO2、PaO2高于治疗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预后
观察组住院时间(14.4±5.5)d、24h后CPIS评分(4.4±2.5)分低于对照组(16.9±3.5)d、(5.7±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切管切开,出现并发症6例(10.7%),主要为心肌损伤3例、皮肤感染2例、腹泻1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7例(20.0%),主要为心肌损伤2例、皮肤感染2例、腹胀2例、心力衰竭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一项针对双水平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meta分析显示,两者在并发症预防、病死率方面无显著差异,NCPAP仍然为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首选方法[3]。经鼻气道正压通气,有助于维持呼吸莫肺泡正压状态,改善肺的顺应性,增加氧合。对于小儿而言,罹患肺炎,加之呼吸系统功能不健全,特别是呼吸顺应性差,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缺氧表现,正适合采用CPAP治疗。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在使用CPAP后,24hSaO2、PaO2上升更为显著,提示氧合明显改善。但需注意的是,两者PaCO2、pH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患者的呼吸衰竭发生机制、肺炎机制有关,患儿呼吸衰竭表现为更主要为氧合能力下降,而并非二氧化碳潴留。NPAP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也无明显的比较优势,当然这可能与纳入对象例数不足、并发症发生干扰因素较复杂有关,理论上血气指标的快速改善,住院时间的缩短,有助于降低缺氧缺血相关、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风险。
小结:CPAP可缩短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疗程,加速康复,有助于降低缺氧缺血相关、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上)[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45-752.
[2]缪碧芳,沈宁,肖建宏,等.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Meta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6,41(1):925-935.
[3]唐玉英,李涛,付生军,等.双水平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和并发症Meta 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4,9(4):288-293.
论文作者:赵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呼吸论文; 肺炎论文; 并发症论文; 正压论文; 统计学论文; 重症论文; 血气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