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遵义花灯戏文化传承的一种路径探讨论文_牟航,银兴贵

对遵义花灯戏文化传承的一种路径探讨论文_牟航,银兴贵

摘 要:遵义花灯戏作为贵州花灯戏曲的北路代表,其表演形式——“跳花灯”非常贴近群众,曾一度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基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贵州民间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遵义花灯戏却因各方面原因导致其发展停滞不前,传统的遵义花灯戏正慢慢走向衰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本文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对遵义花灯戏生存困境的合理化拯救作一些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贵州遵义;花灯戏;文化传承

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 Road of Guizhou Lantern Opera, Zunyi Lantern Opera is very close to the masses in its performance form—— "jumping lantern", which was once appreciated by the local people. Besides, it greatly has enriched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basic people and has exert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olk customs of Guizhou. However,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Zunyi Lantern Opera has stagnated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traditional Zunyi Lantern Opera is slowly declining and gradually fading out of people's 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 will discuss and reflect on how to save the plight of Zunyi Lantern Opera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Zunyi, Guizhou; Lantern Opera; Cultural inheritance

作为贵州花灯的支脉之一,遵义花灯戏于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是贵州省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贵州省戏曲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遵义花灯男主角作丑角装扮,一般俗称唐二;女主角称为旦角,俗称幺妹,演员手持帕、扇,边舞边唱,俗称“跳花灯”。遵义花灯表演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生活的艺术形式,其语言朴实、简单,用方言演唱和念白,具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即兴化的特征。它的唱词充满生活的气息,曲调流畅优美,自然生动。正是这样的语言,赋予了遵义花灯戏一种得天独厚的美,是黔北大地上绽开的一株“山茶花”。

一、遵义花灯戏的产生发展进程

(一)遵义花灯戏的历史流变

根据花灯戏中“灯从唐王起, 戏从唐王兴”这一句唱词, 部分学者猜测遵义花灯应是始于唐代,然而,具体源于何时,已无迹可考。最早见于典籍中有关遵义花灯艺术情况的资料,应是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的《平越直隶州志》“风俗篇”(今遵义地区的余庆县在清嘉庆时期便隶属于平越直隶州),资料中绘声绘色地勾勒了一副花灯艺术中采茶歌舞的情景,这就说明在清代初期遵义花灯已然盛行。在遵义花灯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人民群众创编的用来赞美、讴歌长征的“红军灯”等,成为了遵义花灯戏曲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遵义花灯戏却因各方面的问题和原因导致其发展停滞不前,传统的遵义花灯戏正慢慢走向衰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株美丽的“山茶花”面临着逐渐凋谢的危险。

(二)从花灯流布地变化来看遵义花灯戏的发展现状

遵义花灯戏是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和演出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曾流行于遵义地区各乡镇,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其地域分布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改变。根据1983年《遵义县戏曲志》记载:“花灯戏……流布于全县各乡村,其中以枫香、泮水、茅坡、虾子、三合、南白、尚稽、团溪等地复盖面较大,各地花灯音乐大同小异,以枫香、泮水、茅坡具鲜明的表演特征……”从这段话中可以明显地知道当时遵义花灯戏的受欢迎程度及流传范围之广。然而,在1991年的花灯流布地调查的分布图上则没有了枫香、茅坡、虾子、三合,只是多了松林、新卜、龙坪、板桥镇;现如今的播州区(2016年6月,遵义县撤县设区,名曰播州),则只有三合镇、泮水镇、团溪镇还有花灯戏的存在。从花灯戏流布地不断减少的情况来看,遵义花灯戏的衰颓之势非常明显,其发展状况着实令人堪忧。

二、遵义花灯戏传承与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必然是一件好事。然而随着各种不断涌进的新事物、新技术,例如手机、电视、电脑等网络电子产品的普及,使人们原本较为贫瘠单一化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善,对于各种文化的审美鉴赏要求也大幅度提高,广大的人民群众要求欣赏高品位的艺术文化类节目成为家常便饭。我国的众多本土民族文化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大幅度改变给民间传统的文化表演形式和内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花灯戏便是其中之一。以遵义泮水花灯戏为例,大约在十几、二十年前,泮水花灯表演活动中的代表人物罗老三、王四妹等在广场上进行演出时,常常会有很多人被其吸引过来围观花灯表演,同时罗老三等花灯演员也会把自己的演出过程刻成光碟记录下来并面向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进行发售,由此可见当时花灯表演活动的活络。现如今,罗、王等演员虽然偶尔还会进行花灯戏的表演,但时过境迁,花灯表演活动早已没有以前的繁盛。而人们对其原有的表演活动需求却急速下降,追求流行时尚、精致高雅的观众很难再对相对粗放通俗的花灯艺术表演感兴趣,这也导致传统的花灯戏逐渐受到冷落,甚至慢慢会步入无人问津的危险境地。

(二)艺术人才匮乏,花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伴随着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花灯艺术人才匮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传统的遵义花灯戏文化甚至面临着传承中断的危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花灯艺人的收入普遍不高,花灯表演与创作的积极性下降。在对以蔡家花灯为代表的遵义团溪镇花灯的调研过程中,笔者从几位民间花灯艺人的口中了解到,因为花灯戏在农村演出市场紧缩的原因,花灯艺人的收入来源得不到具体的保障,许多艺人对花灯表演与创作的热情降低,一些花灯专业剧团逐渐退出演出市场, 专业的花灯艺术人才也纷纷改行另谋生路;二是专业花灯艺人趋于老龄化,花灯戏曲缺乏新生力量的注入。现如今,整个贵州省的花灯戏曲界普遍呈现出专业花灯艺人老龄化态势,且老一辈民间艺人的逐渐离世,使得花灯戏“人亡艺绝”形势严峻。近年来,贵州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整体经济水平相较于大部分省区来说仍处于落后位置。为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大批农村青壮年选择告别家乡,外出务工挣钱,使得学习花灯艺术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而留下来的人多半也兴致缺缺、志不在此。存世的老艺人越来越少,而花灯戏又缺乏新生力量的注入,这也就导致了花灯戏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的局面。

(三)表演内容转向世俗落后,创新与审美艺术性不够

分析遵义花灯演出的内容与形式,我们便不难发现,与许多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相比,花灯戏表演内容开始呈现出世俗落后的趋势,表演形式也慢慢显得陈旧,其创新与审美艺术性难以达到现代观众的要求,除了老一代的剧目经典外,由新一辈花灯艺人创编的可供演出的优质花灯剧目寥寥无几。一些创作者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已期获得经济效益,对原生态的花灯艺术进行了所谓的“改造”和“创新”,然而这些带着营利目的创作出来的剧本内容大多都偏向于低俗落后,充斥着商业化和世俗化的气息。此举不仅没能做到创新,反而丢掉了遵义花灯戏的本真特点,使其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严重地违背了民间花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毋庸置疑,偏向落后世俗的花灯内容自然难以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流行雅致文化的需求,同时也与时代积极创新的发展理念相背离,而这也是造成遵义花灯戏逐渐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

三、遵义花灯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传承与保护方面

开办花灯艺术培训班,培养专业花灯人才。要想把独具特色的遵义花灯艺术完整地传承下去,紧靠现存的这些零散的民间花灯队伍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因此笔者建议应由政府牵头组织,筹集专门的遵义花灯戏曲艺术基金,成立专门的花灯艺术培训班,面向社会招收有志于从事花灯编创演艺事业的、符合条件的学员,并邀请花灯传承人和优秀的花灯演员定期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指导,以培养专业的花灯创作和表演人才,更好地把遵义花灯艺术传承发扬下去。

做好对遵义花灯数据资料的保护工作。除了培养专业的花灯人才之外,还应做好花灯数据资料的保护工作。201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作出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工作部署,提出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因此数字化建设工作。因此,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电子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影音等方式全面搜集遵义花灯戏的相关数据资料,并做好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工作。而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年事已高的老一辈花灯传承人,为避免其花灯技艺失传,可以采取对其口头叙述的抢救性记录等方式进行系统的整理留存,便于后人更好地学习和研究。

(二)发展与创新方面

加大遵义花灯宣传力度,打造花灯特色文化名片。长期以来,许多人尤其是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对传统的遵义花灯戏曲缺乏了解,这主要还是宣传力度不够所造成的结果。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 对优秀的花灯文化进行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本土的民俗文化特色。其次,还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将花灯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内容,例如:由政府出资,组织花灯剧团去中小学开展花灯表演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欣赏到自己家乡的特色民俗文化;在大学里开设民间花灯艺术选修课程,让对花灯艺术感兴趣的学子能够如愿以偿地了解到花灯文化的相关知识。最后,还可以举办规模宏大的花灯艺术节,更好地把遵义花灯戏宣传推广出去,将花灯戏曲打造成为遵义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民俗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遵义花灯要想持续不断地传承发展下去,光靠政府的支持和花灯艺人的独自努力是不行的,还应该深入地挖掘花灯戏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经济价值,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便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比如在旅游产品中加入花灯文化的元素,构筑富有创意的花灯文化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花灯文化旅游产业链,以别具匠心的花灯旅游产业带动游客消费,用旅游经济赚取的经济效益反过来支持遵义花灯文化的发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俗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双赢”。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更新花灯戏内容。新时代,新思想,新内容,在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困境的今天,遵义花灯戏必须要打破传统僵局,重新审视自我,摒弃落后的思想和理念,积极探索遵义花灯艺术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不断将其发扬光大。所谓“打铁还需本身硬”,为了避免遵义花灯戏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只有将自身不断融入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花灯戏内容,结合时代精神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不断丰富和发展遵义花灯戏剧资源库,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对遵义花灯戏自身的超越,最大程度地向世人展示出遵义花灯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遵义花灯戏,凝结了广大遵义人民群众丰富的智慧和情感,是遵义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遵义花灯戏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现象,为贵州民间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人文生态环境里具有规律性的纽带。只有在坚持遵义花灯戏独特文化品格的基础上,努力探寻花灯戏发展的艺术规律,带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够帮助遵义花灯戏走出困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从而助力贵州花灯文化队伍的建设,为贵州花灯的发展提供方向,走出一条贵州民间文化开拓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崔克昌.黔北花灯初探[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2]徐开良.试析黔北传统花灯现状成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06).

[3]谢筱鹏.遵义县、普定县花灯调查[J].电影评介,2010(12).

[4]徐强,杨红梅. 地方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贵州思南县土家花灯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1).

[5]朱玲波.贵州独山花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04).

[6]李媛.贵州思南花灯文化及其传承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牟航,(1997—),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银兴贵(1980—),男,贵州纳雍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生态与审美。

本论文为2019年度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DXS156)。

论文作者:牟航,银兴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6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8

标签:;  ;  ;  ;  ;  ;  ;  ;  

对遵义花灯戏文化传承的一种路径探讨论文_牟航,银兴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