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中学生领袖:我的“马拉松”从5岁开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拉松论文,全美论文,中学生论文,领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美中学生领袖范紫光曾把人生之路比作是“生活的马拉松”。他说,在真实的马拉松比赛中,从起跑线到最后一名参赛者,往往延续半英里之远。而“生活的马拉松”同样如此,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在起跑之前就已经落在别人的后面。他,也曾是一个落后于别人很远的人,因为他的“生活马拉松”开始时,已经比别人整整晚了5年。
生活由一次越洋飞行改变,五岁开始了“长跑”
范紫光,198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在他2岁多时去了美国留学。母亲原是一家技术进出口公司的会计,在他3岁多时也去了美国,这样,他就留在了北京的太姥姥身边。5岁以前,范紫光还只是一个北京胡同里的普通男孩,他和那时所有的孩子一样,喜欢看《黑猫警长》、《花仙子》等等动画片,每天早上也非常不情愿地去幼儿园。而在太姥姥的小四合院里,他更是惟一的“小男子汉”,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太姥姥多少有些“宠”着他,在北京的小四合院里,他过了一段自由自在的日子。据他自己回忆说,那时几乎没有任何人给他约束,爸爸的录音机和院子里的炉灰、煤渣都是他那时候最好的玩物。范紫光的爷爷每次走进小四合院,都可以看到紫光在廓柱子和小树上到处缠绕绳子。
然而这一切都在一次越洋飞行中结束了。1989年秋天,经过多方努力,紫光终于有机会来到美国与父母相聚。一个在北京胡同里自由自在生活着的孩子,突然来到高楼大厦林立的美国波士顿,环境的突然变化,使他一下子难以接受。特别是他在北京五年多的生活经验,在那里一下子全都用不上了,紫光说,那时候他觉得自己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聋子、瞎子和傻瓜”。他的“视力”并不能帮他看明白什么东西,他的“听力”也不能帮助他听懂什么。只有爸爸妈妈说的话他还能听得懂。其他所有的人,包括爸爸的教授和同学们,妈妈的同事们,邻居的孩子们说的话他都听不懂。大家都看着他笑,这笑让紫光不明白到底是表示友好呢,还是发现他什么地方很好笑。
于是他害怕了,好几次,他跟着父母来到公园里,那里已经有好些孩子在一起玩,有几个孩子甚至走过来跟他讲话,那样子似乎是想找他一起玩儿。然而,他却怎么也听不懂他们的话,只听到一连串没有意义的声音。他胆怯了,不敢迈出第一步。然而,在他心里,却总有一种很强烈的欲望,想知道他们究竟在说些什么,到底是什么事令他们那么高兴。
紫光学会的第一句英语,是到波士顿后没几天,由于父母要去参加一个聚会,把他交给一个叫大卫的美国人照看。5岁的紫光为了上厕所时不至于尴尬,跟着妈妈学会了“我要去厕所”这句英语,并在去大卫家之前的几天里,常常在厕所里自言自语地练习。
从“低着眼皮不看人”到“睁大眼睛目视对方”
紫光刚到美国时,在一段时间里很少和别人讲中文和英文,陷入一种“沉默时期”。
在最初几次去见朋友时,紫光不爱说话,别人问得越多,反而使他一言不发,特别是遇到生人时,总是不由自主地低着眼皮不看别人。
在一个周末,他们全家去一个农贸市场买菜,穿过市中心的“大众公园”广场时,那里长年有街头音乐家的爵乐演奏。每当他们走过这里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扔上块八毛钱,来享受一下美国黑人爵士乐的感觉。这次紫光的父母让紫光走过去,把钱放在地上的萨克斯风盒子里,只见他手里紧紧攥着钱,低着眼皮快步走过去,然后仍然低着眼皮,快步走回到父母身边。
紫光的父母意识到这样可不行。一方面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胆怯,另一方面,说话时目视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如果总是低着头和别人交流,别人怎么会信任你呢。
在紫光上“学前班”之前,父母与他在和谐的气氛里讲了不少“大人的道理”,并向他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要求——“见了生人不能低下眼皮”。
第一天下午放学回到家时,紫光就像是知道父母的心思一样,告诉父母“在老师面前没有低眼皮”。从那以后,紫光真的在努力改变自己。在任何情况下,无论他怎么样去做,紫光的父母都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他,没有一次让他在众人面前感到尴尬。这种方式很灵验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按中国人话说“要给人面子”,而“人”的定义包括着所有的大人和小孩。
紫光每次和父母出去回到家以后,只要他做得好,父母都特意夸奖,并且开玩笑地说“小光呀,今天不错,眼睛睁这么大”,他随着父母的面部表情,马上也睁大眼睛给他们做个鬼脸,慢慢地紫光从有意改变“低眼皮”,到自然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参加父亲波士顿大学毕业的那天,紫光换上了一套笔挺的小西装。在校园里,紫光见到了大学校长、系主任和各系教授。当第一次见到一米八几的系主任尼克森先生时,紫光走上前握手并扬着头,睁大眼睛用英文说了声“见到你很高兴”。
紫光从“低着眼皮不看人”到“睁大眼睛目视对方”,这个改变有了一个跳跃,更重要的是跳跃过了心理上“胆怯”的障碍,为开始进入学校的生活真正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免费读书的好地方:波士顿图书馆
紫光刚到美国时,父母最担心的就是他的教育问题。在美国,一本儿童读物都要10美元以上,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家庭是很难买得起的。那时紫光的父亲还在读书,母亲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收入很有限,怎样才能既使紫光受到教育,又不用花太多的钱呢?紫光的母亲发现了一个好去处:波士顿公众图书馆。
紫光最喜欢图书馆的儿童馆部分,没有过多久,他就习惯了双腿跪在地上,或者趴在地上看书。从那时开始,可以看得出来,他对读书的兴趣以及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在逐渐递增,从看单纯的小小孩的图画书,转到更有意思的故事图画书。每次去那里,如果爸爸妈妈不说回家,他就能聚精会神地一直看下去。
有一次,在图书馆里,紫光突然从安静的屋角猛跑到妈妈身边,他告诉妈妈一个惊喜的发现:在这里也有“白雪公主”、“灰姑娘”、和“伊索寓言”,像在“北京家”一样的书,并用中文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因为看不懂英文,一定要妈妈告诉他,“北京的书”和“美国的书”是不是说的一样。第二天,又带他到图书馆的时候,没想到他很快又找到了那几本书,还得意洋洋地告诉了妈妈一个孩子的秘密:“我把它们藏在了一个秘密的地方,第一层的最边上。”
从儿童图书馆的屋角可以发现一个很窄的楼梯,再上一层楼却又豁然开朗,那里是个举行特殊活动的地方,每星期举行故事会,还经常有儿童作家前往介绍儿童书籍等等。
听别人讲故事,对紫光有着极大的帮助,所谓“听故事”,实际上听的是一种语流和声音。时间久了,他嘴里开始蹦出英语单词和其他小朋友们说话,紫光的妈妈也在故事会开始前和孩子的妈妈们讲英文。
那时初到美国,对紫光的父母来说学习英文有一种紧迫感,能有机会和别人讲话,是在“练口语和练听力”,语句往往是先想中文,然后心里翻成英文才能出口,比别人多了一道思维和翻译的“手续”。紫光却想得很简单,甚至不太在乎,学到的单词好像都能用上,说出的英文词纯属是“小孩儿实用英语”,对方很容易明白。
紫光和妈妈两人在极为不同的心态下做着“同学”。
但有一点是一样的,这就是周围语言的环境,需要迫使他们去讲话。这种语言交流在他们的生活里,已经与吃饭一样的重要。当周围的美国人知道紫光刚刚从中国来到美国时,都十分热情地与他多说两句话,讲故事的女士还风趣地说“他比我强,他会讲中文。”
图书馆成为紫光经常去的地方,同时也成为他学习上的好帮手。紫光的妈妈说,紫光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到图书馆查书做小调查,了解最早指南针是如何在中国发明的。然后,把一张纸放在水面上,同时将一根带磁性的针放在纸上,无论把它放在任何地方,针尖总是朝向北方,他用这个亲自做的试验,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展览会并获得了科技奖。他学习了玻璃相互折射的道理后,用装过玩具的大纸盒子和玻璃做了一个大型潜望镜,这项试验在学校也获得了科技奖。
紫光的妈妈说,紫光现在的成绩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正如紫光自己所说,“掌握了读书的工具以后,就是拿到了学习的钥匙”。是书的五光十色,启发了他的幼小心灵。
付出“两个假期”的时间自找苦吃上“国际IB课程”
紫光的爸爸妈妈在工作上都是非常认真的人,在教育紫光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不仅是言传道理,更主要的是用自己办事的认真态度来影响紫光。因此,紫光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力求要弄得“水落石出”和“天衣无缝”。也可能正是由于紫光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长处,才开始对医学和生化遗传工程产生了兴趣。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在紫光选择IB课这一事情上。从八年级开始,紫光所在的鲁滨逊中学开始引进国际IB课程。国际IB课程可以选修一部分,但这样只能拿到普通的结业证书。但是如果要进入全部IB课程的学习,紫光的时间却不够用。因用鲁滨逊中学引进IB课程是紫光八年级时开始的,如果按照常规的上课时间,他就无法得到取得全部IB课毕业证书所必需的课程和学分。紫光在咨询过学校领导和IB课程班的老师之后,知道如果能够通过两门课程的考试就可以取得学分,因此,在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后,他联络了两个同学,用了孩子们看来是最宝贵的两个假期,失去了许多玩儿的自由时间,请一位大学生做家教,补上了两门为取得全IB课毕业证书所必需的课程和学分。而所有这一切,除了学费是爸爸妈妈付的之外,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紫光自己做的。
紫光的妈妈说,她很清楚地知道紫光是在“自找苦吃”。从能够很轻易地以好成绩从中学毕业的水准上,又迈进了另一种层次。他迈出的这一步,付出了“两个假期”玩的时间,但是这一步,走得又是实实在在的,因为很多大学都承认IB学分,从而减免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能节约出很多时间。目前,紫光已被布兰黛斯大学录取,这其中他的“国际IB课程”的成绩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紫光现在已经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从一个远远落后于其他人的起跑者,进入到较前的人群中。目前他也已经在理想的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