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企业商品存货实施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利与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价论文,存货论文,成本论文,商品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13.3文献标识码:B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号——存货(征求意见稿)》第18条规定了企业可选择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进行计价,商业企业也不例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对历史成本原则在运用时的修正,最明显地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其具体含义是指:存货的成本低于市价时按成本计价;存货的市价低于成本的按市价计价。这一计价方法要求将存货因市价下跌而形成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对于存货因市价上涨而形成的收益不予预计。
面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会计人员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将会遇到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后果?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笔者对此谈一点浅见。
就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本身而言,有其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它满足了会计稳健性的要求。企业采用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核算经营风险,提供反映经营风险的会计信息,保全企业的资金营运,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权益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是因为,企业期末存货价格低估,一方面会使当期销售成本升高,利润下降,企业少向国家交纳所得税以及少分配利润,防止将资产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使更多的资金参加企业的经营周转,增强了企业的后劲。另一方面,当价值已经调低的存货在以后销售时,尽管价格下跌而减少了收入,但因存货价值调低而使以后的销售成本下降,从而使以后的收益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这样为均衡企业各期的利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尽管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对保护债权人的权益,以及对企业经营者的稳健经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一计价方法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背离了历史成本原则。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中,商业企业存货以实际成本入帐,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是指重置成本(或称可变现净值),当重置成本低于存货的历史成本,按重置成本计价,这显然背离了历史成本原则。
2.破坏了一致性原则。因为按这一方法对存货计价,使存货的不同项目,不同企业的存货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取得的存货可能按不同的基础计价,这显然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使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
3.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运用这一计价方法,当存货的市价下跌时,将下跌损失计入了当期损益,减少当期收益,这体现了企业核算的稳健原则。但同时却导致了下期期初存货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下期的销货成本下降,利润反弹,这种把上期的损失转化为下期的收益,意味着上期的稳健导致了下期的不稳健。因此,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所体现出来的稳健,只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稳健,而非损益表上的稳健。其结果影响到前后期利润的真实性,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4.诱发了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随意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实际操作时有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市价问题上。首先,人们对市价的理解不同,即市价可以定义为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或正常毛利。虽然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将市价定义为可变现净值,然而“可变现净值”本身就带有人为估计的含义。其次,因“市价”并非是真实交易的记录,而是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期末寻找每项存货的重置成本资料是很困难的;“可变现净值是在正常营业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出售前所需费用、税金后的净额”。确定可变现净值时,即使不考虑估计售价的准确性,就出售前所需费用(如转移费、其它费用等)的确定也是十分繁琐和缺乏准确性的。所以,会计人员对市价的确定操作起来带有主观随意性,人为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5.加大了核算成本及审计检查的难度。目前我国财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市价”的确定又有一定的难度,实行这一计价方法必将增加会计工作量,增加核算成本,而且花费时间所获得的资料是否正确还是一个问题,这又给审计检查增加了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通过上述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分析,比较其利与弊,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运用这一计价方法其弊大于利。特别是在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已使许多价格信号失真的情况下,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只会使会计信息失真情况雪上加霜,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收稿日期:1999—06—20
标签:存货核算论文; 存货计价方法论文; 存货成本论文; 市价论文; 可变现净值论文; 重置成本论文; 财会论文; 经济论文; 商业论文; 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