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主阵地:未来课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阵地论文,之主论文,课堂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44—07
引言
“课堂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的主角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怀有学习热情的学生,以及启发学生学习的教师和辅导者”(吴兆颐,2009)[1]。课堂对学生应该是自主和开放的,这样的学习环境才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帮助他们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精神,为创造和谐社会和促进全球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教育理念均强调: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习的领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理念催生人们必须对新教学环境的关注,尤其是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正如郑金洲教授较早就指出:“现有课堂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特点导致无论在课堂物理环境上还是在心理环境上均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郑金洲,2001)[2]。虽然,人们已经通过较大的努力对传统课堂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尤其是在技术条件装备方面),但本质上目前的课堂教学多数还停留在以老师对学生单向式传授为主,缺乏以人为本、学生主导、自主、主动、探究、互动等的学习模式。而未来学习则强调以下特点:“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能从搜集、整理、评鉴到应用信息发挥创意解决问题,鼓励主动学习、善用科技工具来做沟通与创意思考。所以将科技工具运用在教学上,且强调团体的交互式教学,并配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教材,创造出协同、合作的虚实整合的学习环境,将是未来课堂的规划之重要规划架构”[3]。
未来课堂研究虽然刚刚起步,却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陈卫东,张际平,2010)[4]。作为能满足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舒适、方便、人性化的未来课堂应成为教学的主阵地,研究未来课堂将有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并创构出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师生和谐的教学过程和环境。
一 未来课堂的概念界定及特性
关于未来课堂(教室)概念的界定,国内外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多,Clayton M.Christensen,Michael B.Horn and Curtis W.Johnson在“Disrupting Class”一书中指出未来课堂是一个集成了技术与软件,提供给学生一些替代方法和选择以达到规定的目标的课堂。它们鼓励形成一个让学生一起工作计划,分享经验和教训和进行概念化的学习,而不是单纯记忆一些信息的环境。[5]
美国每日论坛报(The Daily Tribune)“Classroom of the future,here,now”一文指出未来课堂是一个学习环境,采用创新的教育活动,从课堂管理到教学的所有方面提高对技术的使用。它能使教学者和学习者成为优越的学习环境的一部分。[6]
台湾的《启动学习革命》一书中认为“未来教室=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电子书包+随意教室+远距实验室+高互动教室+相连教室”。在未来教室里,无处不可以学习,还可以跨班际、校际甚至国际,进行交流。[7]
台湾的陈曼萃认为,所谓未来教室,是指这样一种教室环境,教学上,希望由过去单向的讲述教学,转变成为师生有趣与互动的学习模式,引发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而启发学生的创意与思考;同时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及探索的方式,以多元的管道汲取知识,包括使用各类的硬件载具,如计算机、学习机、电视、手机、电子书等(陈曼萃,2009)。[8]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未来课堂研究项目及文献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认为未来课堂(future classroom/classroom of the future)是基于“教育要面向未来”和近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未来教育的战略重点”、“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对未来主要教学场所进行创新而提出的,它将以人本主义、互动、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和信息、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为支持,以如何充分发挥课堂组成各要素(人、技术、资源和环境等)的作用,以互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9]
关于未来课堂的特性,David Miliband在学校的创新性设计中提出未来课堂应该体现出漂亮、激发灵感、可适应的、可持续的、兼容、新鲜的、安全的、灵活的、信息通讯技术能动的、多用户、有趣的、令人愉快的、曲线的、不断成长的、自然的特征。[10]
笔者在“未来课堂的定位及特性”一文中曾对未来课堂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传统课堂相比,未来课堂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未来课堂的人性化、混合性、开放性、智能性、交互性和生态性等方面。[11][12]
未来课堂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未来课堂的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对于组成课堂主体的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关注。在相应技术的支持下,在技术设计与应用上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包括活动课桌椅的人机工程设计,使用设备与技术等的人性化设计等。
未来课堂的混合性则主要体现在未来课堂可以实现多种教与学活动的混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的混合,不同交互类型的混合等。不同学科课程、不同情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情境和样式,这些在未来课堂中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未来课堂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以及教学资源的开放,在课堂桌椅设计上方便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要求灵活进行组织,而无需过多的移动桌椅。在资源方面,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得课堂内外的资源,并与资源进行良好的交互。此外,未来课堂的云端资源服务平台也是开放的,未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均能上传到服务平台中,成为学习资源的一部分。
未来课堂的智能性则体现在未来课堂应是一个智能化的课堂。未来课堂是嵌入了计算、信息设备和多模态的传感装置的学习空间,具有自然便捷的交互接口,以支持教与学主体方便地获得未来课堂设备的服务。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能有效地控制未来课堂的声、光、电、温等要素,给学与教的过程提供适宜的条件,智能课堂实录系统则会根据未来课堂中师生的状态的变化调整影音录制设备,将课堂内的师生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实录,上传到云端资源服务平台,供师生课后复习、反思之用。
未来课堂的互动性是指在未来课堂中人与设备(计算机系统)不间断的交互过程。互动是未来课堂的核心,未来课堂的互动涉及到人、技术、资源、环境等维度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充分、良好的课堂互动,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创构出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
未来课堂的生态性则是从生态学角度阐释未来课堂应是一种平等、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未来课堂教学要遵循教育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位原理、教育生态链法则,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关注环境,发挥课堂生态系统整体效应。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和谐课堂。[13]
二 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
未来课堂包括物理形态的课堂和心理形态的课堂,本文主要探讨物理形态的课堂。作为能够体现人性化,智能化,开放性,混合性、交互性和生态性特性的未来课堂,其物理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图1 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
互动是未来课堂的核心,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设计也是充分体现和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设计的,在泛在网络环境支持下,由多屏显示、活动桌椅、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桌面平板电脑、无线反馈系统、视讯会议系统、智能课堂实录系统等部分构成,体现满足和促进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资源、人与环境、技术与技术、技术与资源、资源与环境、技术与环境、资源与资源、环境与环境等之间的良好互动。[14]
泛在网络环境是未来课堂的信息与技术基础,提供泛在的无线接入环境,便于学习者、设备、资源相互之间的无缝连接。
多屏显示的设计体现出未来课堂是一种集成多种媒体的课堂,拥有多个显示终端既便于大班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也利于学习资源的多角度显示。
桌面平板电脑主要提供给学习者进行资源的获取,教与学过程的及时反思,以及与教学者,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借助MindBook管理软件,利用电子书改变以往课程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作图的教学模式,直接借助平板电脑的界面进行书写、批注和绘图,而学生的平板电脑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所编辑的内容,并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实现和老师的实时互动。[15]
人性化设计、灵活易拼装的活动桌椅主要方便学习者根据小组学习的需求进行组合,可以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利于成员间面对面的进行互动、交流。
未来教室里师生的互动不但频繁而实时,无线反馈系统主要供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互动,教学者可以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设计问题,学习者可以利用无线反馈系统进行回答。教师端的在线评价系统,可立即接收学生在平板电脑的作答,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效。[16]
视讯会议系统可以实现本地课堂与国内其他地区学校或他国学校进行实时课堂的互动,并基于虚拟化身技术,形成虚拟学习小组,方便不同学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学习者全球视角和跨文化理解观的形成。
智能课堂实录系统可以对课堂中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括自我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进行记录,储存于云端资源服务平台中,可供学习者课后进行学习过程的回放,反思支持。
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主要基于RFID等的物联网技术对课堂内的光、电、声、温,根据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进行控制,可以根据课堂外的光照条件调节照明,季节气候的不同调节温度,根据课堂内的声场环境调节声音系统等。
总的说来,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设计呈现出以互动为核心,多屏显示、多元互动、资源丰富、形式易变、虚实结合等特点,并体现了后现代的去中心化、以人为本等诸多特征。
三 未来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17][18]
作为教学之主阵地,未来课堂的研究应关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对物理和心理两种形态课堂的创建、应用与管理。
未来课堂理论层面的研究是未来课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两种形态课堂的创建、应用与管理的理论研究。我们设计与应用未来课堂,既需要研究未来课堂设计的自身基本理论,也需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艺术设计学、建筑学、环境设计学、声学及光学等方面的理论,目标在于通过基本理论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指导我们的实践,建构体现和符合创新人才培养和新课程教改所需的未来课堂。
在未来课堂研究的创建范畴中,应主要包含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和功能模型研究。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未来课堂的空间设计,设备配置,声、光、电的设计,有无线网络的配置,投影及显示屏幕的设计等。未来课堂的人性化、开放性、混合性等特点均需要相应的空间来支撑和体现,需要根据未来课堂的特性选择课堂的桌椅、设备的配置与安装,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学习空间。未来课堂设计的功能模型研究。为体现未来课堂的定位及特性,未来课堂需要实现哪些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相关的技术来支撑,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体现未来课堂设计的系统化思想,这些均需要进行未来课堂的功能模型研究。
未来课堂研究的应用范畴主要包含未来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研究与未来课堂的互动研究。作为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实施的主要阵地,未来课堂在设计理念上有别于传统课堂,需要创新和重构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研究适合于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和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教育技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课题。
互动是未来课堂设计理念的核心,从物理空间设计、设备功能配置以及教与学活动的选择都体现出互动。未来课堂的互动研究包括:教与学主体与课堂设备的互动、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学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课堂内的主体与课堂外主体之间),主体与资源之间的交互等等。
未来课堂研究的管理范畴应主要研究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的规范和标准。作为教学场所或是教学活动的体现,未来课堂并不是一个人凭空臆想出的虚无缥缈的事物,它是针对于当前课堂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其设计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环境设计,尤其是物理架构的设计需要有相应的设计与应用的规范和标准,这个规范和标准的研究有助于将未来课堂的研究规范化,有利于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进行推广。未来课堂的绿色、和谐、开放等的理念与传统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截然不同的,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给未来课堂的建设提供了可能,但未来课堂的设计和推广应用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的支持,如光、电、声、影音、投影设备、课桌椅等的标准和规范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未来课堂的实践研究同样是未来课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需要加强未来课堂的理论研究一样,作为一个新的事物,新的研究领域,我们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创建、应用与管理的理论应用于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上,同时也需要借助于已经构建的未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学科性质的课程,不同层级的学习者在未来课堂中学习特点,从质性和量化两方面来研究未来课堂设计和应用的实际效果。
未来课堂需要满足不同的学科、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教与学的需求,究竟什么样的架构和教学策略适合哪些具体的学科及学习者,这些需要有相应的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可以发现我们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可以不断完善我们的未来课堂项目的研究。
四 未来课堂教学模式
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需求需要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持。根据Oracle教育基金会关于20世纪的学习与21世纪学习所作的比较,可以看出21世纪的学习更多的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以协作建构为主,在关注知识传递的同时,关注技能与情感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以及在实际场合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场所也从传统的教室拓展到社区,并强调形成性评价和从生活中进行学习。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技能是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团队合作、跨文化理解、人际交往能力、技术素养和自我导向。[19]
前文已经指出,作为教学之主阵地的未来课堂能够满足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体现出舒适、方便、人性化等诸多特点。未来课堂的泛技术环境支持,人本性、生态性、智能性、混合性,开放性、互动性等多个维度的特性,以及以互动为核心,多屏显示、多元互动、资源丰富、形式易变、虚实结合等诸多特点的物理架构为我们建构未来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支持。
和现代课堂相比,未来课堂的教学在教学中更重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习的领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未来课堂应可以适应于不同学科课程(如文科、理科、工科、医学等),根据学科特征、学习者能力培养需求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但无论什么具体的模式,都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主导、自主、主动、探究、互动等特点。未来课堂的教学模式除了现代课堂所用的讲授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等以外,还包括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模式,研讨型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虚实结合——远程协同模式等充分利用未来课堂的架构特点,关注学习者面向21世纪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1 情境——探究模式
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未来课堂的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并提供充足的资源方便学习者进行自我探究和合作探究,探究的过程将被课堂实录系统记录,探究过程性和终结性结果也进入到学习者的电子学档中,作为评价学习者学习的依据。
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引导探究、修正探究方案、实施探究并验证结论、交流与评价、反馈与总结并提出新问题。其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着思考,启动学生的意义构建。经过教学实践和教学试验,我们建构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探究反思型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形成与反思为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程序如图2所示:
图2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图
阶段一:明晰任务
在这个阶段,教师利用课堂前的交互白板展示课件,给学生明晰学习的任务或需要探究的问题。
阶段二:情境创设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云端服务平台中的资源及未来课堂中媒体设备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者进入到探究阶段。
阶段三:自主探究与小组探究
参与学习的同学可以将老师布置的任务及提供的问题框架下载到自己的桌面平板电脑中。教师根据任务大小和问题难易,将学习者分成规模适度的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移动桌椅,形成小组合作的环境,并利用平板电脑,电子笔和云端资源服务平台及互联网进行任务或问题的探究,并在学习过程中,小组间进行讨论和合作,也可借助于通信交流工具(如视讯会议系统等)向专家和课外专业人员进行咨询。讨论过程中各组可以利用小白板和液晶电视进行小组组内交流。通过自己探究、合作探究和组内交流,学习者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争论、辩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小组成果。
阶段四:作品完成及展示
根据探究的结果,集体形成结论和解决方案,并进行汇报作品编辑,在组内及全班利用互动白板进行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点评(展示和点评的过程会被保存到云端资源库中)。
阶段五:交流反馈
教师可以借助在线评价系统和学生手上的无线投票系统,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相应评价的问题,进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测,并可在白板上及时呈现评测结果,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各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针对学习者汇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或评述,或给出进一步探究的参考建议,也给日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阶段六:反思
学习者和老师可以利用反思工具,在课上或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并撰写反思日志,将日志上传到云端资源服务平台中,利于教学者和学习者相互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也可成为学习过程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供未来的学习者参阅。
“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游戏化学习模式
游戏化学习就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应用领域而言,游戏化学习涉及到从幼儿教育到成人学习的各个阶段。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用游戏作为与受众沟通的平台,是为了利用人们对游戏的天生爱好心理,和对新鲜的互动媒体的好奇心,使信息传递的过程更加生动,从而脱离传统的单向说教模式,将互动元素引入到沟通环节中,实现更好的沟通与学习效果。
传统的课堂由于课桌椅基本固定,交互设备缺乏,许多游戏在课堂中较难或不能开展,而未来课堂的桌椅灵活易重组,电子交互白板、多触点显示屏、平板电脑等易操作互动设备都给游戏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未来课堂的游戏化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
第一种形式是可以基于桌椅的灵活组织,安排教学游戏活动,如汉语、外语教学中的成语、单词接龙游戏,将课桌排出一圈,首尾相连,每个同学都可以将自己接龙说出的词通过平板电脑显示在共用白板上,效果明显也易于判别。如在复习英语单词时,我们可以采用“the last letter”来完成。比如:apple—egg—goose—eleven—nine等,也就是我们语文常用的接龙。相信这样的形式,既能巩固学过的词汇,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反应能力。
第二种形式是基于互动白板,或多触点互动显示屏进行与教学游戏的互动,利用互动白板和多触点显示屏的互动功能允许多名同学一起进行游戏,合作完成游戏过程,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三种形式是教学者可以利用白板进行游戏教学情境呈现,利用多屏显示技术和音响技术进行游戏情境呈现,或进行教学游戏过程的示范。
第四种形式是在未来课堂中,由于泛在网络技术的支持和每人一台的平板电脑,使得学习者可以利用教学游戏进行学习过程中的练习、复习。
3 研讨式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吸收了“讨论法”和这两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将“讨论法”和“研究法”有机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未来课堂教学模式,传统课堂的固定桌椅及缺乏充分的信息环境和媒体设备支持,较难开展有效的讨论和进行研究性教学,故研讨式教学在现代课堂中较难开展。由于未来课堂的灵活桌椅组织,泛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以及人手一个的平板电脑及云端资源服务平台、互动白板等设备的支持,使得研讨式教学在未来课堂内能够顺利进行。研讨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未来课堂物理架构的特点,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讨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如下图3所示:
图3 未来课堂研讨型教学模式
阶段一:指导选题。教师先利用白板讲课程的导论,使学生对课程的线索有所了解。然后,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未来课堂的桌椅可以根据小组大小和讨论形式进行灵活地组织),每组分别讨论一个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借助白板和学生的平板电脑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
阶段二:学习者独立探索。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利用平板电脑借助云资源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去查找资料,并撰写讲稿;
阶段三: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进行交流(可以借助于教室内的小白板或平板液晶电视),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
阶段四:大班展示与讲评。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进行展示与讲述,然后师生一起评议,教师进行综述;
阶段五:反思与总结提高。每位学生进行反思,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的文章,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将研究法、讨论法和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的结果。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等,研讨式教学模式正是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充分利用了未来课堂内的多元互动条件,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的培养。[20]
4 虚实结合——远程协同教学模式
利用视讯会议系统和电子交互白板实现未来课堂内的学习者与异地异国课堂内的学习者的学习互动,并可以远程交流、协同来完成教学任务,既可以完成学习,又可以通过与异国学习者的学习交流,增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习者的全球化视角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
如北京市育才学校与香港培正中学合作在这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尝试和探究。自2005年10月至今,两校已共同基于未来课堂开展了网络生物课、网络英语课、网络茶道课等互动课程,并还将有一系列的活动继续下去。在首次使用SMART Board白板进行的网络生物课上,育才和培中的师生就表现出对这种新技术的适应和喜欢,双方互相展示了本地的珍稀物种,培中老师还请育才学生在PPT中指出哪一种动物为香港特有的,充分体现了互动的特点,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进行的讨论气氛也非常融洽。网络英语课上双方老师各自介绍了两地的著名景点、风俗文化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交流的作用。网络茶道课更是在以前不可能实现的,而现在香港的学生通过Bridgit的视频,清楚地看到了育才老师精彩的茶道表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者还都是在各自的教室内,所作的只需轻松连接配有Bridgit数据会议软件的SMART交互式智能白板就可以双方共享实时数据。软件的用户界面简化清晰,不同课堂中学习者彼此通过它本身附带的网络电话功能进行对话,直接在屏幕上的教学内容中评注,保存和发送,从而让学生们有更多与其他学校交流的机会。[21]
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模式还可表现为学习者也可以利用化身进入到基于Second Life虚拟学习社区开发的虚拟课堂,并与课堂中的其他学习者(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化身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哈佛大学因特网与社会Berkman中心的创始人Charlie Nesson等人创建了一个CyberOne的在线虚拟空间,为了使课程的参与者具有真正的哈佛课堂的体验,Charlie和他的团队决定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虚拟现实社区中创造一个与真正课堂平行的一个身临其境的三维环境。[22]第二人生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参与者可以在其中想象真实的生活。虚拟参与者聚集在虚拟的哈佛法学院,这里有与真实环境对应的完整的建筑物、树木和道路,参与者可以参与在线课程,获得实时的流媒体视频的讲座,与其他参与者聊天,或是协同完成某一具体的案例分析等。[23]
5 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
俗语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百闻不如一见”,人的最可贵的知识来自于体验,活的知识可以让人终身受益,体验是获得活的知识的重要途径。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有“探究活动”、“情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实验制作”等,让学生在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自然、社会为补充的亲身体验中去看、去听、去想、去做,慢慢内化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对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起着重要作用。[24]传统课堂缺乏良好的互动环境及技术,不能提供必要的模拟训练与虚拟体验,而具备以互动为核心,泛载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未来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技术、互动技术创设体验学习的情境,方便学习者进行模拟实践和虚拟体验,并可利用平板电脑和交互白板进行交流,及时强化和拓展体验。
“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在未来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程序一般包括“明确体验内容——亲身体验实践——交流活动体验”三个主要环节。这种基本模式的变式是将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实践”和“交流活动体验”循环反复。如:“明确体验内容——实践——交流——再实践——再交流……”。这种变式中的“交流”更多的是紧随在某一个活动内容之后或该内容某一学习的环节之后的“即时”体验交流。它有助于强化、拓展体验性学习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
体验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如下图4所示:
图4 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
“体验性学习”模式的变式是将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实践”和“交流活动体验”循环反复。
我们的实践证明,未来课堂以小班化、泛技术环境的优势为基础来推行体验式学习,可以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转变目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
当然,未来课堂的教学模式远不止上面提及的五种模式,由于各个学科课程、教学样式的特点差异,未来课堂的教学设计同样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质,由于论文篇幅关系,此处不再一一列举,笔者将另行撰文论述。
结语
“为了让学生有最好的学习体验,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最好的学习环境”。[25]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场所,现有的课堂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特点需要我们对传统课堂进行重构,未来课堂的众多特性反映了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都是围绕着学习者主体展开的,旨在创设符合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运用适合的教学模式,课堂组成的各要素都能够和谐互动,构成良好的教学互动,这样能满足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舒适、方便、人性化的未来课堂应成为教学的主阵地。
收稿日期:2010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