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IL-32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陈力锋

陈力锋

(梧州市桂东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西 梧州 543000)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2(IL-32)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8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IL-32水平,按IL-32水平高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以120pg/ml作为水平划分区间),分析出院后3个月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TnI)与IL-32水平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MIS)发作率及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入院率和1年内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出院后观察组PMIS发作率7.3%和再入院率4.9%显著低于对照组24.4%、22.0%(P<0.05),且一年内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4.6%,观察组的死亡率为2.4%,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CK-MB及TnI均与IL-32水平呈负相关(r=-0.56,P<0.05;r=-0.65,P<0.05)。结论:IL-32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监测血清中IL-32水平对于预测AMI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血清IL-32;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165-02

据医学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AMI发病率在国内呈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1]。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引起,进而使血中的血小板聚集于破裂的斑块表面,形成血块后阻塞冠状动脉管腔,使冠状动脉处于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引起心肌梗死的急性发作。临床上AMI以胸骨后疼痛为常见症状,并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早期以CK-MB和TnI升高为重要诊断指标[2]。研究发现,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过程[3],本研究通过定量检测血清中IL-32水平,探讨其与AMI病变和预后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心内科入院就诊的AMI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41例,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57.46±5.62)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h内入院,均符合国际心脏病的诊断指标,并经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经医师解释后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①心电图新出现Q波并伴有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②发病3~6h内CK-MB与肌钙蛋白I增高;③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浓度动态改变: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2倍正常值。排除标准: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心血管病史者。按IL-32水平高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58.52±4.81)岁;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57.92±3.7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血清中相关指标检测血清中IL-32检测:用含EDTA的真空管抽取空腹静脉血10ML,分离血清,置于-70℃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32水平(IL-32Elisa试剂盒由南京森贝伽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血清中CK-MB与TnI的检测:入院后24h内采集外周静脉血,用贝卡曼542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中CK-MB和肌钙蛋白的含量。检测时样本恢复到室温再一次性测试,避免多次冻融损失抗体活性。

1.2.2 AMI术后预后情况调查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医师入社区随访调查参与本次临床研究的AMI患者,统计PMIS发作率及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入院率,并比较1年内死亡率。

1.3 观察指标

根据血清中IL-32、CK-MB与TnI检测结果,分析CK-MB和TnI与IL-32水平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两组出院后的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血清指标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血清中指标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确诊常用指标CK-MB及TnI与血清中IL-32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中CK-MB含量与IL-32水平呈负相关(r=-0.56,P<0.05),TnI亦与IL-32水平呈负相关(r=-0.65,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

2.2 出院后预后情况比较

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PMIS发作率与再入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1年内对照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1。

表1 出院后预后情况调查结果

*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劳、激动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诱因的出现,使我国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4]。AMI是冠心病的主要类型,有研究发现除特征性心电图演变和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示物异常外,AMI患者还伴有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且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目前研究已证明,炎症反应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使心肌急性梗死的重要机制,所谓炎性细胞因子是指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IL-32是白细胞介素家族的一种,目前已证实其主要功能是诱导TNF-α与MIP-2的表达、活化NF-κB、诱导p38MAPK的磷酸化[5],因而检测IL-32水平对AMI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AMI血清中CK-MB及TnI水平均与IL-32水平呈负相关性,这可能与IL-32诱导p38MAPK磷酸化,进而激活p38MAPK通路,调控细胞凋亡,抑制基因表达有关。入院时观察组IL-32水平较对照组高,出院后观察组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MIS)发作率、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IL-32可能通过诱导活化TNF-α与NF-κB,进而调控和抑制细胞炎症反应,减少PMIS发作率,同时激活MIP-2抗体,防止炎症反应的反复发作,改善炎症反应带来的过激和不适情绪,从而减少心肌梗死发作率,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综上,AMI患者的CK-BM和TnI与IL-32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早期检测IL-32水平,对于AMI的诊断和提高预后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赵静,曹枫林,许玉华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2):87-91.

[2]董淑娟,楚英杰,贺文奇等.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不同改变与冠脉造影病变特点的相关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77-79.

[3]孙妍蓓,陶源,邹芸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手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5,24(1):11-15.

[4]陈健兰,杨金环,叶维雅等.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21):50-52.

[5]郭慧佳,张建义,胡亚军等.高敏肌钙蛋白T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8):871-874.

论文作者:陈力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  ;  ;  ;  ;  ;  ;  ;  

血清IL-32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陈力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