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在常德的诗歌创作_王守仁论文

王守仁在常德的诗歌创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德论文,诗歌创作论文,王守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9X(2001)01-0069-04

在列入基尼斯世界之最的永久性文化工程中国常德诗墙上,选刻了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王守仁4首表现常德地方风物、寄托个人志趣的诗。王守仁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的来去途中经过常德(时间在1508年和1510年两个春季),共创作了13首诗。其中选刻的《墨池遗迹》、《桃花源》和各种地方文化典籍所载的《观音山》、《晚泊沅江》等4首,则是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阳明全集》所未刊者,足补全集之未备。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始授刑部主事,五年后改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因进谏忤旨被系狱。王守仁出于义愤上疏营救,对抗刘瑾,结果也被逮。不久遭廷杖四十,贬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境)任驿丞。他于正德二年(1507)夏赴谪至钱塘,刘瑾又派刺客尾追,欲置他于死地。他假托投江自杀,才幸免遇害。后偷上了往舟山的商船,又遇海上风暴,漂到福建沿海。他有《泛海》一诗咏此次遭遇:“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1]正德三年(1508)春,他从福建经浙、赣、湘,历尽艰险,辗转到达龙场。直到正德五年(1510)刘瑾倒台后,才升任江西庐陵知县。被贬龙场的来去途中,王守仁都经过了当时的常德府,在此停留并讲学,还以在常德的经历和见闻为题材,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诗歌,记录了当时的真情实感。

王守仁在常德的诗作,主要保存在《湖广通志》、《湖南通志》、多种《常德府志》及武陵、桃源、龙阳《县志》和《常德文征》等书中。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38卷本为底本标点,参校《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编辑出版了大陆解放以来第一部《王阳明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就他在常德的诗作来看,地方文化典籍同《全集》之间差异较大,这里我们先就每一诗的文字、思想等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先看他去龙场途中路过常德的诗作《天心湖即事》[2]:

挂席下长沙,瞬息百余里。舟人共扬眉,予独忧其驶。日暮入沅江,抵石舟果圮。补敝诘朝发,冲风遂龉龃。暝泊后江湖,萧条傍层垒。月黑波涛惊,蛟互睥睨。翼午风益厉,狼狈收断汜。天心数里间,三日但遥诣。甚雨迅雷电,作势殊未已。溟溟云雾中,四望渺涯涘。篙浆不得施,丁夫尽嗟噫。淋漓念同胞,吾宁忍暴使。饘粥且倾橐,苦甘吾与尔。众意在正济,绝粮亦均死。凭陵向高浪,吾亦讵容止。虎怒安可撄,志同稍足倚。且令并岸行,试涉湖滨止。收舵幸无事,风雨亦浸弛。逡巡缘江湄,迤俪就风势。新帆翼回湍,倏忽逝如矢。夜入武阳江,渔村稳堪舣。籴市谋晚炊,且为众人喜。江醪信漓浊,聊复荡胸滓。济险在需时,侥幸岂常理。尔辈勿轻生,偶然非可恃。

此诗《全集》题为《天心湖阻泊既济书事》,《湖南通志》题为《天心湖阻风》。天心湖分属汉寿与沅江两县,沅江县明代亦属常德府(今属益阳)。《湖南通志》于龙阳(今汉寿)县下载:“天心湖在县东南六十里,接沅江县界,东连洞庭湖。”又在沅江县下载:“天心湖(互详龙阳县)在西北四十里,龙阳沅江二县受资水会于此,入洞庭湖。”[3]下录王守仁此诗。

诗中的后江湖,在沅江县,武阳江在汉寿县。洞庭湖四周有许多湖泊,春水泛涨时,就连成了一片,浩浩淼淼,际无涯涘。有时风暴突起,波浪滔天,船行其中,无异坐于累卵之上。王守仁1508年暮春从长沙往常德途中所经历的这场风浪,就是一种很典型的湖上风暴。诗中记叙了作者所乘的木帆船遇险、历险、脱险的全过程,结合在危急情况下的各种心理状态,将人们在风口浪尖进行生死搏斗的情景描绘得惊心动魄。最后以“济险在需时,侥幸岂常理。尔辈勿轻生,偶然非可恃”告诫人们,在人生遭遇挫折之时,不应放弃任何努力的机会,只有毅力和耐心才是战胜困难的关键。这是作者经历种种风波后的人生感悟。这应是他进入常德后的第一首诗。

台下春云及寺门,懒夫睡起正开轩。烟芜涨野平堤绿,江雨随风入夜喧。道意萧疏惭岁月,归心迢递忆乡园。年来身迹如漂梗,自笑迂痴欲手援。

《阁中坐雨》[1]

雨霁僧堂钟磬清,春溪月色特分明。沙边宿鹭寒无影,洞口流云夜有声。静后始知群动妄,闲来还觉道心惊。问津久已渐沮溺,归向东皋学耦耕。

《霁夜》

尽日僧斋不厌闲,独余春睡得相关。檐前水涨遂无地,江外云晴忽有山。远客趁墟招渡急,舟人晒网得鱼还。也知世事终无补,亦复心存出处间。

《僧斋》

这三首在《全集》卷十九中分别题为《阁中坐雨》、《霁夜》、《僧斋》的诗,在各种地方文化典籍中则被归于一个《阁中遇雨》或《阁中坐雨》的总题之下。文字差异则只有《僧斋》最后一句中的“心存”,一般作“存心”。

经历天心湖风险之后,王守仁不久就到了常德,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从各种记载来看,他来去途中在常德都住过一段时间,并进行过短期讲学,讲学场所也有多处,他的学术思想对当地学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后来对“王学”终身服膺的冀元亨、继承其“笃志力行”学说从事教育活动的蒋信、得其改名受到启迪的龙翔霄等,都是此次听了他的学术报告之后对他佩服至极的。他在城北的讲学处,后来被辟为书院,并且他的号命名为阳明书院。《武陵县志》载:“阳明书院,在县北城外。明王守仁谪戍龙场,道经武陵,与蒋信、冀元亨讲学于此,因构棹楔舍宇,额曰阳明书院。”[4]他住过的潮音阁后来改为寓贤阁。县志又载:“寓贤阁,西门外上石柜二圣寺左。《贺志》:杨嗣昌《武陵竞渡略》……寓贤者谁?王文成忤刘瑾,谪赴龙场旅寓处也。《一统志》:明王守仁谪龙场驿时过此,与邑人蒋信、冀元亨讲学。”[4](卷6)据诗中所写情景,三首诗应作于他寓居的潮音阁中,即后来被称为寓贤阁的地方。

贬谪途中,遇上绵绵春雨,盘桓在潮音阁中,想到“年来身迹如漂梗”的经历,心情十分郁闷,作者于是产生了许多感慨。《阁中坐雨》写春江夜雨过后春云弥漫之景,表现了慵懒倦怠身心交瘁中的思乡之情。《霁夜》写雨过天晴之后武陵地方特有的适于退隐躬耕的环境,引发出“问津久已惭沮溺”的感慨和“归向东皋学耦耕”的出世之想。《僧斋》写春雨过后春水漫涨、市井繁忙之景,反衬出自己被贬后闲阻僧斋,最后发出“也知世事终无补,亦复存心出处间”的感慨。疲惫的精力,低沉的情绪,出世的念头,矛盾的心情,反映了王守仁在流传着善卷归隐等传说的武陵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特别感受。

从思想内容和心理情绪来看,王守仁在常德的诗歌多数还是写在调任江西庐陵之后的归途中,较有把握定在去龙场途中所作的除了前面几首外,还有《桃源东禅寺》[5]一首:

绝岸深泥冒雨攀,天于佳境亦多悭。自怜客久频移棹,颇羡高僧独闭关。江草远连云梦泽,楚云长断九疑山。年来出处浑无定,惭愧沙鸥尽日闲。

此诗应写在《阁中遇雨》之后,往贵州进发溯沅江而上经桃源之时。《湖南通志》载:“东禅寺在县东。(旧志)明王守仁东禅寺诗(下录原诗)。”[3](卷240)王守仁在急雨泥泞之中攀登去东禅寺的山坡,路途的艰难使他联想到一年多来所经历的人生坎坷,不禁发出了“惭愧沙鸥尽日闲”的感慨。其情绪和思想同《阁中遇雨》三首是一致的。查《全集》卷二十(第750页),此诗被收入“赣州诗”内,署为“正德丙子年九月升南赣佥都御史以后作”,题为《栖禅寺雨中与惟乾同登》。但诗中流露的情绪,不像是解除贬谪之后在江西所写。据诗中“江草远连云梦泽,楚云长断九疑山”的情景,及“年来出处浑无定,惭愧沙鸥尽日闲”的心情,此诗应是写在赴谪龙场的途中。

刘瑾被诛后,王守仁调任江西庐陵县令。他于正德五年开春后动身,到常德时仍是春意盎然时节。他此次在常德府境内留下了8首诗:即在桃源5首、在武陵2首、在汉寿1首。

去春烟雨沅江暮,此日沅江暮雨归。水漫远沙村市改,舶依旧店主人非。草深廨宇无官住,花落春房自鸟啼。处处韶光萧索甚,正思荆棘掩岩扉。

《桃源晚泊》[5](卷16)

《嘉靖常德府志》录此诗,题为《沅江晚泊》,首句为“去时烟雨沅江暮”。据诗中“此日沅江暮雨归”的说法,此诗应写在归途中经桃源县境的沅江畔某村镇或驿站,首句“去春”似应依《府志》作“去时”,《全集》就是如此。此诗前六句叙事,后两句发感。即通过去时、归来的对照,表现“村市改”、“主人非”的巨大变化,这也正是当时朝廷权力更迭的缩影。由眼前的变化,想到官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实,回忆自己当初坚持正义反而遭贬,作者仍然心有余悸,于是就有眼前“处处韶光萧索甚”的感觉和“正思荆棘掩岩扉”的出世之想。这也是在桃源这块有着特殊文化含义的大地上来往的骚人墨客、尤其是迁谪之人的共同感受。此诗似应写在归途中初入桃源县境不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见台湾鼎文版)在160册、196册和207册中三收此诗,均只有第一首。其中196册题为《桃源晚泊》,其余题为《沅江晚泊》。《全集》第716页亦收此诗,题为《沅江晚泊二首》,前者为其一,第二首为:

春来客思独萧骚,处处东田没野蒿。雷雨满江喧日夜,扁舟经月住风涛。流民失业乘时横,原兽争群薄暮号。却忆鹿门栖隐地,杖藜壶磕饷东皋。

此诗基本精神同前首。其中“处处东田没野蒿”和“流民失业乘时横”的实录,更直接地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桃花源》[3](卷23)

此诗录自《湖南通志》,《全集》中不见,《嘉靖常德府志》题为《桃源洞》,第二句作“云深不知处”。王守仁写诗不喜用前人成句,故笔者认为以从《湖南通志》为妥。

从现有资料看,桃花源的形成当在南朝宋、齐间,徐陵和庾信都有咏桃源的诗句。唐、宋之后,桃花源多数时候都是风姿绰约、兴旺发达的,她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境界的象征。王守仁说“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渔人本是桃花源的知情者,然而作者不屑去问他,也就是不愿意蹈袭前人,坚信自己跟着感觉走,能够到达理想境界。这是他经过贬谪后,主观唯心主义观念逐步形成的见证。

烟鬟雾髻动清波,野老传闻似普陀。那识其中真色相,一轮明月照青螺。

《观音山》[6]

此诗《全集》中不见。观音山即今桃花源境内大士阁所在之山,民间俗称观音堂。作者是在明月当空之际,从沅江顺流的船上来欣赏桃花源内这一主体风景的:观音阁所在的观音山掩映在浓淡变幻的烟蔼之中,映在清波中的倒影也是时隐时现;船工老人介绍说这里就好比传说中的仙境普陀。有谁能了解其中的真实情景呢,你只能看到一轮清朗的明月映照着那青螺一般的山廓。此诗写景清新自然,画面优美。后两句中,包含了一种力求探索自然人生奥秘的哲理。

古洞何年隐七仙,仙踪欲叩竟茫然。惟余洞口桃花树,笑倚东风自岁年。

《晚泊沅江》[6](卷8)

此诗《全集》中亦不见。作者晚泊沅江,听野老谈起桃花源仙境的来历,不禁诗情如涌,吟成此篇。古洞即桃源洞,七仙是传说曾在这里修炼过的黄道真、黄洞源、瞿童、沈羲、王质等七位得道成仙的人。这些人在桃花源中每人都有一段迷人的经历,但要去一一实地考察,却又让人茫然。只有那洞口沿溪两岸的桃花树,年年岁岁,在春风中绽开笑脸。

王守仁在桃源的这五首诗,有三首直接写桃花源,是他整个贬谪途中留诗最多的地方,可谓情有独钟。个中原因,一是桃源本身有着秀丽的山水,她就像镶嵌在武陵山川之间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二是桃源在民族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含义,她同黑暗的社会、污浊的官场形成鲜明对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社会模式不仅让一般黎民百姓衷心向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的悠然自在更让那些历经仕途坎坷的人产生一种出世之想。此外,王守仁在桃源还有一位让他十分钦佩的前辈和一位使他向往的隐士。前者是他父亲的同科进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重庆知府的文澍。此时文澍已告老还乡,王守仁归来途中专程拜访了他,后来文澍去世,就是他写的墓志铭。《铭》中称:“昔阳明子自贵移庐陵,道出辰常间,遇文子于武陵溪上,与之语三夕而不辍,旬有五日而不能去。”[4](卷48)后者便是隐居于桃源渌萝山的武陵人杨应源。王守仁后来给他写信说:“渌萝别后,脱尽鸩媒。历览青溪云林,步步寻到源头,觉此道中,另辟一番幽邃世界。”[4](卷39)可见当初作者也登门拜访过他。由此可知,王守仁在桃源绝不仅仅是路过而已,逗留至少在20天以上,往桃花源游览也不止一次,因而他可以在不同环境下,从远近上下不同的角度,描绘出桃花源各种不同的迷人风姿。

高阁凭虚台十寻,卷帘疏雨动微吟。江天云鸟自来去,楚泽风烟无古今。山色渐疑衡岳近,花源欲问武陵深。新春尚阻东归楫,落日谁堪话此心。

 《潮音阁》[4](卷48)

此诗录自《武陵县志》。《全集》题为《武陵潮音阁怀元明》。《古今图书集成》第126卷《常德府古迹考》:“寓贤阁,在上石柜二圣寺之左。明王守仁谪龙场驿时过武陵,与郡人蒋信、冀元亨于此讲学,故创阁匾曰‘寓贤’。有诗见艺文。”又:“潮音阁,即寓贤阁,在二圣寺左建此阁,贮大士于上,以镇水势。”但是,《湖南通志·地理志·古迹》却说:“寓贤阁在县西门外。明王守仁谪居龙场驿时过此,与邑人蒋信、冀元亨讲学(《一统志》)。潮音阁在寓贤阁右(旧志)。”《武陵县志·古迹》也说:“潮音阁,寓贤阁右,王守仁有诗。”潮音阁与寓贤阁究竟是一阁还是两阁,历来说法不一。孰是孰非?根据情理推测,笔者认为应为一阁,即原来的潮音阁,后来由于王守仁寓此,常德学人尊敬他,遂做了一块“寓贤”的匾挂上,潮音阁于是就有了寓贤阁之称。王守仁到常德只是路过,自然不是专为他建阁居住,既然如此,在二圣寺左连修两阁的建制是不大可能的,即使有,其原名也不应叫寓贤阁。现在除潮音阁外,不见其他阁名,可见后来的寓贤阁就是原来的潮音阁,《古今图书集成》的记载是准确的。其遗址在今常德市大西门外沅江畔,离今大西门渡口约三十米处。从“新春尚阻东归楫”可见,《潮音阁》当作于1510年春。它通过在潮音阁被风雨所阻的情景,反映出作者经历一段艰难的贬谪生活之后,身心获得解放、希望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和那种在事业上跃跃欲试的兴奋心情。他想同朋友把这心情说一说,朋友不在,故于诗中抒发怀人之感。从情绪上看,此诗当写在归途中初到常德之时。

王守仁归途路过武陵的诗除《潮音阁》外,《全集》中还有一首《德山寺次壁间韵》,此诗各种地方典籍都没有收载。

乘兴看山薄暮来,山僧迎客寺门开。雨昏碧草春申墓,云卷青峰善卷台。性爱烟霞终是僻,诗留名姓不须猜。岩根老衲成灰色,枯坐何年解结胎?[1](第716页)

德山本名枉山,隋刺史樊子盖因尧曾让天下于善卷,善卷避之于此而改善德山,为道书第五十三福地,后来佛教也很发达。从贬所归来的王守仁到这里“乘兴看山”,自然是风光满眼,热情满腔。他得到山僧的热枕欢迎之后便纵目游观,既远望到雨昏碧草中的春申墓,又近观到云雾缭绕中的善卷台。春申墓在十多里外的武陵城内,实际上是看不见的。这是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揭示武陵这块神奇土地上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颈联从寺外转到寺内,写出修行山僧的志趣和作为文化胜地的德山受到世人景仰题诗留名的情景。尾联则通过对修行老衲的反诘,表现出自己积极入世的思想。老衲修行,什么时候能够成正果?这就暗示出他会积极地去追求,去奋斗!这是作者不甘寂寞希望实现人生价值的潜意识的流露。

千载招提半亩塘,张颠遗迹已荒凉。当时自号书中圣,异日谁知酒后狂。骤雨颠风随变化,秋蛇春蚓久潜藏。惟余一脉涓涓水,流出烟云不断香。

 《墨池遗迹》[6](卷7)

此诗《全集》中亦不见。墨池遗迹是唐代“草圣”张旭在汉寿(当时称龙阳)留下的从事书艺活动的遗迹,遗址在县城西一里许的原净照寺中。作者赴赣途中经过这里,看到这里碧水自流,烟云依旧,自然风光不改,而名闻遐迩的张旭墨池却已是一派荒凉,人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惟余一脉涓涓水,流出烟云不断香”的对草圣的默默祭奠之中,也流露出自己坚持信念的执著不移的决心。

王守仁在常德的诗作,展示了一位积极维护封建王朝统治而头脑又比较清醒的封建官吏的自我形象,表现了他处于人生逆境之中的贬谪阶段的种种情感活动,是他个人独立思想形成阶段的真实记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经过系狱遭贬的痛苦经历之后,王守仁对官场的勾心斗角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又无法放弃经世济时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初衷,揭示了美好愿望同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他为坚持正义而受牢狱之苦遭贬谪之厄甚至被追杀,尝到“年来身迹如漂梗”,“年来出处浑无定”的流离颠沛的滋味,算是看到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性。宦官专权,奸佞当道,他“也知世事终无补”,但社会的责任感和自幼树立的远大人生理想,最终让他“亦复存心出处间”,他是不可能放弃建立一番功业的追求的。他这种矛盾心态在贬谪途中多次流露出来。

第二,在特定的山川景物启迪之下,王守仁在贬谪途中经常产生归隐情绪,这仍然是他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见证。常德自古以来就是道家隐士者流出没之所,善卷隐居、八仙往来、桃川仙源、道教丛林等等,这些丰富的人文内涵同优美的自然风物密切结合的景点遍布境内各地,加上“多淳朴少宦情”的民风,极易引发羁旅之人尤其是贬谪之士的共鸣。如《桃源东禅寺》之“颇羡高僧独闭关”,《阁中遇雨》之“问津久已惭沮溺,归向东皋学耦耕”,《桃源晚泊》之“正思荆棘掩岩扉”等,都是王守仁在贬谪往来途中有感而发的内心独白。

第三,随着龙场贬谪生活的结束,王守仁在归途中产生了一种韬晦得时、潜龙将飞的愉快心情,他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如在赴庐陵途中的《潮音阁》诗里,便在“江天云鸟自东去,楚泽风烟无古今。山色渐疑衡岳近,花源欲问武陵深”的描写中,流露出一股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激动。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也是只有在结束贬谪生活之后才有的。

王守仁开始写诗学习前人,喜与时贤唱和,既而追求独立,逐渐形成自己诗调俊爽、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从他在常德的诗作中,我们分明感到以下一些较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一是感情浓郁,兴寄深远。王守仁在常德的诗作,善于将充沛的感情寄托在山水景物里,从而使饱含感情的画面蕴藏意味深长的哲理。如《观音山》写月色朗照下的桃花源观音堂朦胧之中似青螺,用“那识其中真色相”,说明了对真理只要执著追求就会有所收获的道理。《桃花源》则通过沿溪踏花寻仙境的情景,表明了探寻人生真谛的坚定信念。

二是写景状物,山水生辉。王守仁两次经过常德,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能激起他诗情的壮美景象,都有能点燃他创作欲望的火苗。他没有辜负好客的常德人民,他为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写景名句。“江草远连云梦泽,楚云长断九疑山”、“江天云鸟自东去,楚泽风烟无古今”、“山色渐疑衡岳近,花源欲问武陵深”等,都是从常德地处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西岸和蜿蜒绵亘的湘西南武陵山脉尾闾的大形势落笔的,这样一个高而远的立足点,使他笔下的常德不仅优美雅致,而且恢弘而有气派。

三是结句点题,水到渠成。这是王诗的整体特色之一,在常德的创作也不例外。如《桃源东禅寺》“惭愧沙鸥尽日闲”、《桃源晚泊》“正思荆棘掩岩扉”,都明确揭示了企图归隐山林的思想。《阁中遇雨》三首的尾联为“年来身迹如漂梗,自笑迂痴欲手援”、“问津久已惭沮溺,归向东皋学耦耕”、“也知世事终无补,亦复存心出处间”,就分别揭示了无奈自嘲、企图归隐、存心世事的主旨。同时它们又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作者身在官场身不由己、欲进反退、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态。

四是巧发议论,意味深长。王守仁写诗喜用议论,后来将宣扬“良知”的说教也写进诗里,就显得淡乎寡味。在常德的诗作中,却没有这种毛病。相反,还善于将议论、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浓郁的诗味。以上所举各篇,都能看出这一特色。如《墨池遗迹》后四句,就是先将议论植根于形象的描绘之中,说明张旭“骤雨颠风”般的狂草能随时间的推移,永具艺术魅力;而那些“秋蛇春蚓”般的拙劣书法则零落成泥,久已无人问津。再又通过写景来议论,那潺潺流水漫出的阵阵轻烟,就是历代常德人民对“草圣”绵绵不尽的祭奠!这有情有景的议论,会很容易体会出作者正是借此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坚持走自己的路,时间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王守仁谪龙场来去经过常德,在他人生旅途中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驿站而已,研究者也没有多加注意,然而对于自古以来就以寓贤纳圣闻名的常德这块土地来讲,却成了永久的荣耀。自从他在这里讲学之后,常德的办学授徒之风大盛,文风为之一变。他的这些融汇着地方风情而又饱含着自身特殊感受的优美诗篇,被载入各种地方典籍,为世世代代常德人民所传诵。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480多年前的这些精美之作,会发现它们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它就像一坛埋藏了近五百年的老酒,不减当年真味,且日久弥香。

收稿日期:2000-10-06

标签:;  ;  ;  ;  ;  

王守仁在常德的诗歌创作_王守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