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 2664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输液中的细节护理作用。方法:将2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输液,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患儿及家长实施静脉输液前、输液穿刺时、输液过程中和输液结束后细节护理。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经不同护理处理后,实验组患儿发生静脉重注率(5.1%)、护理差错发生率(0.8%)及护患纠纷发生率(7.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家长满意度(9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儿科输液实施积极细节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静脉重注发生、护患差错及护患纠纷,减少患儿痛苦。
关键词:儿科;静脉输液;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最常用治疗手段,尤其是婴幼儿对口服用药配合性差,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师常会选择静脉给药。但由于婴幼儿在解剖、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与成人不同,且易动、易哭、表达能力和理解力缺乏,其护理上有独特之处。同时由于儿科输液量逐年上升,护士工作量繁重,难免出现护理缺陷,带来护患纠纷。因此,加强儿科输液的细节护理,减少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本院为确保输液安全,减少护理差错及纠纷,提高满意度,关注患儿输液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儿科首诊输液患儿220例,男116例,女104例。0-3岁患儿180例,占81.8%,3岁以上患儿33例,占15%。其中腹泻86例,呼吸道感染24 例,小儿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65例,其它45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18例,对照组10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从患儿家长手中接取药物,然后与家长共同核对所取药物并签名,密闭式静脉输液程序进行常规输液。
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验组对患儿及家长实施细节护理。主要包括:静脉输液前、输液穿刺时、输液过程中和输液结束后细节护理。
1.3考核指标
输液结束后以问卷形式调查患儿输液时静脉重注、护理差错、护患纠纷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经不同护理处理后,实验组患儿发生静脉重注率(5.1%)、护理差错发生率(0.8%)及护患纠纷发生率(7.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家长满意度(9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3讨论
3.1输液前的护理
首先,输液前认真核对医嘱与药物并与家长共同认真核对患儿的基本信息。包括患儿姓名、年龄、药名、剂量、体重及家庭住址等,发现有疑问时及时与诊治医师联系,无误后护士在病历及治疗卡上按顺序编号并与家长共同签全名,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其次,加强患儿的心理护理。根据患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静脉输液前应对患儿进行安抚、夸张、鼓励,减轻其紧张感和惧怕感,稳定其情绪,使之能够配合,提高顺从性和穿刺成功率。
3.2输液穿刺时的护理
3.2.1加强穿刺前基本护理。笔者认为主要包括正确选择穿刺血管和穿刺针。本研究组均采用4.5-5.5号头皮针静脉穿刺。穿刺是否成功,血管选择是一个关键环节。笔者认为:2岁以内小儿应选择头皮静脉穿刺,此处静脉浅表易见,分支多,交错成网,且易于固定。更为重要的是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时有利于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呕吐或屏气发绀,可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1],而对于较大患儿一般选择上下肢体表浅血管进针,如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等。
3.2.2提高穿刺成功率
儿科穿刺能否一次成功,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理服务的优劣。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是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的关键。
应按照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出静脉后立即穿刺。对于中、重度脱水患儿,有效循环血急剧减少,血液对血管内壁压力降低,静脉穿刺时血液因压力低而不能快速射出,表现为穿刺成功后针尾部看不到回血。为避免护士不见回血盲目向血管内进针导致穿刺失败,本文实验组对脱水患儿均采用自穿刺头皮针与抽液管连接上方2-3cm处反折再用止血钳夹紧翰液管而形成负压,当穿刺针刺人皮下,松开止血钳,进人血管后能迅速见到回血[2]。对于较胖患儿,由于其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本实验组采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指甲轻轻下压,进行穿刺。
穿刺后穿刺部位的固定也很关键。由于患儿心理对抗情绪强烈,自我约束能力差[3]。患儿常常会用手牵拉头皮针,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外或者穿破血管引起局部药液外渗,给患儿带来痛苦。故对于2岁以内的幼儿,笔者赞成选择头皮静脉穿刺,进针后,做好输液夹板固定,头皮静脉用3M透明通气胶带固定,以避免患儿躁动而脱针。
3.3 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
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发生不适患儿我往往不能清晰和准确表达,故笔者认为15-30 min应巡视1 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穿刺部位的情况,并做好巡视记录。同时,应加强护士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减少产生误解而引发纠纷[4]。
3.4 输液结束时细节护理
输液完毕后细节指导患儿输液完毕嘱其家长再观察10-20min,无反应再离开。
4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提高静脉输液技术,减少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提高家长的满意度,是护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本文实验组通过加强静脉输液前、输液穿刺时、输液过程中和输液结束后细节护理,显著的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儿的痛苦,大大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雷益春,李凡,蒋云华.门诊儿科输液中的细节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0):72-74.
[2]张云红.负压进针法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12(1):57-58.
[3]余秀颐.门诊输液区的安全防范[J].实用护理杂志,2007,18(11):62.
[4]郑亚华.输液室护士受暴力行为侵袭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杂志,2006,4(3):229.
论文作者:周桂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生活》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6
标签:静脉论文; 患儿论文; 实验组论文; 家长论文; 儿科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健康生活》2015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