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敏[1]2004年在《长春—四平地区新构造运动》文中提出本文结合国土资源部资助的1∶50000四平市幅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吉林省计委资助的吉林省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和国土资源部资助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在异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研究叁个科研项目,对长春—四平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进行了研究。 长春、四平地区的新地质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且多数为继承性的,如四平—长春北东向断裂、依兰—伊通北东向断裂、瞻榆—卧虎屯北西向断裂、南仙马泉北西向断裂、大红咀—放牛沟口北西向断裂和胡家窝堡—西八大东西向断裂等。区内新生性断裂都是规模较小的壳断裂和盖层断裂,如大夫岭南北向断裂和孔大院—河夹信子北西西向断裂等。垂直上述断裂走向进行壤中气汞测量,断裂附近都出现了明显的峰值。另外沿某些断裂如孔大院—河夹信子断裂有泉水出露,这些现象都说明断裂具有明显的活动性。 本区自西向东依次为松辽平原、大黑山地垒(丘陵)、伊舒地堑和吉林东部断块山地,是典型的盆岭式构造地貌,总体为东高西低的地形。据成因类型,把区内的地貌分为构造地貌和外动力地貌两种。构造地貌划分为叁种级别十种形态:一级构造地貌单元有两种类型,分别为松辽平原和吉林哈达岭断块山地。二级构造地貌单元有两种类型,表现为地垒和地堑。叁级构造地貌有六种类型,即断陷—冲积平原、掀斜—冲积平原、火山锥、断层谷、侵入岩丘陵和拱曲高地。外动力地貌划分为重力地貌和流水地貌两种类型。其中,重力地貌主要表现为崩塌。流水地貌主要表现为面流地貌、洪流地貌和河流地貌叁种。 通过对四平杏山砖厂黄土堆积的研究,发现其粒度特征为:(1)颗粒分选差,主要由粒径(?)值>7.61(0.005mm)的颗粒组成,平均粒径(?)值为7.61~8.26(0.005mm~0.303mm);(2)粒级构成为:砂44.75%,粉砂31%,黏土24.25%;(3)频率曲线以单峰态为主,主要为正偏。结合剖面中其它沉积特征,推断该剖面黄土在中、晚更新世冰期时堆积,其第一成因为沙丘堆积,后来又于间冰期的湿热气候条件下发生黄土化作用,形成黄土状土及其中的铁锰结核。该区的新构造运动是影响黄土堆积的重要因素,新构造运动一方面使潜水面下降,加剧荒漠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为黄土的堆积提供了空间场所。 本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主要沿着四平—长春和依兰—伊通北东向岩石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圈断裂发育,并严格受到上述断裂活动的控制。火山主要集中在伊通火山群和范家屯一大屯火山群。伊通火山群的火山都位于伊通一舒兰地堑内部,并沿地堑两侧平行地排成两列。多数火山位于两条断裂(带)的交汇处,受断裂交切带的控制。伊通火山群的火山是相继喷发的,最老的西尖山火山年龄约为ZI.OMa,最新的大孤山西山火山年龄约为7.78Ma。利用深源包体分析资料和化学分析资料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的岩浆来源深度(尹)与吸0含量(x)之间的关系为y一79.667814.719262x,即随着岩浆来源深度的加大,丸。含量越来越低.同样,地震活动儿乎都发生在断裂的交汇部位或复合部位,尤其沿伊舒断裂带小地震活跃,呈不均匀带状分布。根据近年地震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地震震级与发生频率的关系为lgN七3.39刁.48M(M为震级,N代表震级)M的地震发生次数).从而得出该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最大震级为7级。 区内的地球物理异常表现为布格重力异常和地热异常。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呈NE向沿四平一长春断裂带和依兰一伊通断裂带展布,四平、长春和吉林一带为低值区,该带以东、以西则为高值区。局部有NW向异常的迭加干扰,基本上也是北西向瞻榆一卧虎屯断裂、伊通一辉南断裂和烟筒山一黑山断裂的延伸方向。布格重力异常较好地反映了本区松辽盆地和伊舒地堑夹大黑山地垒的两凹夹一凸的构造样式。等值线往西南伸向辽东湾海域,显示了辽河盆地向西南的延伸状况,同时也暗示了依兰一伊通断裂带与郊庐断裂带的连带关系。 长春一四平地区新构造运动类型主要是断层及断块运动,其中包括地垒一地堑运动、断陷运动、掀斜运动以及断块上升或下降运动。伴随着松辽盆地下降和东部山地上升的基本运动格局,伊舒地堑相对下降并接受沉积,大黑山地垒相对上升并遭受剥蚀。利用伊舒地堑中堆积物的厚度计算出来的各个时期的下降速度说明,El一N}的平均下降速度大于第四纪.下中新统砂砾石的粒度较粗,说明当时地形的起伏程度较大,亦即伊舒地堑在中新世时的下降强度比较大。 根据新生代堆积物的成因、分布、岩性岩相特征、厚度和同位素年龄,以及地貌特征和地震活动等,将本区新构造运动划分为四个阶段:中新世一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一早全新世和中全新世一晚全新世。尽管不同断裂运动的类型、运动的强度和运动的时间都可能不同,但从所受到的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的关系上来看,它们的发生机制应该是一样的。本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聚合带西侧由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内侧、新构造运动受到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部俯冲碰撞作用及其伴生的弧后伸展运动的影响和控制,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挤压作用与岩浆上涌引起的伸展运动
李军敏, 王锡魁, 范昌福, 张洪岩[2]2004年在《四平杏山黄土堆积的粒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杏山黄土堆积的粒度分析,发现其粒度特征为:①颗粒分选差,主要由粒径φ值>7.61(0.005 mm)的颗粒组成,平均粒径φ值为7.61~8.26(0.005 mm~0.003 mm);②粒级构成:砂44.75%,粉砂31%,黏土24.25%;③频率曲线以单峰态为主,主要为正偏。结合剖面中其它沉积物的特征,推断该剖面黄土在中、晚更新世冰期时堆积,又于间冰期时在水和风的交替作用下形成现在的状态,即为沙丘成因。这一结论为研究本区黄土堆积的成因和本区第四纪气候的变化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崔斗烈[3]1983年在《吉林省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文中指出吉林省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东北缘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的东南缘,横跨性质迥然不同的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以赤峰——开原——和龙近东西向深大断裂为界,其南为中朝准地台的胶辽台隆;其北为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华力西晚期褶皱系。从早元古代到晚古生代末,南、北两区岩浆活动、构造变动以及地质发展史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华力西晚期(早二迭世末)北区大面积区域性隆起运动之后,结束了地槽的历史,经过晚二迭世——早叁迭世过渡阶段,到晚叁迭世南、北两区便形成一个整体,并沦为
刘金明[4]2007年在《长春市活动断层探测及第四纪标准剖面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地震及地震活断层对城市建设带来的危害性越来越明显。通过开展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查明活断层的分布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选址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因此,这既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活动构造研究发展所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本文以长春市及临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地区的地质背景,对裸露地表的断层(段)进行野外地震地质或断错地貌的调查、断层地质剖面观测与描绘,配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解译,确定研究区的主要目标断层,并结合年代样品采集和热释光测年、粒度分析、孢粉分析等技术手段,查明断层的第四纪活动性,建立长春地区第四纪标准剖面,为长春市防震减灾、城市规划及建设、土地利用提供依据。
张杨[5]2016年在《干热岩形成机理及开发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急剧增加,干热岩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研究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形成机理,查明深部地热地质特征,评价干热岩资源开发潜力为目标,以现代火山地质理论为指导,在收集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论述了新构造运动对干热岩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对松辽盆地干热岩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建立了适宜于沉积盆地型干热岩有利勘查选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和结论:(1)在初步总结第四纪地质学与干热岩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岩性与干热岩资源的关系;归纳总结了干热岩形成机理,分析了火山-岩浆活动对干热岩资源的影响,初步将干热岩热源机制划分为四类,并提出干热岩选区的四项基本原则。(2)将我国干热岩资源调查勘查与潜力评价地热地质工作阶段划分为五大阶段:全国陆域干热岩地热资源评价(E级)、区域级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D级)、地区级干热岩资源预可行性勘查(C级)、场地级干热岩资源可行性勘查(B级)和工程级干热岩可开采资源评价(A级)。其中,松辽盆地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D级。(3)在总结松辽盆地基本地质特征、干热岩地热地质条件基础上,充分收集、合理确定盆地内热储地热地质参数,采用体积法计算得出松辽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总量为91.01×104EJ,折合标准煤31.04×1012t;按2%的下限计算,可采资源量为0.62×104EJ,折合标准煤0.62×1012t。(4)建立了适宜于沉积盆地干热岩有利勘查区选区的评价体系,包括地球物理特征、干热岩地表地热显示、干热岩地热地质条件、干热岩资源潜力及地质安全性5个指标层,以及20个评价指标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逐层迭加法对松辽盆地进行有利勘查区选区评价实践,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干热岩勘查开发适宜性属于中等偏下等级,有利勘查区分布趋势为由周边向中心变佳。
贾大成, 毛永新, 姜奇刚, 高文, 邢宇[6]2012年在《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文中研究说明吉林省西部湿地是松辽盆地内的典型湿地,该湿地的形成受多种要素的综合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控制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第四纪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新构造运动。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按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将其划分为遗留型湿地、河流型湿地和风成型湿地3种地质成因湿地类型。其中,遗留型湿地是原有湖泊逐渐衰退后残留的结果,河流型湿地是在晚更新世构造活动和特殊的沉积物组合以及河流改道综合作用的结果,风成型湿地是风蚀洼地切割潜水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长春—四平地区新构造运动[D]. 李军敏. 吉林大学. 2004
[2]. 四平杏山黄土堆积的粒度特征及成因探讨[J]. 李军敏, 王锡魁, 范昌福, 张洪岩. 世界地质. 2004
[3]. 吉林省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J]. 崔斗烈. 吉林地质. 1983
[4]. 长春市活动断层探测及第四纪标准剖面的建立[D]. 刘金明. 吉林大学. 2007
[5]. 干热岩形成机理及开发潜力研究[D]. 张杨. 长安大学. 2016
[6]. 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J]. 贾大成, 毛永新, 姜奇刚, 高文, 邢宇. 湿地科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