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管理论文,内涵论文,学校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如何在群体和组织中发掘、使用、传播、创造知识,令组织更加有效,是学校知识管理的最重要问题。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指出,知识可以划分为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两类。形式知识是指已经用文字、数字、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学校的规章制度、年级组备课的记录、教师写好的教案或心得,等等,都是形式知识。如果制度形同虚设,备课记录无人查阅,教案和心得仅仅为应付检查,就完全达不到将形式知识用于组织改进的效果。因此,校长在形式知识管理方面可做的事情很多。与形式知识不同,暗默知识是未被编码的知识。由于未被编码,因此暂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可能这些知识被所有者意识到了,但又很难被表述。暗默知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深深地扎根在个人的行动、切身体验、价值观或情感之中。因此,暗默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野中郁次郎把这种转换分为四种模式:从暗默知识向暗默知识的转化叫做共同化,如一位年轻教师经常去听某位老教师的课并与之探讨,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理念或经验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位年轻教师,这里就实现了暗默知识的转化,即共同化。从暗默知识向形式知识的转化叫做表出化,如某位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把通过反思获得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表出化过程。从形式知识向形式知识的转化叫做联结化,如学校把教师的形式知识如教案、教学反思等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以便其他教师更好地查询和参考的过程就是联结化。从形式知识向暗默知识的转化称为内在化,如某位教师学习或参考其他教师的教案、教学反思等形式知识资料,教案或者教学反思中的思想、内容可能会成为这位教师的某种教学理念或行为,这就实现了形式知识的内在化过程。校长应该充分了解这四个不同的转化过程,并由此找到开发、保存学校竞争力的更多方法。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方法
我们这里提出的学校知识管理,是指学校为实现发展目标,在电脑、网络等设备、技术和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等的帮助下,对学校中各种能加强运作的知识进行捕获、储存、交流、共享、更新和创造的过程。从更高层次上讲,学校知识管理的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学校的独特竞争力,使学校能对变化更加警觉和灵敏,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这一管理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等。下面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1.学习知识管理理论,领悟知识管理的本质。如前所述,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智慧、传播人的智慧,让智慧和智慧碰撞,产生新的智慧。而所有这些智慧,都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整体服务质量,让教育教学和管理更加适合于学生。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把每个人都当成一个智慧的载体或隐含的创造者。如何使教师的聪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何使教师的创作灵感惟妙惟肖地流淌出来,如何使教师激情洋溢地投入工作,这些都取决于校长对知识管理方案的支持。因此,校长必须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和艰巨使命,切实地设计和执行学校的知识管理。
2.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激活知识传播的网络。要使知识得到更成功的分享和创新,秘诀在于良好的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和这些设施的顺畅使用。所谓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一方面是指用于知识管理的通讯网络,如电脑网络、有线无线电话网、教室之间的对讲机等。这些设施对知识的流动创造了相应的物质条件,要好好维护利用。另一方面是指更多人际交流场地的设立和改进。如有些学校为了使教师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在教研室和年级办公室之外,设置了一系列可供交流的“活动室”。每当有教职工生日、获奖等事件时,大家就会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庆祝。即便是没有类似的由头,不同年级或教研组的教师也会隔一段时间互相邀请小聚或是举办沙龙。把这样的空间一个个建立并利用起来,学校中人与人、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便有了更多非正式地交流、分享经验与智慧的场所。在这些交流中,能产生许多使学校管理或教学过程更加有效的方法。当然,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把这些设施、网络激活。如何鼓励教师使用这些设施,如何激励教师通过这些设施获得知识的交换或创造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校长和教师更多努力了。
3.增加奖励和自身的模范作用。增加激励也会增强学校内部知识共享的程度。一些校长可能已经发现,教师在相互交流、共享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障碍。这些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导致他们形成对自己知识的垄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教师担心失去自身优势是共享的第一个障碍。因此,让被分享者能受到奖励和表扬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管理方式。要是能将知识共享与教师的绩效考评联系起来,激发的力度还会增加。当然,仅仅奖励教师还不够,校长要带头思考,以身作则,率先使自己的暗默知识外在化并能向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习。在此基础上,校长应该让每位教师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不了解的暗默知识,这些知识不单单是个人的财富,更是大家的共同财富。一旦意识到这些,每个人将自己的所有贡献出来,将他人的所有发掘出来,大家就都会成为更加优秀的教师或管理者。
4.创建教师相互交流的“场”,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的转化和创新是在“场”中实现的。“场”不是物理学上的电场、磁场,而是一种实体的或者虚拟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场”可以分为实地的和虚拟的两种。实体的“场”包括办公室、操场、教室、校内外的教职工休闲处、教研室等,虚拟的“场”则包括网上论坛等。“场”的运作,重在人人平等、自由、舒适。因此,努力创建宽松、平等、民主的“场”环境至关重要。办公室、教研室的布置要有利于教师交流思想、分享信息、研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室的布置更要自然、民主,要让教室成为师生交换知识、转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在管理网络时,也要注意每人的权限平等,言论能受到充分重视与对待,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小小的不同意见,就随便删除教师发送的帖子。通过“场”的建设,能培养教师间的信任感,孕育知识共享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制定学校的各项制度时,更应注意公平。
5.制作学校的知识地图,更好地发挥各类知识的作用。学校的知识地图,指的是针对学校中知识富集的地方制作的独特的示意图。一般来讲,形式知识富集的地方主要是图书馆、电脑室、档案室等存储智慧、信息和文件的地方。对这类地区的标示,有利于人们尽快寻找和使用形式知识。例如,一个希望开设“爱国主义电影”课程的教师,可以迅速发现电脑室中有大量他期望的,关于爱国主义的影片。这些通常较少使用的资源,便成了一个新课程的有利支持。知识地图上更重要的,是要标示出可能的暗默知识源泉。这些暗默知识的源泉当然就是教师和管理人员。每位教师除了正在教授的课程之外,必定有着自己的爱好和“不同凡响”的经历。这些爱好、经历、经验本身,就是相当出色的暗默知识的可能源泉。当新的任务来临时,当学校的难题无法解决时,拿出这个标示着教职工们的暗默知识的地图,或许立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人或办法。还以课程改革为例。怎样才能设计出一个优秀的校本课程?与其安排一个人去重新学习一系列他所不熟悉的知识领域,不如找出一个本来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教师去开设全新的、属于他的课程。这样,新课程不但能真正新,还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6.加强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文化是组织成员独特的处事方式。文化是一种黏合剂,能把价值观、仪式、基本管理制度甚至建筑物的设计与装饰都统一起来。这样看来,把知识管理的基本思考根植在学校文化中就显得特别重要。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文化是在组织发展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一方面,组织中每日的管理进程,能将文化潜移默化地植入职工的行为。如某小学和国内多数学校一样,每年带领教师利用假期外出休闲参观访问。但与多数学校不同,该校校长一定要在访问归来之后,组织系列会议,一点一滴地讨论外出学到的东西。这位校长将这种休假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利用起来,让休假变成知识获得与分享的过程。久而久之,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获得知识并分享知识,便成为这所学校的文化。另一方面,一些重大的事件及其应对处理,也能形成文化规范。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后需要大规模征兵。要想从众多的候选人中迅速找到合适人选,实在不容易。为此,心理学家被邀请参加了征兵工作,步兵一号测验和步兵二号测验相继出炉。这些心理测量很好地解决了大规模选拔面临的问题。从此之后,在美国军界便形成了一种文化,无论是帮忙征兵还是解决战场中的问题,大家都倾向于找心理学家咨询。而心理学工作者也乐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并真的给战争提供了良好的辅助。突如其来的事件导致了美国部队中尊重心理学的文化的产生。在我们的学校,校长或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所做的知识管理决策,也一定会对学校知识管理文化的建构产生良好影响。
7.促发知识创新,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想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为此,学校需要对自己所拥有的形式知识进行一次清点,要设法将这类知识用在恰当的地方,让其对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学校还要从研究教师入手,将每位教师都看成知识产生的源泉,让每个人都能发挥知识创新的作用,打造本校所具有的、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讲到知识创新,必然会联想到创造力开发。最近几年来,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创造力的产生、创造的出现,是多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且,每个人都具备创造力,只要有恰当的制度、文化和刺激,人人都能有新的发现。新世纪的校长还面临着很多无法设想的困难。但如果校长能真正在行动中保持教师的创造性,那么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一句话,校长要从心中相信,知识管理是通向学校管理更高层次、具有更多独特性、更能有效应对外界变化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