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的合理交融--以“王安石改革的历史功能”教学实践为例_王安石论文

历史与现实的合理交融--以“王安石改革的历史功能”教学实践为例_王安石论文

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以《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的教学实践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为例论文,教学实践论文,王安石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历史教学不能停留在告诉学生过去“是什么”“为什么”的阶段,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探究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历史教学更为重要的任务。

一、情景体验,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

历史课堂往往由于讲述过去的事情而使学生感到陌生又遥远,许多学生只愿意听老师讲故事、侃历史,怠于独立的思考。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呢?情景体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它如同打开了历史课堂与过往岁月的时空之门,学生带着新鲜感与好奇心,在对历史的“穿越”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王安石变法》一课的教学,变法发生于公元1069年,纵然是一场关乎国运兴衰、民生顺逆的重大改革,但对于学生来说则非常遥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情景体验,就可以迅速缩短这一千多年的时空距离,在充满兴趣的探寻中深入了解和思考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课堂也将有趣高效,充满思维含量。

第一环节:神入历史

主题——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员,你如何看待这场改革?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在不长的时期内,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涉及面极广,事无巨细,无所不包,可以说影响了当时每个人的生活。

(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普通民众(农民),你如何看待变法?为什么?

(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统治阶层(地主、国家),你如何看待变法?为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一个结论:当你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待变法,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第二环节:千年变幻

主题——设想你处在不同的时代,如何评价这场改革?

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不同的,例如:南宋至晚清:基本否定是主流。20世纪前半叶:梁启超为其彻底翻案,肯定性评价成为主流观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普遍接受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的观点,变法得到肯定。

(1)南宋至晚清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否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建国后,知识分子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一个结论:当站在不同的时代,服从于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社会气候,评价结论必然不会相同。

情景体验是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它能使课堂活泼生动,使学生积极“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深入思考。情景设计的具体方式是多样的,例如:问题式情景创设(如以上教学片断)、角色扮演、排演历史剧;可以是教师事前准备好,学生课堂即兴发挥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前准备好的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决不能只是为了表面的热闹,在反映出正确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要体现出历史思维的含量。上述教学片段中的亮点在于两个角度的设计,首先从历史的横向思维角度上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时社会一员会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然后从历史的纵向思维角度上让学生推测不同时代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利于引发学生对王安石变法作用的困惑,形成深层次的思考。

二、体悟方法,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应的历史分析方法、评价手段,进而分析其他的历史现象、事件和人物,对现实问题也能有更加理性与科学的分析。王安石变法虽是遥远的过去时,但如果我们的教学着眼点不仅仅是了解过去,而是通过对变法本身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对改革及改革家的分析、评价方法,也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师:王安石变法是否真的就是难以了解的历史公案呢?我们需要一种相对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衡量标准。通过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哪些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原则?

生(回忆):全面、客观、历史、主流、阶级、双赢、辩证等等。

师:每一次变法都不可避免的带有阶级烙印,但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下,变法是必然的选择。

生2: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变法的各项措施使国家逐渐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师:新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难免会有这样的追问:变法为什么最终以失败收场?

生3: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这些人的反对使新法归于失败。

生4:农民也没有全力支持,也有执行者在执行的过程中使新法变味。

师:很好。实际上,即使对农民有利的新法本身也存在着偏差。(提供诸如青苗法、保甲法等问题引发学生简要讨论)

师:由此,我们总结出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和方法,并以此评价了王安石变法。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这一方法和标准评价其他的事件和人物,包括思考今天中国的改革。

知识可以灌输给学生,方法却不是灌输能做到的。本课史论结合,以史为鉴,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评价的标准与方法,进而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成败教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知识与方法相结合的意识,在教学中发挥史料的作用,注重史论结合,引导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当然,理性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是较高层次的学习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生活中帮助学生不断体会、理解、运用。

三、资源整合,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

很多学生对历史课堂“不上心”,重要的原因在于遥远的过去诸多繁琐的事件和人物,让许多学生感到陌生和无趣。假若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用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素材来拉近历史课堂与现实的联系,采用他们当下喜欢的一些方式呈现教学的内容,就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目光”,让历史课堂增添不少妙趣和时尚元素。

第一,充分发挥乡土史作用,迅速拉近历史和现实距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每一块土地都充满故事,我们要多多关注地方史的内容及与地方有关的各种历史信息,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引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也是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例如本课的结尾的设计笔者采用了这一方法:

今天如果你在南京中山门一带闲逛,可能会无意间看到半山堂——王安石故居,第二次罢相后的王安石来到金陵,在江宁城外过起了隐居生活,直至新法全部被废,饮恨离世。其后千年,王安石变法成了几经更改难以了解的历史公案。今天,你能了解了吗?

我们的学生是南京人,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晚年的王安石在南京,教师讲到此,他们惊嘘一片,对王安石变法有了更多感慨。

第二,借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文史相通、政史相通,高中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历史教学中借用其他学科中学生的所学知识,也会让他们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中笔者以《咏梅》和《游褒禅山记》这两篇学生非常熟知的王安石代表作导入新课,以《咏梅》品味诗人的清高与傲气,以《游褒禅山记》的立意高远,显现作者特立独行的风格。文如其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曾经站在历史的刀锋浪尖,大刀阔斧地对危机四伏的北宋王朝进行改革。

第三,可以借助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枯燥和较难的教学内容。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大量的史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在课堂教学中也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抵触情绪。如果将部分历史资料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呈现,将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例如卡通、漫画甚至网络游戏等引入课堂,也能迅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以本课教学为例,在与学生共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诸项新法中存在的问题时,笔者尝试了漫画材料的形式,学生很有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努力将历史与现实相交融,不仅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更能帮助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和智慧分析过往,把握当下,思考未来,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标签:;  ;  ;  

历史与现实的合理交融--以“王安石改革的历史功能”教学实践为例_王安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