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中医医院 214000
摘要:目的:探究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针灸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48例。以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各24例。所有患者均行针灸联合牵正散治疗,辅助不同模式护理。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为主,观察组以针灸护理为主,对比两组疗效差异评价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针灸护理可提升治疗效果,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常规护理;针灸护理
前言
周围型面瘫隶属于神经损伤疾病,多以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征象[1]。以中医观之,病机为风寒侵体、病毒感染,宿根为气血麻痹、经络失调。故中医常以针灸联合中药治疗,效用较为理想。但常规护理联合中医治疗方式存在缺失,对治疗效果辅助作用不佳[2]。而中医护理学为近年新推出的护理模式,其应用效果尚不明确。故本人立足于中医针灸护理,探究其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48例周围型面瘫患者,以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各24例。观察组男19例,女5例,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7±3.4)年;对照组男18例,女6例,病程1-5.5年,平均病程(3.9±2.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基础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纳入标准:纳入经《神经病学》确诊为周围型面瘫;临床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无合并脏器衰竭患者。(2)排除标准:排除针刺禁忌;合并其他神经性疾病;知情不配合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等不良情绪。为患者实施对症护理改善患者基础病症。指导患者开展面部功能锻炼改善面瘫程度。告知患者每天热敷3次辅助局部按摩缓解患者面部神经受损。临床开展医嘱用药护理,定期监督患者服用药物。
观察组实施针灸护理。第一,针灸前准备。为患者做好针灸解释及情志护理。交待针灸时的感觉及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针灸并注重患者暴露处覆盖。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及禁忌征。如患者出现皮肤感染、溃疡及高度水肿则需注重针灸力度。针灸前需对针灸用针及相关器械进行消毒。第二,针灸时护理。指导患者以正确的体位接受针灸。针灸后如患者皮肤出现局部起泡可以无菌注射液抽取泡内液体并以消毒纱布覆盖。针灸时注重规范留气时间及针灸手法。关注患者针灸时周围皮肤的变坏情况。如有异常可及时开展急救处理。第三,针灸后护理。告知患者针灸后护理方式及相关禁忌。叮嘱患者切不可当风而卧。告知患者不可用凉水冲洗针灸处,如必需清洗则可以温水轻柔擦拭。叮嘱患者注重保暖及下次针灸时间。如患者针灸完成后无任何异常反应可指导患者在针灸完成单上签字。告知患者针灸后禁食辛辣、戒烟戒酒、注重营养、早睡早起。第四,针灸后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及时锻炼皱眉、嘟嘴等活动锻炼面部神经。20min/次,5次/d。积极为患者讲述治疗成功案例提升患者的信心。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告知患者针灸治疗后需辅助使用康复锻炼提升疗效,切不可偷懒。
1.3评价指标
依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病学》判定疗效[3]。显效:口眼歪斜消失,眼睑闭合自如,鼻唇沟居中,House-Brakmann(H-B)评分<8分。有效:面部表情改善,微笑时可减轻为口眼歪斜,House-Brakmann(H-B)评分9-20分。无效:眼睑闭合不完全,临床症状加重,House-Brakmann(H-B)评分>21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1.0统计分析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2检验。如P<0.05则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表1组间总有效率比较[n(%)]
《皇帝内经》[4]的《灵柩·经筋篇》有云,“起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该病即为周围性面瘫,又名口癖,吊线风。久病不愈则可致面麻木,眼干涩,耳部感知退减。针灸可祛寒逐风、顺通经络,配牵正散可固本培元,效用显著。
中医治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5]。疾病养护又包括休养环境、情志调节、营养保健、体质锻炼等。故可将“七分养”作为临床护理观之,实现我国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接轨。针灸护理是立足于针灸治疗基础上衍生而来的疾病养护方法,其可帮助医生完成疾病治疗,叮嘱患者治疗后的疾病养护禁忌。故针灸护理相对于常规护理而言系统性较强,护理内容也较丰富。本次针灸护理以针灸前、针灸时、针灸后及康复护理四步完成辅助医生完成针灸治疗,以针灸教育、禁忌告知等方式提升了患者针灸后的疾病养护意识,提升了临床治疗效果。故建议广大医师针灸治疗时可联合针灸护理,保证疗效。但为患者实施针灸护理时,也需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注重针灸禁忌。患者过于饥饿、疲劳或精神紧张不宜针灸治疗。故护理人员需详细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及治疗前状态后方可告知医生治疗。第二,针灸时详细观察患者反应。当针刺患者神经干或神经根时,如患者出现电击样放射干则需停针,更不易大幅度捻转提插。故护理人员可在重要穴位针刺时辅助医师观察患者反应,避免患者神经损伤。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针灸护理可提升治疗效果,效果好于常规护理,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李立娟,张靖.分期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256-256.
[2]冼雪英.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探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3):451-452.
[3]郑美华,叶婷,王广武.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9):58-60.
[4]袁漪.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2):69-71.
[5]常雅丽,张宏伟.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268-269.
论文作者:蒋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针灸论文; 患者论文; 面瘫论文; 神经论文; 效果论文; 统计学论文; 禁忌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