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人文精神论文,历史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涵义
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格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放在首要地位。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他们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那么,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就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阐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可以概括为“一观两情三感四态”。“一观”: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两情”: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情。“三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中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成长并不尽如人意。如果学生知识的增长是以情感失落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的,那么,它就背离了我们教育的本意。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4年3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注: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历史教育目标回归到本应该有的位置——历史教学是一门主要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科目。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质,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就应该在于,弘扬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精神。
所以,历史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一)通过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如果离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来讲人文精神,那就是空洞乏味的说教,没有任何意义。如具有“仁爱”思想的孔子,“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立志“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最大快乐的雷锋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感受具体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从中学会做人,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览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让学生从历史及文学作品中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以及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以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远的东西。
(二)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如表1)。
表1
事例
教育目标
清室中衰 培养廉洁的操守,拒绝贪污
鸦片战争
毋忘国耻,强国富民
太平天国内讧
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甲午战争的失败 培养自强自信的民族意识
这样做使教育目标落实到了具体教学行为之中,有助于体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历史学习原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笔者在高中世界史教学中仿效这种做法(如表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表2
事例
教育目标
法国的启蒙思想和《人
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
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战”后西亚的经济
增强学生关爱自然、关爱地球的人
发展
文意识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培养全球视野和竞争合作意识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发掘,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
我们尝试开设了这样一些专题讲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物变沧桑见风流”“历史与国民素养”等。例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专题讲座中,探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了解中国现代化的艰苦历程,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成就——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究本探源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讲道德、讲文明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石;为天下着想的道德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所在。
(四)设计历史知识的综合问题,在能力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这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可以说无处不在。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设计相关历史知识的综合问题,使学生在能力训练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如,就“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索”等历史专题可设计以下的问题。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悬挂在天安门广场上,这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
·提问: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他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请你举出其中的三件大事。20世纪20年代初,他为中国民主革命又进行了哪些新的探索?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哪些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给我们无穷的力量。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听到那振奋人心的旋律,一种自豪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名是什么?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歌词中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5年,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主要做了哪些努力?你如何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今天的作用?
这样的设计,使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能力训练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和载体,在教学中颇有成效。
(五)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中培养人文精神
袁振国先生认为:“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注:钟启泉.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动作及生动的语言,展示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传递深刻精辟的哲理,使遥远陌生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而有灵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为了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中培养人文精神,笔者进行了多种探索性教学实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每一届学生进入我校学习之初,我们都设计一系列与历史学习有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些问题主要有:(1)你是否曾用你学过的历史知识解决你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举例回答。学历史有用吗?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学习历史的看法(实话实说)。(2)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某件史实的“转折点”,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时常会出现转折点,你有转折点吗?在你的学习与生活中发生“转折”的时候,历史知识起了什么作用?请举例回答。(3)我们学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它,而是要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中悟出做人的道理。迄今为止,在你所学过的课内外历史知识中,哪些(件)史实或哪些(个)历史人物的业绩对你的学习或其他方面最有启发?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4)俗话说“儿不嫌母丑”,请你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把“儿不嫌母丑”这句话改为“儿不让母丑”,这一字的改动赋予了这句话新的意义,请你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谈谈这一字改动后,你想到了些什么。
2.角色扮演。历史学习中的角色扮演,就是以历史人物的特定身份出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情感,模拟历史人物当时的表现,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给学生比较深的印象,担任角色的学生会有更深切的体验。
3.课堂辩论。比如,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习的目的,我们拟定了“科教兴国,史学同样可以大有作为”等辩题,采用课堂辩论这种教学方式,创设民主自由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是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即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史学同样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4.古迹导游。组织集体参观历史博物馆或历史古迹,学生分工合作,运用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充当讲解员或导游,让学生在历史氛围中体验历史情感。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市历史博物馆、茶叶博物馆、龙井村、丝绸博物馆,实地考察了南宋官窑遗址、灵隐寺、虎跑景区、岳飞墓、于谦墓、张苍水祠、西湖园林景点、杭州碑林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体验了真实的和活生生的文化与历史,学会了沟通与交往,从而对自己的家乡更加热爱。
(六)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意味着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
1.要建立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观。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不可能再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了。
2.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力求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在这种“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
3.要加强人文修养,主要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特别是加强课堂教学艺术的修养。课堂教学艺术,最主要的是教学语言艺术。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得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激昂时,可以如大江东去,“铁板铜琶”,急风骤雨,震撼人心;深沉时,可以如“晓风残月”,春雨入夜,温文尔雅。同时,加强课堂教学语言、姿态和表情的修养,努力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能、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
(七)营造校园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许多名校之所以成名,并不在于它占地面积的宽广和建筑物的高大,而在于它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以及众多杰出的校友,长期积累的优良校训、校风、学风,等等。一亭一阁有诗意,一草一木总关情。让学生一踏进校园,就能呼吸到浓郁的人文气息,感受到悠久的历史传统、浓厚的学术氛围、宽松的学习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整洁优美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历史教师是有用武之地的,如,编撰一册校史,剪辑一部有关学校人文底蕴的录像片,开辟校史陈列室和“历史长廊”,以及利用校园文化开发校本历史课程,开展“读史征文”活动,组织历史演讲比赛、辩论赛,出“感悟历史”专刊等。
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总之,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历史教学,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深刻认识人类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体现历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是对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和培养所做的最完美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