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学生生活状况简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小学生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是决定儿童家庭生活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儿童生活幸福的基础。1995年日本全国抽样调查表明,小学4—6年级45.2%的男生,53.4%的女生感到“家庭生活非常快乐”,52%的男生、43.3%的女生感到“家庭生活快乐”。 绝大多数孩子对家庭生活是比较满意的。
家庭内孩子与父母亲的语言交流,90.3%的男生、96.5%的女生“在家与母亲说话或常常说话”,74.1%的男生、79.1%的女生“在家与父亲说话或常常说话”,这说明孩子与母亲语言交流的机会大大超过与父亲交流的机会。孩子们与父母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话题都是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比较集中的话题有“朋友的事情”、“游戏及有趣的事”、“学校及老师的事”、“学习及成绩”等。
在“你的父母亲能理解你的想法吗?”的问卷调查中,约73%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父亲能理解或很理解自己的想法,近90%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母亲能理解或很理解自己的想法。相反,以孩子父母亲为对象进行的“你认为了解自己的孩子吗?”的调查中,62.7%的父亲认为了解或很了解自己的孩子,76.4%的母亲认为了解或很了解自己的孩子。总体来说,母子之间比父子之间有更多更深刻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二、余暇生活
每天学校放学后,许多小学生仍背着书包,去各种塾参加学习。“塾”是社会民间举办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技能补习、培训的场所,有英语、钢琴、珠算、书法、作文、数学、柔道、剑术等各种类型。1993年文部省抽样调查表明,全国23.6%的小学生课后参加塾的学习,比1985年增加7.1%。小学生业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一技之长的占76.9%, 比1985年增加6.2%。小学低年级学生参加塾的学习,一般每周1至2 次,五、六年级学生每周3至5次,学习时间大多为晚上5至9点,有的学生在考试期间还要另开小灶,学习到更晚。
大量塾的存在,众多孩子参加课余学习,有人称现在的孩子正经受着“学习战”的考验。这与日本激烈竞争的社会体制有着直接关系,一般家长都希望孩子从小打好知识基础,掌握一技之长,今后能够考入有名的中学、大学,从而能进入一流的公司,再得以晋升重要职位,最终步入主流社会,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各种课余学习的主要原因。
对于这种越来越激烈的课外学习生活,日本社会和众多学生家长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60%的家长认为塾的学习出现过热现象。有家长指出,过度的学习竞争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还有家长认为,孩子们玩耍、生活体验等活动时间缺少,长时间的学习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体力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紧张的学习,造成学生睡眠不足,体力下降。据调查,小学4至6年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1970年平常每天为9小时23分,星期天为10 小时12分,而到1990年,平常每天为9小时零3分,星期天为9小时48分。 有人对琦玉、千叶两县4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清晨起床后感觉睡眠充足的学生仅占29.5%,一起床就觉得头脑昏沉、睡眠不足的学生占45.3%。因而有人用“疲惫不堪”、“体力不足”形容现在的日本中小学生。
近年来,每周五日学习制逐步导入学校,给孩子们更宽裕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余暇生活。学生课外活动设施的改善,活动机会的增多,对学生过热的学习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松绑的作用。近期的调查显示,孩子们周六、日休息、游玩、体育活动的时间比以往有所增多。
三、生活体验
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小让孩子从事适当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能力对于孩子的自主、生存都有积极作用。日本小学生在家能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特别在许多双职工家庭,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机会更多些。1995 年文部省对小学4至6年级的男女生分别进行有关家务劳动的调查,90 %以上的孩子能参与家务劳动。具体的劳动内容有看家、就餐准备和收拾、入浴准备、购物、打扫卫生、饲养小动物、种花植草、照顾小孩、处理垃圾等。
家庭与地域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居民对本地域、社区活动的机会也比以前增多,参加活动的人数大大增加。小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形式有节庆活动、社区运动会、募集活动、清扫道路和公园、社区内避灾训练、公民馆与儿童馆的讲座等。1995年大阪、神户等地发生大地震后,众多学生参加抗灾、赈灾活动,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关心社会的意识。
随着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孩子们的国际意识比以往增强了,国际交流的机会也增多了,不少跟随父母亲或者参加青少年国际交流团体,到国外观光、游学,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据调查,64.8%的小学生“关心日本与外国的关系及外国的事情”,70.7%的小学生“想到外国去旅行”,49.8%的小学生“想与外国人交朋友”。
然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媒体的广泛运用,许多社会因素造成小学生生活体验减少,直接的实践性生活感受、经验不足。
日本青少年教育活动研究会 1995 年曾以许多具体生活情景为题对2249名小学4至6年级及初中1至2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一次都没有经历的学生为数不少,如:换旧灯泡的46.2%,照顾老人的45.2%,用镰刀或柴刀砍东西的41.9%,见过刚出生的婴孩的41.9%,在亲戚朋友或友人家一人住宿的39.5%,照看附近的幼儿的36.4%,护理病人的33.3%,熨围裙或手绢的26.4%。
与1984年进行的同类调查相比,上述生活情景从没经历的学生有增加的趋势。儿童生活、自然等体验不足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看法,39.8%的家长、63%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家庭及社会参与体验的活动时间不足。
四、儿童文化
与过去小学生玩洋画、玻璃球、捉迷藏、跳橡皮筋等游戏相比,现代小学生的游戏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电视、收录机等的普及,新闻出版物的快速更新,电脑技术的推广,对儿童文化的变化起着重要影响。许多传统的、地域性的儿童文化正被日趋流行的许多“热”所取代。流行的歌曲、流行的电子游戏、流行的动画片、流行的漫画等支配着儿童文化的趋向。
小学生课余游玩最多的是游戏机或看电视。小学4至6年级学生休息日“玩电子游戏机”的男生占60.4%,“看电视、听音乐”的为43.3%,而女生最多的是“看电视、听音乐”,为56.2%。电子游戏机富有刺激,具有动感,很能吸引小学生。电视节目中放映较多的动画片,情节离奇,画面生动,富于想象,深受学生欢迎,小学生每天平均看电视时间为2小时左右。
然而,日本电视节目以及电子游戏中往往有许多不健康、不利于少儿心理发展的内容。如许多内容具有过强的攻击性,出现很多的暴力镜头。有的荒诞怪奇,宣扬伪科学或邪教思想,有的夹杂色情因素,对少儿具有一定毒害作用。同样,大众出版物广泛盛行,漫画、杂志、报纸充斥书摊、商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信息迅捷,深受孩子、成人喜爱。但在书店、贩卖店中,常常可以看到成人、小孩的书刊混杂一起,成人书刊中随处可见的色情、暴力漫画、照片等内容,对孩子幼小心灵起着腐蚀作用。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众多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担忧,据调查,小学4—6年级学生家长中,43.5%的父亲,48.4%的母亲认为电视、书刊等对孩子造成较坏的影响。
有人说,现在孩子们所处的时代是富裕的时代,是消费的时代,从小学生持有的东西看,孩子们物质生活和文化消费的水平是相当高的。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家庭内拥有自行车、写字台、手表、电子游戏机和台式计算器,半数左右的学生有收录机、照相机,拥有自己的房间。高水平的生活文化环境,然而,过度的物质生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内心生活,在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等品质方面显得很不够。这也是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出现的“文明病”体现在教育中的不足和弊端。
五、问题行为
1997年5月日本神户市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少年犯罪案, 一名小学生的头颅被割下并被残忍地丢弃在校门口,凶手是个初三的学生。这一事件再次告示人们,日本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不容忽视,家庭、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亟需加强。
从70年代进入80年代,日本少年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急剧上升,特别是8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问题行为的主要类型有欺侮、深夜游逛、离家出走、家庭内暴力、逃学、吸烟、打架等,其中最普遍、影响最大的问题行为是欺侮现象。欺侮行为有多种形式,如对同学冷嘲热讽,语言的侮辱和攻击,敲诈勒索,隐藏他人的物品,排挤孤立受害者,更严重的是各种暴力行为。总的来说,小学阶段的欺侮行为主要以冷嘲热讽、言语威胁、打击排挤等手段为主,随着年级增高,暴力行为也逐渐增多。欺侮行为对受害学生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使受害者在精神、身体方面遭受巨大痛苦,致使有的学生不敢到校,更有的不堪忍受而出现自杀现象。据统计,1985年全国小学共发生欺侮行为96457件, 为历年持续增长的最高峰。从1986年起开始有所下降,一直到1993年的6390件,然而到1994年又急剧回升,共发生25295件,1995年为26614件,欺侮现象的频繁发生,已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学生逃学现象也十分突出,许多小学生以厌恶学校为由不想上学,1996年全年逃学30天以上的小学生达19488人,逃学50 天以上的达15301人,学生逃学人数逐年增加,成为令家庭、学校头痛的事情。
对于欺侮、逃学等现象,大多数人认为其原因来自家庭教育欠缺、少儿身心发展不良、社会环境恶化以及学校教育弊端等方面,大部分家长认为父母应对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负有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