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二元机制及其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村论文,居民收入论文,机制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实践经验又对传统政策体系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为解释这一现象,文章提供了五个理论命题,并基于内部和外部二元机制的划分确立了农村居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框架。实证研究表明:
(1)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对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变动具有显著影响。因此设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机制极其重要。这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者供养比例,而且也可以为农村部门注入外生的收入流,从而提高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
(2)农业技术水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推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无论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之后,都对我国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需求外生的条件下,这一机制会受到农产品价格与农业总产出变动关系的制约,在农产品价格产出弹性较高的条件下,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对农民收入的正向作用将逐步减弱。
(3)农产品价格的产出敏感度变化限制了传统农业支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产出敏感度将限制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等因素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实际影响效果,因此旨在通过农民收入决定的内部机制改善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政策效果往往会受到极大制约。
(4)外部决定机制对提高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具有显著效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本质上看,这一手段主要是借助城镇部门这个外部经济体的吸纳来加以实现的,因此构成了解决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的重要外部力量。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农民收入的提高也有显著影响,但其实现也必须依赖于政府的科技投入和科普工作,故也属于外部性力量;当然,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力度同样可以降低农民生活成本,从而对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文章以解决农村居民实际收入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应当充分关注外部决定机制对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步伐、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安置问题来降低农业生产者供养比例;通过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公共产品享有程度的提升。具体而言,政府必须逐步放弃原有的二元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发展以及劳动力流动机制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为农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应当建立综合性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具体手段包括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但这一方式在现实条件下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必须将农民收入的外部决定机制纳入进来,通过内外部机制的共同作用推动农民实际收入的切实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