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03)01-0069-09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地暴露和激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标准都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教育思想僵化、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管理简单粗糙、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用传统的计划手段、行政命令的方式已无法解决。因而,只能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现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不但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成为市场主导型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文拟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现存的矛盾、问题、体制与机制的弊端,阐述市场模式的优越性,对如何转变思想观念、高等教育如何变革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高等教育规模偏小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从而达到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在建国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对高等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000年,我国通过普通高考、成人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在校生总数为:本科生862万人,研究生29万人,合计890余万人。如果加上函授、自学考试等接受其他高等教育方式的学生,其总数已达11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1.7%左右。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近几年增长是很快的,与1995年在校生547.7万人相比已经扩大了一倍。即便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还是偏小,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45%,其中北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0%以上。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相继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并向高等教育的终身教育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偏小,而且质量也不能令人满意。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和计划体制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目的、内容、质量标准等,长期处于一种落后的、僵化的、不确定的状态中,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本身更不满意。广东省有关部门最近就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的仅为2.7%,而不满意的竟达77%。《中国教育报》登载的对1239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9%的人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人认为所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80%的人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1]。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既包含学历的层次: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也包括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的配比。从学历层次上讲,我国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人才缺口比较大。再者,我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也严重缺乏。在深圳,有些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薪酬与硕士、甚至与博士的薪酬相同。
从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来看,也没有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多高校坚持自己成熟的学科、专业,不关心社会、经济的变化与需求,不关心毕业生的发展。比如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迅速,接纳社会就业的70%以上,创造的产值占GDP的近50%,可是到现在第三产业中的多种业态,并没有在高等教育中设置相关专业,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品质和质量的提升。
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
高等教育模式僵化在这里主要是指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化。我国高等教育从创立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可培养人才的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思想、真理、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把他认为学生应该接受的东西强加在学生头上,学生没有选择的可能。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地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难以培养出独立性、创新性的人才。
在这种僵化的培养人才的模式之下,教育内容和知识的陈旧落后也就是必然的了。
3.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为: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没有自由的思想就没有平等、民主、法律等现代意识;没有创新精神社会就不能发展。而我国高等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这两点。造成我国大学生现代素质低、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社会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只有创新。创新能力就成了竞争力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如此,企业、个人也是如此。
(三)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
现在谈到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人们往往归罪于政府投资过少。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当年GDP的4%。而实际上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率为:1993年2.54%,1996年2.46%,1997年2.50%,1998年2.55%。1999年上升到2.79%,而同期以色列7%,挪威6.8%,美国5.8%,发展中国家巴西5%,马来西亚4.9%,韩国、泰国3.6%。从比较中可看出,我国政府教育拨款占GDP的比率是偏低的,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生均年成本大多在2万元以上,有的已超过3万元。这样的培养成本不论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是对人们的收入状况来说都是极其昂贵的。这种昂贵的高等教育,国家和消费者都是难以承受的。在这极其昂贵的成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等教育不讲效率、不讲效益造成的。如果与同是高等教育的民办大学相比,这一点就会看得更为清楚。民办大学的学费,低者每年3000元左右,一般5000元,高者8000元。这些学费之中,不仅包括学生的培养成本,还包括办学者的利润,扩大办学的投资等。国有高校与民办高校相比,办学成本有的竟相差10倍之多,很显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是被白白浪费掉了。
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既存在于宏观管理之中,也存在于微观管理之中。
1.宏观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国家集兴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于一身。学校的兴建、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招生、分配等都在国家严密而具体的计划之中。计划手段造成以下后果:
第一,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短缺,一方面是重复建设、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第二,我国高等学校从建国以来,分分合合、搬迁重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给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流失。第三,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使用的随意性。
2.微观管理
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管理。我国现在的大学还是以完成上级的计划、指令、任务为工作方向和目标。完成了上级的计划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拨款和其他资源,没有经营之责,也就不用过多地考虑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在高等教育这种效率不高、效益低下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增加对高等教育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会不会给得越多,浪费也就越多?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政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大学运作机制造成的。
(一)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
1.集中控制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它对整个教育行业形成了绝对的垄断。第一,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资金、土地、实物等有形资源,还包括政策等无形资源。第二,垄断了高等教育的消费资源,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消费市场。高等教育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上,而且渗透到大学内部管理的各种过程和层面上。
2.纵向分级领导
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往往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纵向约束,高等学校只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是行政体制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办学的主宰是政府官员,而不是大学的校长和广大教师。行政化的高等学校完全按行政组织的规章行事,行政人员是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2]。这种体制是分级纵向领导的,领导的方式是计划、文件、指令以及各级政府的决议等。
3.用计划手段进行管理
在宏观上,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和结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资源的配置等。在微观上,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的规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人事、财务、后勤、招生分配等都要按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计划进行。这种计划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有着同样的性质。
(二)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1.剥夺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高等学校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一切都要听命于教育主管机构,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广大教育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服务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都与高等学校本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学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2.限制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肩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表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应不断扩大上。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终身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达到或超过50%为普及化教育阶段,接下来就是终身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0年近12%,尚未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远远低于北美洲地区的8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合理造成的。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高校每增加一名学生仅基本建设投资就达3.8万元左右,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所需资金就更加惊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也就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那么,因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需增加建设性投入累计约4500亿元左右。这种巨大的投入,仅靠政府是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政府又严格限制其他资源介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全行业垄断。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入条件极为苛刻。
大学的功能就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以任何理由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剥夺公民消费高等教育的权利,都是违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上文谈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这种状况也是由于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高等学校不必对社会负责,不必对学生负责,只要对政府负责就行了。当一个产业不对它的消费者负责,那它就不可能对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映,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由于扩招造成的,从而强烈反对高等学校再进行大规模扩招。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什么时候高过?我国最好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每年招生几乎把全国高考的拔尖人才一网打尽,但它培养人才的模式,与其他普通院校又有多大的区别?清华大学在世界知名大学中排名二百四十多位;北京大学校长也说,我们没有世界名牌大学。现在,有的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下降是事实,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入学时的整体基础素质下降了,从教育增值的角度看教育质量没有多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僵化体制和单一的质量模式才是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本所在。
3.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主要还是计划手段,这种配置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市场和个人的需求。第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和流动。第二,人为划定重点大学、重点学科,把有限的资源向少数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倾斜,这必将对大多数高等学校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名牌大学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而不是政府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政府越培养,大学功能越退化。
4.缺乏长远规划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缺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长远规划,缺乏战略构想。高等教育决策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短期行为居多。
(三)大学运行机制的缺陷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也存在着种种缺陷,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学校机关化、行政化严重
高等学校首先是一个办学实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运行、教育科研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点。但现在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是反向操作的,不仅教育主管部门把高等学校看成是自己的附属机构,而且高等学校本身也把自己看成是准官方机构、准行政机关。党委、政府所设置的部门,高等学校也大都存在。行政机构、行政人员是支配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按行政权力的意志来安排。
高等学校内部的运行方式也是行政化的。学校把政府的有关计划分解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然后用行政手段实行,各级部门也只能去执行、去完成计划和任务。
2.人事分配制度僵化
与高等学校行政化机制相配套的是僵化的人事分配制度。人员的进出,干部的上下,刚性十足。这种人事制度不是根据需要设计的,更不是根据高等教育市场化设计的。分配制度也同样不合理,工资、奖金的多少,只与每个人的职称职位相联系。有了相应的职称和职位,即便是工作没有业绩也不影响其收入,所以,大家拼命的是职称职位而不是工作。
3.管理的封闭性、保守性、经验性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几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形成了一个相当封闭的系统,这个系统很少与社会发生直接的联系,也很少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对此做出反应,这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是背道而驰的。正是由于管理的封闭性才造成了管理的保守性、经验性,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尝试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对制度创新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4.教育观念落后
对我国培养人才观念的落后陈旧,刘道玉先生曾有过一段比较典型的总结:“‘三型三性’,即封闭型、重复型、记忆型与专制性、权威性、统一性。很明显,它们与现代教育的开放型、创造型、思辨型与科学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理念是相悖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大学。”[3]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之下,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更难以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应该更多地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对现有的大学培养人才机制进行全面的革新。
三、市场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述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不论是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高等教育效率与效益的提高,都需要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1.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已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了,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准备,不但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日常生活也会遇到种种麻烦。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和终身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在规模上要有很大扩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性质要有根本性的变化。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市场的价值取向,是为受教育者将来的工作、生活做好准备,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竞争态势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将以更快、更深的程度融入到国际体系中去。WTO中关于教育方面,共有四项约定:(1)教育服务贸易可以跨越国境支付,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进行;(2)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到国外求学或者培训,即到他国进行教育服务消费;(3)他国可以到东道国设立教育机构办学,或与所在国高等学校联合办学;(4)国外教师可以通过自然人身份到国内任教[4]。在上述条款中,目前我国已承诺兑现2、3、4项,第1项还可进一步谈判。这样,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将面临全面对外开放的态势。高等教育市场与资源的垄断将被彻底打破,对我国高等教育将会产生如下影响:
第一,直接影响。一是国外的高等学校通过其优质的教育产品把中国的学生吸引到国外求学;二是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国内办学,或独资、或合资。以上两方面将对我国高等学校造成强烈冲击。
第二,间接影响。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加速,中国的产业结构将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那么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结构、专业、培养方向随着它的调整而调整。
3.民办大学对国有高校的冲击
我国民办高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产生的。据统计,全国上规模的民办高校已达一百多所,还有一些国有高校兴办的二级学院。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市场不仅要对外开放,还要对内开放,民办高校终究会获得国民待遇,这就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将会与国外教育机构发起对国有大学的夹击。
(二)高等教育的属性
现在对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讨论的焦点,是高等教育的属性问题。高等教育如果属于上层建筑,那么它必然就会采取政治、学术价值取向;如果把高等教育看成公益事业,纯公共产品,那么也必然会排除市场化,排除竞争、效率、效益等这些市场化的手段。而持高等教育产业化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不一样,它带有更多私人产品的性质,属于服务产业(第三产业)。这样高等教育就必然采取社会、经济的价值取向,追求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高等教育作为服务产品完全可以进行市场化经营。
请看表1中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情况对比。用内部收益率法计算的高等教育收益率,见表2。
表1 按国家估算的高等教育的收益率(1994年) 单位:%
地区
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
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
撒哈拉、非洲
11.2
26.6
亚洲 * 11.7
18.9
欧洲、中东
10.6
15.9
拉丁美洲12.3
16.8
加勒比海国家
11.9
16.3
OECD国家 8.7
12.4
世界平均水平
10.9
18.1
* 非OECD成员国
资料来源:Psachaopoulos(1994),"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 Global Update",World Development,Vol 20(9),P.1328
表2 按国家的经济状况分类
国家 人均国民收入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的
(美元) 社会收益率个人收益率
低收入国家
(低于$610)
299
10.619.3
中低收入国家
(低于$2449)
1402
11.418.7
中高收入国家
(低于$7619)
4182
9.512.7
高收入国家
(高于$7620)
13100
8.27.7
世界平均水平
2020
10.715.7
资料来源:同表1
通过对比,可看出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已大于社会的收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已远远大于社会的收益。高等教育已越来越带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产业进入市场。持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观点的人,是没有看到高等教育由于其发展而产生的质的变化。这种观点将会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见,不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客观形势,还是高等教育本身的属性,都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的革新。只有这样,国有高等教育才能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提高质量、效益,优化结构,以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市场机制
1.法人治理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获得法人资格,拥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利,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和民事责任才能存在和发展。高等学校要进入市场,进行产业化经营,必须获得独立自主的法人资格,拥有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人事、工资、财务、学科、专业、教学内容诸方面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独自决定。
如美国,联邦政府没有管理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高等教育由各州分权管理。州政府对高等教育也主要是宏观管理:制定高等教育市场的法规、发放办学许可证等。一旦高等学校创立,其管理、招生、课程、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师聘任等都由学校自主决定,州政府不得干预。法国对大学实行合同管理,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面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
2.供需平衡
供需平衡是市场机制规则之一。当一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商品就必然会抬高价格,企业因而获得超额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种资金、资源就会聚集到这个产业中来,使这个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产品大量增加,供需也会趋于平衡。这时价格下降、利润平均,发展进入正常阶段。如这一产业的产量继续增加,超出了市场的需要,那么就会产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继续下降,一些质量差、效益差的企业就会亏损、甚至倒闭,退出这一产业。市场用这种方法淘汰劣质企业,使优者愈优愈强,以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问题、大众化问题、质量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都是由于高等教育供需不平衡造成的,高等教育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国民对此的巨大需求。国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但在现有的体制下,扩招已达到了极限,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仅仅达到了12%左右。高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后,教育规模偏小的问题、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3.竞争
市场机制最主要的是它的竞争机制。企业的活力、创造力、企业的发展都来自于激烈的竞争。在残酷的竞争中企业会用所有力量、所有资源去争夺消费者、占领市场,同时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要不断地进行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学在思想、意识、管理上之所以落后于社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等教育没有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也就不会产生新思想和现代文化。
4.质量
国际标准ISO9000中对产品的质量是如此定义的: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这是一种以符合性为特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质量观,它抛弃了那种以产品为中心的质量观,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品的质量及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以消费者是否满意为中心来考虑的。
上文曾谈过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没有现代的清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尽管高等学校现在也很重视教育质量,但由于概念不清,没有现代的质量标准,所以也很难抓出多少效果来。
那么,什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李学禄先生是这样界定的:“在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教育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这个定义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教育行为(或活动)首先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是教育活动及教育管理的基础;第二,教育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需要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第三,教育产品的质量应加以表征,把特征、特性转化为具体的指标和标准[5]。这是一种“符合性”的质量观。我们承认高等教育是一种服务产品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只要能够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愿望,这样的高等教育就是高质量的。要想解决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仅有现代的质量观还不够,还要有科学的质量标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手段。
5.效率、效益
效率和效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效率是效益的前提和手段,效益是效率的结果和目的。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企业竞争所追求的最大目标,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正是对效率和效益的强烈追求,才使企业不断创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大量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为企业提高效率、创造效益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高等教育效率低、效益差既有产权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观念和具体管理手段方法落后的原因。比如现在企业所普遍采用的成本核算、边际利润、投入产出比、内部模拟市场、划小核算单位、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等等手段,高等学校大多没有采用。还有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也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国民需要的是相对廉价的高等教育产品。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消费得起高等教育,应该是政府和高等学校共同努力的目标。
四、政府的责任
(一)完善市场机制、转变管理方式
高等教育以市场为主导,并不是政府的责任就减轻了。实际上,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能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政府的责任会越来越重。完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制定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等都是政府要做的工作。只是这种管理主要的是宏观的调控、间接的管理。
1.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正如经济领域一样,仅靠市场的力量还是不够的,政府还要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政府调控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制定高等教育的长远规划,确定高等教育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实现它们所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2.制定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契约化管理
为了改变高等教育计划体制下的随意性、不规范、利益不分、职责不清等问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要走向法制化。由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与大学双方的责任、权力、义务和行为,最终政府与大学形成一种契约关系。这是高等教育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所必须的。
3.培育、规范教育市场的发展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巨大的,市场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但这种需求并没有完全变成市场的需求,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教育需求很难在自由的选择中流动起来。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是极不相称的。政府需要站在世界的角度、未来的高度去观照高等教育,破除壁障,使高等教育市场成熟起来。
4.监督大学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展,大学自主权的获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深入,都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更令人关注。如何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政府宏观管理的又一方面。政府应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对不同的学校、专业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监督。
5.保证教育拨款的持续增长
高等教育是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产业,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极为重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必须持续增长。我国1999年教育投入占GDP的2.79%,这是远远不够的,离4%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政府付款的方式也应改变,可根据不同类别的大学,不同层次的大学,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质量,给予价格不同的付款,而且这种付款要以学生单位来进行。名牌大学、高质量的大学,国家急需人才,学生单位获得的拨款要远远高于一般院校。对于那些质量差、招生困难的学校,可以少拨款,甚至不拨款,优胜劣汰,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更佳配置。政府还可运用拨款这一手段,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进行调控。
6.努力保证教育机会的平等
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后,有一些大学的学费肯定是要增加的,会使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更难进入大学学习,特别是名牌大学。这个问题现在有些地方(农村、山区)就比较突出了,如果政府不采取有力措施,高等教育市场化后将会变得更加严重。政府的教育拨款中,转移一部分直接支付给贫困学生,要比支付给大学,不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要好得多。
(二)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发展较快,但在整个高等学校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太小。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鼓励多种形式办学。一些高等教育的大国强国,同时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日本民办高校占其总校数的73.6%、美国73%、印度80%、菲律宾68.9%[6]。像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一批久负盛名的大学都是私立的。发展民办高校不仅能够弥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它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发展民办高校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竞争,竞争又反过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面对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我国应该用民办高等教育激活国有高等教育,激活整个高等教育市场。
(三)对国外教育机构来我国办学持积极态度
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市场对外开放已成必然,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是如何应对。垄断、被动地应付显然不是好的办法,只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落后。
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华办学,一方面抢占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一方面也会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华办学,会给我国带来大量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所急需的;其次,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必然加剧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国外的高等教育模式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强烈冲击,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迅速革新:提高质量、提升竞争能力、抢占市场空间;再次,市场的开放都是对等的,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对外开放时,国外的高等教育市场也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打开大门。我国高等教育在积极应对国外教育机构挑战的同时,还应主动地打出去。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文化学科、中医药学科、汉语言学科等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汉语言教育拥有巨大的世界市场。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到中国来,不仅能促进对外交流,还能使高等学校获得更多商机和效益。
(四)帮助高等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高等学校要想进入市场进行竞争,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政府除了革新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应对大学现代制度的建立提供帮助。现代大学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法人治理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利益机制、监督机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政府对大学的帮助,一是要给大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一个相对宽松有利的环境;二是要废除影响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文件、规定,改变对待大学的方式;三是政府应积极提供大学体制创新的信息,使大学在现代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少走弯路。
标签:高等学校论文; 大学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