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效应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微观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段时间来,在种种用于启动消费的非利率手段告于无效后,部分学者又开始把目标转向利率政策。其思路仍然是凯恩斯式的,认为前几次降息效果之所以不明显的原因在于降息幅度不够到位,要启动消费必须进一步降低利率。这一思路是否可行?本文运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跨时期选择模型,对此作一初步探索。
一、跨时期选择模型对当前中国消费者行为的适用性
简单的跨时期选择模型将消费者的消费分成两期,即现期消费和未来期消费。对应的,分别有现期收入和未来期收入。连接现期和未来期的主要工具是储蓄,包括正储蓄和负储蓄,即借贷。这样,消费者的现期收入可能出现两种配置:一是用于消费,二是存入银行转化为未来期消费。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税收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等因素的情况下,银行的利息率决定了消费和储蓄的配置比例。在这个模型中,除了储蓄以外的其他投资工具,如股票、保险、国债等均被抽象掉了,或者被认为与储蓄具有同一性,都能使消费者形成稳定的收入预期。显然,这种抽象在许多情况下是未必合理的。比如股票,在证券市场中,股票给投资者带来的收入预期不可能是稳定的。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这一点是可以基本被忽略的。据中央银行1998年上半年在全国34个大中城市的问卷调查表明,在储蓄、股票、国债、保险等诸多投资工具中,有68.7%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储蓄。如果考虑到农民投资渠道的狭隘性,以储蓄作为投资工具的比例在农村还将更高。因此,我们认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跨时期选择模型在当前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仍然是有用的。
二、预期变化、消费结构升级与降息效应的扭曲
通过降低利率水平来刺激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是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一种常见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其原理可用图一表示。
AA'表示利率为i时的消费者跨时期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在E 点上实现消费均衡(C[,1],C[,2]),C[,1]〈Y[,1],表示现期收入中除了用于消费外,还形成了部分储蓄(Y[,1]-C[,1])。政府为刺激消费,将利率水平从i降到i'(i'〈i),从而使跨时期预算线从A'→BB',当利率下降的替代效应超过收入效应时,消费者在E'点上实现新的选择均衡(C[,1]',C[,2]')。C[,1]'〉C[,1],意味着降息使一部分储蓄转化成了消费,政府实现了预期的政策意图。
(图一)
但是,即使不考虑降息有可能使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从而反而导致消费压缩,理想降息效果的实现至少必须具备两个前提:第一,消费者的跨时期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柔和的曲线,即未来期消费和现期消费可以比较容易地相互替代,不存在消费刚性;第二,消费者在未来期的收入水平保持不变,至少应保持不下降。但事实上,这两个条件在现在的中国都是不具备的。
(一)制度变迁带来的成本内化导致未来期刚性消费支出增加。
目前中国最重要的制度背景是这场持续已久,而且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持续下去的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这场制度变迁是全方位的,尤其是近几年来,正在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市场化取向是现行制度变革的主要特征,在上述领域主要表现为国家将原来由财政收入承担的部分成本推向市场,内化为消费者的私人成本。这在消费市场调查中表现为消费者预期支出的增加。相对于稳定制度下的预期来说,现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预期是一种不确定性较强的预期,厌恶风险的消费者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常常超过实际的未来支出水平。而且这一类型的消费支出是一种刚性支出,时间偏好的边际替代率极低,很难通过增加现期消费的方式进行转换。也就是说,它只能属于未来消费,而不能提前进行。我们在下面的分析将表明,这一未来刚性消费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降息政策的效果。
(二)消费结构升级和相对落后的消费信贷强化了未来消费支出的刚性。
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根据发达国家的消费品市场成长经验,在一国人均收入达到1200美元之前,会出现两次明显的消费结构升级:一次是以食品和衣着为主的消费结构向以普通型家用电器消费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消费结构转移;第二次是以普通型家用电器支出为主的消费结构向以住房、汽车为主要内容的消费结构转移。我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城乡市场商品大抢购是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实现的标志,此后便进入了消费结构变动平缓的储蓄准备期,其主要特征是各项消费性支出比重变动缓慢,无明显消费热点形成,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弹性较小(表一)。
表一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类别支出顺序
项目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食品54.2553.82 52.86 50.13 49.89
衣着13.3613.73 14.08 14.24 13.69
家庭设备用
8.48 9.62 8.42 8.76 8.82
娱乐教育文
8.78 8.37 8.82 9.19 8.79
杂项商品与
5.21 8.58 4.74 4.52 4.47
居住 4.76 2.31 5.96 6.63 6.77
医疗保健 1.99 2.22 2.48 2.69 2.91
交通通讯 3.17 1.35 2.64 3.82 4.65
近年来,这种状况发生了一定改观,有人根据1995—199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数据对城乡居民各项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进行计算,发现在需求收入弹性排前几位的项目中,“住”与“行”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共同追逐的消费热点,第二轮的消费结构升级已是初露端倪(表二)。
表二 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弹性(1995—1996)
消费项目 需求收入弹性
城镇 农村
食品 0.93 0.61
衣着 0.76 0.87
家庭设备用品服务 0.92 0.45
医疗保健 1.04 0.81
交通通讯 1.31 1.67
高效娱乐用品服务 1.13 1.07
居住 1.16 1.37
但是,由于住房和汽车的价格是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主体家用电器价格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而现行的消费信贷又相对落后,分期付款额度仍然超出普通工薪阶层的承受水平,利率变动风险完全由消费者承担,使大部分居民对住房和汽车的消费需求仍然不得不继续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这就是老百姓所谓的“买得起的不想买,想买的又买不起”。住房和汽车构成一类只属于未来期的刚性消费需求。
未来期刚性消费需求的存在严重扭曲了降息的政策效果,可用跨时期消费选择模型表示如图二:
(图二)
政府的意图是通过降低利率使消费均衡点从E→E', 从而扩张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由于未来期消费刚性的存在和新的预期支出的增加,消费者在决定消费选择时必须保证C[,2]'〉C[,2]。在图上表现为新的跨时期预算线BB'只有在GB'段才是有可能被消费者考虑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降息使均衡点从E→E",C[,1]'〈C[,1], 现期消费遭到压缩。我们注意到,新的跨时期无差异曲线I'与I相交, 这是因为一旦出现消费刚性化后,消费者的跨时期效用函数就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跨时期无差异曲线的变异。
同时也可以看到,在不降息的情况下,尽管由于新的预期支出的增加也会使当前消费C[,1]减少,但是由于此时可选择的预算约束段EA'〉GB',只要消费者在EK段内达到新的选择均衡, 现期消费减少的幅度将比降息后压缩的幅度小。因此,在未来期消费刚性化的情况下,降低利率不仅不能刺激当前消费,反而会使当前消费遭到更大的压缩。
(三)预期收入下降进一步恶化了降息的政策效果。
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形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现期以及前几期的收入水平;二是对未来影响收入因素变动的判断。就中国目前来看,一方面,从1994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一直处于5 %以下的低位,农民纯收入在1996年达到90年代以来的最高峰(9.0%)后, 1997年增幅又回落到4.6%的低位,至今不见有回升的迹象; 另一方面,对城镇居民来说,企业效益持续恶化,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措施的出台又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对未来失业率的预期,从而使他们对未来收入预期不断下降;对农民来说,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日益低迷,以及下岗工人增多对农民就业机会的挤压也使他们对未来收入持下跌预期。这集中反映在收入信心指数的持续走低上:从1995年1季度的高值(近30)逐步回落,1997年第2季度降为15.2, 第3季度降为14.2,第4季度再降到7.9。
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进一步恶化了降息的政策效果。在图二中表现为跨时期预算线由BB'→DD',从而使可能选择的预算线从GB' →HD',迫使消费者进一步压缩当前消费。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降息刺激消费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未来消费可替代;预期收入保持不下降。在中国当前的制度变迁背景下,消费者的各种预期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化;预期支出增加,预期收入减少,而消费结构升级和落后的消费信贷相结合又进一步强化了未来期消费支出的刚性。如果忽视这些背景,仍然按照标准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试图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进一步抑制当前消费。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应该放弃降息刺激消费的努力,通过其他途径促进消费扩张。
(一)稳定预期政策
主要是稳定消费者对未来各种支出的预期,从而减少因不确性导致的对未来支出的高估。包括:1.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明确福利制度改革后个人负担的增加额;2.清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行业,尤其是医疗卫生和教育系统中的乱收费现象,规范收费行为,使消费者对这些主要支出项目有较为稳定的预期。
(二)收入增长政策
在城市,要切实解决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继续通过对公共产品投资的推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农村产、供、销基础设施,减轻农民负担,采取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配套完善的新政策;加大财政向消费者的转移支付额度。
(三)消费信贷政策
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突破“攒够了钱再消费”的消费模式的路径依赖,改变落后的消费习惯;其次,对于住房、汽车等单价在十万元级以上的消费品,要进一步延长消费信贷的期限,降低消费信贷利率和首期付款额,尽可能地达到目前消费者的支付水平。第三,借鉴国外经验,通过设立利率风险保险等方式,将消费信贷利率固定化,转移消费者的利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