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琴演奏中,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乐感、手感、气感才能演奏出美好的钢琴作品,对于学钢琴的学生自己本身的想象力也非常重要,因为想象力就像天空中飞翔的小鸟一样是自由的,只有具备了以上素质,演奏出好的钢琴作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所谓乐感,是指演奏者对音高、节奏、调式、调性、和弦、曲式、旋律的感觉或者说是反应的灵敏程度。对于作品来说是指演奏者,对演奏的曲目,是否能激起满腔的感情从而创造性地再现乐曲,并通过演奏者的演奏传达给听者,使听者通过声音的媒介去领会作曲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是思想感情的一种准确深刻的表现。
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乐感,单凭高超的演奏技术,是很难真正感动人的。那么“乐感”空间如何产生呢?这里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天赋,即“灵气”;比如肖邦,而大多数人是经过后天的勤奋努力逐步培养而成的。其间包含演奏者本身的音乐修养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多读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的过程互动的,它是影响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创造性想象的有力因素。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是处于积极取向还是消极取向,首先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兴趣的产生和想象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的情境又能增加学生内心的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的兴趣。
其中我特别推崇唐诗宋词,因为钢琴演奏实际上描写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情感,而唐诗宋词同样是意境和情感的表达。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说音乐中有画、有诗,有着一切的艺术美。人一般都具有音乐的某种天赋与灵气,只是这些潜意识未经后天的挖掘而没有展现罢了。具体在钢琴教学中,我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加以注重。比如强调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表情记号进行演奏,在练习时不但要用心去听、去想、去体会,仔细地演奏好每一个小节甚至每一个音符。严格地按照谱面上的指法、演奏技法去演奏,而且要边演奏心里一边默唱。要有表情地去唱,要从心里感到自己是最美的、最漂亮的。从刻意地去做力度的变化,进而发展到将自己和音乐融在一起,做到人琴合一。
所谓手感,应是演奏者在演奏中所表现出的对触键、轻重强弱,大小幅度以及灵活程度等的控制能力。只有有了好的手感才能演奏出好听的音色,从而达到生动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演绎出作曲家所赋予作品的情感。那么如何具有好的手感呢?首先,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手指灵活起来,功夫长上去才行。俗话说“熟能生巧”。这个“巧”便是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便能心到手到、心到意到、得以应手,只有加强了手指训练,手指触觉我想也是会敏感起来的,并具有了较强的控制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二,要加强听觉的训练。我这里所说的听觉是指对音色的辨别能力,我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手指部位、不同的力度、不同的演奏方法来弹琴,要求用心去辨别由此产生的不同音色,在心里建立起好的音乐概念,找到好的触键的手感,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演奏中去。最重要的是在平时的练习过程,要用心去体会,认真地对待每一小节、每一个节拍,甚至每一个音符。不论是练习曲还是乐曲都要要弹得鲜活动人。
其三,多听“大家”的录音。我的一个学生弹奏《幻想曲》时,每一节课开始我首先让她听录音,每听完一段,让她去模仿演奏风格,就这样学习,反复地听,反复地练,学生的表演有了很大的提高。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众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视野中,想象作为创造力的本质属性,可把它视为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同时也是创造原始本质的再现。亚里斯多德指出:“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我们知道:“呼吸”是生命的基础,音乐不是人类语言的高级状态,它同语言一样有着句子的长短之分,有抑扬顿挫的证据变化,有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结构性和完整性。没有呼吸,就没有乐名,没有起伏,没有语调,就没有了结构,也就没有了生命。在音乐表现中有乐名,乐名与乐名之间也有停顿与相连的问题,这里的停顿与连接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感”。其中也包括轻重强弱的“气感”。如何使“气感”与音乐演奏密切吻合呢?一是首先要盯准谱子,分析乐曲,以及乐曲中的乐句,哪里该连奏,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变换速度等等。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气口”时间问题,音乐本来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当然“气口”的呼吸时间也显得比较重要,这个时间的气氛我觉得应该与音乐本身的律动节奏相联系,演奏者要善于体会才可能掌握这“气感”的时间。在演奏一句有几十小节长的大起大落的旋律时就必须以缓慢而绵长的气息为根本,同样,在演奏情绪高涨、激昂,或者速度较快的一段乐曲时,其呼吸、气感也相应地加快,到高潮音之前的呼吸,也可能呼吸得深一点。但不管怎样,这些“气感”必须是与乐曲一致的,是与乐段、乐句的分解相一致的。我在教学中,还是采用在学生把乐曲演奏得较为完整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演唱出乐曲的旋律,从而找到和感觉乐曲的呼吸和气口,要反复的加深体会,然后,将它运用到实际演奏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表现音乐内涵的目的。
“乐感、手感、气感”都是演奏者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的几个方面。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的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的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的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文作者:陈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学生论文; 演奏者论文; 乐曲论文; 音乐论文; 乐感论文; 手感论文; 呼吸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