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演示、丰富的游戏等手段,从现实生活中引人一些实物或场景,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教师通过故事引入,利用课件呈现5只小猴子聚会的情境图,学生很快被这美丽的故事情境所吸引,头脑中马上闪现出小猴子、筷子、杯子等都有“5”。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接触过哪些有关“5”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用心就会发现很多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的课堂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导等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中解决问题,并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在探究时,教师不是过早地讲述算法,而是提出问题:“你可以借助学具,也可以用别的方法,请小组讨论,你们能想出几种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的组用数数的方法,有的组用小棒来摆一摆,有的组用口算,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在交流用小棒摆的方法时得出了多种摆法,从而悟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指向性的评价,而让小组开展学习研讨,再经过全班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并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学会了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同时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开放课堂,鼓励质疑
开放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敢于挑战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开放的课堂,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设计这样一道题:“学校准备建造一个游泳池,现请你来设计,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各小组提出建造游泳池所要解决的问题:“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游泳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要挖多少立方米的土?”“池内四周和底部用什么来贴?”“要贴多大的面积?”“水深多少才合适?”“要放多少立方米的水?”等等。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拓宽了思路,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要创设开放的数学课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有效的课堂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联系生活,实践体验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努力发掘有价值的实践、设计得当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创设“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学习“买卖东西”。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付款找零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课外作业“帮妈妈一起购买物品”,达到了“课内学习,课外实践”的效果,知识得到延伸。真正让学生能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最终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论文作者:胡立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解决问题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