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计量学的建立_档案学论文

论档案计量学的建立_档案学论文

论创立档案分类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学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学理论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档案界同仁对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档案分类问题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中国档案分类法》的编制,进一步推动了档案分类研究的深入。与此同时,有些专家、教授提出建立《档案分类学》,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笔者认为,这一学科的建立是极为必要的。

一、建立档案分类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建立档案分类学的必要性。①建立档案分类学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档案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已初步建成了一个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有效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深入广泛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对档案的科学管理,这都离不开档案分类工作,不对档案及其信息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是无法实现上述要求的。但对档案分类的研究薄弱,长时期内囿于档案实体分类,局限于全宗的划分和全宗内档案的分类,作为档案整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80年代,随着《中国档案分类法》的编制,才逐渐重视对档案信息分类的研究,发表了一批研究档案分类的文章和著作。但对档案种类划分、档案实体分类、档案信息分类、全宗理论问题的探索很不系统。实际工作迫切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档案分类理论来指导实践,回答有关档案分类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建立一门系统研究档案分类原理、规律和科学方法的学科——档案分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②建立档案分类学是科学管理档案的需要。截止1996年底,全国共有县以上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2649个,各级各类档案馆3633个,收藏档案资料共1.8亿多卷(件、 册)(注:本报评论员:《新时期新发展——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档案事业成就评述》,《中国档案报》1997年9月8日第1版。)。若加上机关、 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保存的档案,其数量将更大,并且每年还在数以千万计地形成新的档案。管理如此众多的档案,若不进行分门别类,建立科学有序的系统,就难以实现科学管理。所以,建立档案分类学,将进一步促进档案分类的科学性、实用性,从而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③建立档案分类学是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各方面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项事业对档案及其信息的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仅有档案的实体分类和传统的一本账式的目录,难以适应社会上各方面提出的大量地、广泛地、系统地、迅速地开发和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的需求。建立档案分类学将会促进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④建立档案分类学是档案学发展的需要。我国档案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从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形成了一个学科体系。但是,对档案分类问题的视野狭窄,在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中,置于档案整理工作的章节中用较小的篇幅叙述。而档案分类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如档案门类的划分、专门档案的分类、档案信息分类、档案实体分类与档案信息分类的关系,等等,均需从理论上作出说明。从实践呼唤理论发展的意义上说,建立档案分类学很有必要。

2.建立档案分类学的可能性。①档案工作的发展为档案分类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我国档案工作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已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全国规模的事业。为国家积累档案史料,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档案工作的迅猛发展,为档案分类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②档案分类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1983年,国家档案局决定编制《中国档案分类法》以来,档案界日益重视对档案分类的研究。1984~1996年全国档案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了500多篇档案分类的文章, 出版了《中国档案分类法》(试行本)、《档案分类文集》、《中国档案分类法的理论与使用》、《档案分类的演变与发展》等著作。1997年12月,《中国档案分类法》(第二版)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这本200万字的巨著, 标志着我国档案分类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5月,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几位教授编著的《档案分类》一书,既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又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以鲜明的个性,丰富的知识内容展现出可以自立于档案学科之林。由此可见,创建档案分类学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③建立档案分类学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构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只有当这种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新的学科才会应运而生。二是要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能够划清与其它学科的界限,并确立本学科的地位,同时,还要看其研究领域是否复杂、丰富到能建立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三是要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没有独立的、充满个性和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就谈不上科学,就不能跻身于学术之林。以上三个条件,人们一般称为构成学科的三个基本要素。档案分类学作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我认为条件已经具备。笔者相信,档案分类学这门新的学科,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已经或即将诞生。

二、档案分类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1.档案分类学的研究对象。建立档案分类学,首先应明确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档案分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档案分类学,研究对象是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档案分类问题,除了以纸张为载体的各种文字、图表、符号等档案材料外,还应包括以甲骨、竹木、缣帛、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用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档案材料的分类问题。不仅要研究现代档案分类的原理、规律和科学方法,而且要研究各个时代档案分类的历史、理论和技术、分类工作的方法,既研究档案实体的分类整理与排架,也研究档案信息分类、组织分类目录、建立目录和咨询中心,以及档案种类的划分。因此,对各种档案材料的分类原理、方法和历史的研究就构成了档案分类的研究对象。如果是狭义的档案分类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档案馆、室收藏档案的分类问题,因而使档案分类学成为主要是研究档案馆、室收藏档案的分类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档案分类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但应以广义理解为宜。它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档案种类的划分、档案实体分类、档案信息分类的原理、要求、相互之间的关系,具体操作方法,档案分类在档案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2.档案分类学的学科性质。档案分类学是研究各种形式、载体的档案实体分类与档案信息分类问题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决定了它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档案学是研究档案和档案馆库这一客观社会物体发展的,因此属于社会科学或基本属于社会科学是无疑的。同时,从档案学的内容及其特点来看,基本上也属于管理科学”。(注:吴宝康:《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第115页。)档案分类学既是档案学的分支, 它的性质则以档案学性质为依据,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作为现代的档案分类学,由于档案分类涉及的面很广,从古至今档案分类的发展过程看,既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又受科学技术发展和档案本身日益复杂与门类繁多的影响。从档案分类体系来看,涉及到自然科学、哲学、逻辑学、目录学等,是诸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从现代科学体系来看,又难以归入社会科学或基本属于社会科学,这就表明档案分类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科学,又具有综合科学的性质。

三、档案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1.档案分类基本理论的研究。①研究档案分类学的对象、内容、性质。长时期以来,档案学学科体系中未能创建档案分类学这门学科。人们对为什么要建立档案分类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任务等都比较陌生,在认识和看法上不可能一致,需要深入研讨。以前,对这些问题,还不够重视,加之档案界一直视档案分类为一项技术性工作,纯属一般的工作方法,常常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使这门学科先天不足。今后为加强档案分类研究,提高档案分类学水平,亟待认真探讨和详细阐述,总结出一套理论,以统一对档案分类学的认识。②研究档案分类原理。档案分类是研究档案分类的基本理论。首先应研究档案分类、档案实体分类、档案信息分类等概念;其次研究档案分类的地位与作用,档案分类在档案事业管理、档案馆(室)工作、建立档案检索系统、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等方面的作用;再次研究档案分类的原则和分类标准,基本原则包括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原则,分类标准包括主要分类标准和辅助分类标准;第四研究档案分类目的、分类层次、类目排列方法,以及如何体现类目相互关系;第五是研究档案分类的发展趋向;第六研究档案分类与各方面的关系。例如:档案分类对理论档案学与应用档案分类学的关系;档案分类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逻辑学、哲学等方面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与档案门类日益增多对档案分类的影响等等,都需要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予以科学的回答。③研究分类法与主题法的关系,档案分类与图书分类的区别。分类法历史悠久,人们比较熟悉,但还需要发展,而主题法则比较陌生。因此,应深入研究,把握住它们的特点。档案分类与图书分类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两个事物有着本质的差别,档案是原始(历史)记录,图书是记录知识的载体,它们在来源、属性、管理方法、分类目的、难易程度诸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搬用同一模式,这在档案分类学中,也是应当探讨的问题。

2.档案分类历史的研究。研究档案分类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继承档案分类的历史遗产,增强建立这门学科的信心,推动这门学科的前进。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国内外档案分类的历史沿革、分类原理、分类思想、分类方法和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研究档案分类的历史,不能只停留在分类的沿革上,因为沿革只是分类历史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还应重视对档案分类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总结前人关于档案分类理论的论述和分类思想,从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完善档案分类学。研究档案分类的历史,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真吸取过去档案分类的经验,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3.档案分类应用的研究。①档案种类的划分。档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内容、形式、形成领域广泛复杂,多种多样。人们为全面、深刻、充分地认识档案的种种属性,往往同时采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进行种类的划分。这种划分只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切合档案实际,能反映档案的主要属性、特征和规律即可。档案种类的划分,目前尚在讨论之中,应是档案分类学的研究内容。②档案分类整理与排架。档案实体的分类整理与排架,是使档案由零散混乱转化为系统化、条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与开展利用工作的前提。对档案的分类整理与排架,虽然已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理论与实际方面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全宗理论的演变与全宗定义的表述,全宗构成的条件,全宗的具体划分,全宗理论对专门档案是否适用;各种专门档案如何根据本身的特点建立合理的分类体系,档案排架方式的多样化等等,都应根据当前实际工作的发展状况,在理论和实际上作出说明。③档案分类表。它是健全档案检索体系和建立目录中心的必要条件,是组织分类目录的工具,也直接影响着档案检索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档案分类学中必须研究档案分类表。我国过去的档案分类表是由各馆、室自行编制的,不够统一,问题较多。在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努力,完成了《中国档案分类法》(第二版)的编制工作,一部200 万字的巨著已经面世。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分类法。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编制分类法的指导思想,突出国家、社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它是一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表、新民主主义档案分类表、民国档案分类表、清代档案分类表等4 个独立的档案分类表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而又各司其职;它以职能分工为主要分类标准,其作用是对档案进行分类标引和组织分类目录,一般不适用于档案的实体分类和排架,由于主要分类标准,适用范围和功能作用的不同,从而使《中国档案分类法》不同于图书分类法。档案分类学应对《中国档案分类法》的理论基础、功能作用、适用范围、体系结构、类目设置、标记符号、复分技术、编制方法,以及分类法如何适应电子计算机的使用等等,都应深入研究。④档案分类工作。档案分类工作是指档案馆、室中档案人员的工作实践。它包括档案实体分类中,全宗的划分,分类方案的拟制,具体类目的设置,以及文件的归类;档案信息分类包括运用档案分类表,对档案文件进行主题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赋予分类标识;制定档案分类规则,档案分类工作的组织管理,档案分类工作人员的选择与培养等等。研究档案分类工作,对于提高分类的水平,确保分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⑤组织档案分类目录。分类目录是从内容方面而来揭示馆、室藏,按照档案分类法体系组织起来的目录。分类目录是档案馆、室检索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目录。它打破了原来全宗的界限和全宗内的分类体系,按文件内容分门别类组成一个逻辑系统,便于从问题角度查找档案,深受利用者的欢迎。档案馆、室也可通过它对外报道和介绍馆藏,引导利用者前来使用。要想组织好分类目录,必须对分类目录的意义、作用和编制方法进行研究。

标签:;  ;  ;  

论档案计量学的建立_档案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