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论文_刘芳云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论文_刘芳云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齐贤中心幼儿园,312065)

摘要:幼儿园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见,幼儿园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关注各个领域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学前教育既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社会的要求。这要求教师知道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把握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程序性。教师要解决好游戏和教学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教育与游戏使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更好地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且《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需把握四个方面,其中一点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和认知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因此,要珍视游戏和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的安排一日生活,大力支持和满足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生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一、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与游戏化的影响

游戏是人类的普遍活动,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喜欢游戏。但是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却远超过其他各年龄阶段的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游戏是儿童展开生命潜能的必要准备

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其幼年期都是特殊的游戏期,而游戏期的存在无论是对于动物,还是对于人类,都具有生存适应的意义和功能。

2.游戏是儿童幼小心灵的保护伞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感知笼统而片面,思维是直觉形象的,想象丰富而夸,情绪外露而冲动,这些都表明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幼稚阶段。但在游戏过程中,所有幼稚的表现却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游戏中的行为不必承担社会责任和后果,成了儿童幼小心灵的保护伞。所以,儿童喜欢游戏。

3.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心理需要和特点的活动

实际上,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懂游戏以及最能享受游戏乐趣的时期。儿童与成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成人世界里,成人的行为既要受控于社会规范和事物的逻辑规范,又驾驭着社会规范和事物的逻辑规范,而儿童的心理机能还不足以应付复杂的世界,而游戏为他们营造了一方假想的世界。在游戏过程中,一切与现实不符合的“差错”都是可被人接受的,也不必过分在意外部世界的规则和要求。所以,儿童适合游戏。

二、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化的意义

1.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许多幼儿游戏包括生理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例如:

(1)游戏有利于幼儿大肌肉的发育。幼儿在散步、跑步、跳跃、平衡、投掷、钻孔、攀爬、挖掘等游戏中,身体的许多部位被锻炼,运动得到发展。

(2)游戏有利于幼儿小肌肉的发育。当一个孩子玩玩具,扭动和转动,剪辑和粘贴,拼贴和绘画,玩,他的手肌肉训练,手指动作变得越来越精确。

(3)游戏有利于幼儿身体和肌肉的发育发展。游戏不仅能使幼儿的手脚得到锻炼,而且还能使幼儿的躯干得到锻炼。

(4)游戏有助于幼儿感觉运动技能的提高。孩子可以通过游戏,各种技能得到了锻炼,并且日益完善起来。

(5)游戏有助于幼儿对自己身体机能的认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等。

2.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游戏在幼儿的情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满足幼儿表达情感的需要,又能使幼儿良好的情感得以发扬,不良的情感得以控制和矫正。

(1)游戏让孩子有机会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幼儿的快乐,愤怒,悲伤和快乐等情绪都可以在游戏中完全正确地显示出来。

(2)游戏能让孩子充分体验快乐。小孩子喜欢游戏,游戏是以快乐为原则的,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带来极大的快乐。

(3)游戏能帮助幼儿克服恐惧。有很多事情让孩子感到害怕。游戏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减少对孩子的恐惧,从而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孩子的心理健康。

(4)游戏能使幼儿进行情绪情感的宣泄。“游戏治疗”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游戏是孩子发泄自己不良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游戏使孩子的情绪变得平静、缓和,有利于抑制、降低消极情绪的负面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与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1.教师积极发现具有游戏性的教学资源

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是游戏发展的重要源泉。幼儿游戏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这个基础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替代。幼儿积累的经验越丰富,游戏也就越丰富多彩,幼儿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与游戏的水平成正比。

(1)要发挥幼儿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图片、看电视、看木偶戏、进行小型科学实验和开展教学活动来拓宽儿童的生活。

(2)要利用幼儿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外出参观、郊游、野餐、邀请社区有关人士来幼儿园介绍不同职业的工作特点,加深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和对周围生活的印象

(3)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教师可鼓励家长利用空余的时间,带着孩子出去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游戏、生活、学习的结合要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

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是多样的。他们想玩各种各样不同的游戏。此外,幼儿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孩子想玩什么游戏可以自主选择,因为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而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准备各种游戏,创设相关的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所需的材料,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的需要。

3.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首先,我们要注意儿童的自发游戏。自发游戏是指孩子自己思考出来的游戏,这种游戏完全符合游戏的特点。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发游戏对幼儿的重要作用,应允许、支持和鼓励儿童进行自发游戏。其次,尊重孩子玩游戏的意愿和兴趣。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的思想、经验或实际生活而忽视、批评甚至强行制止他们。

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充分地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出发,强调了孩子作为学习、认知的主体。生活是孩子学习、认知的重要资源,游戏是孩子学习、认知的方法和途径。其次,老师是引导者,孩子才是的主体,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真正的教学生活化、教学游戏化。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幼儿教育所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柳卫民.游戏与课程、教学关系的辨析[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论文作者:刘芳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论文_刘芳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