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信贷行为反应与分配特征_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信贷行为反应与分布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信贷论文,货币政策论文,应与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货币观点强调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来影响投资和产出,它撇开了微观银行中介的作用。而信贷观点(如银行借贷渠道)坚称货币政策通过改变银行信贷供给的方式来影响投资和产出,其基本逻辑是: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下,当银行融资市场是不完美(如不同融资市场不可替代)时,它将难以及时地筹集到非准备性储蓄①和股权资金,在可贷资金减少的现实约束下,它将倾向于缩减对关系依赖型企业的信贷供给,进而引致企业投资和社会总产出的下降。言下之意,若能改变银行融资市场的不完美程度,则银行信贷供给将仅受货币紧缩政策的较小冲击。理论研究表明,当银行拥有较大的资产规模、较高的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化水平时,这些特定信息向市场传递了关于其资产负债表强度(或资信质量)的积极信号,能降低银行融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增强其在货币紧缩冲击下的筹资便利和融资能力,使之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有更小的信贷行为反应,并由此引致了不同特征类型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异质性反应。

对货币政策冲击下的微观银行的信贷行为反应及其分布特征的结构化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和运行机制,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微调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鉴于微观银行的相关数据难以获得等,国内文献曾从宏观层面来“间接”推断银行借贷渠道的存在性,它们基于货币供给、信贷供给、经济增长等总量(或比率)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或脉冲响应分析等,推断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途径和强度。大部分文献认为,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李斌,2001;王国松,2004;索彦峰和范从来,2007a),或同时存在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只是信贷渠道(周英章和蒋振声,2002)或货币渠道(陈飞等,2002)更为重要。概言之,此类研究有以下几个共性:(1)宏观总量指标仅能近似体现大中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特征,而无法反映广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信贷行为反应及其分布特征;(2)基于总量数据的向量自回归分析等方法仅适于判别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识别变量之间的单向引导关系,进而难以揭示银行借贷渠道的微观传导路径与具体作用机制;(3)基于宏观总量数据的简约式方程易于遭受“识别性”问题的妨碍,譬如货币紧缩下的市场利率上扬将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可能弱化了企业的信贷需求,进而引致银行信贷供给的缩减②,若模型不能将企业信贷需求从银行信贷供给中分离出来,则将混淆(或掩盖)银行借贷渠道真实的微观传导机制。因此,它们仅能从宏观层面“间接”推断货币政策对银行业信贷供给总量的可能影响,对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以及不同特征类型银行的异质性信贷行为反映和分布特征,未能进行更加细致的结构化分析。

那么,该如何进行模型的设计和局部优化呢?Kashyap和Stein(1995)提出可同时基于微观银行的面板数据和宏观的总量数据进行计量建模,可将信贷需求的政策诱导型变化视为宏观冲击引致的,而将银行微观特征(如资产规模、流动性、资本化水平)的差异视为其信贷供给转换的决定因素。这样做的好处包括:(1)它能将企业的信贷需求从银行信贷供给转换中分离出来,从而有助于获得更清晰的银行借贷渠道的经验证据;(2)它能考察不同特征银行的异质性信贷行为反应及其分布特征。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类似的建模思路对我国银行业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仅对大中型全国性银行的信贷供给有显著影响,但规模越大、股权资本越多的银行却对货币紧缩冲击有更强的信贷行为反应,这与银行借贷渠道所隐含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明显不同,这唯有结合我国银行业特定的制度背景才能解释。

二、货币政策冲击下的银行信贷行为反应与传导机制

银行借贷渠道的货币政策扩散机制是:紧缩性数量型货币政策能降低银行的准备性储蓄与可贷资金规模③,在信贷资金来源减少的约束下,银行将倾向于削减对关系依赖型企业的信贷供给,从而增加了企业获取资金的难度,当企业不能经由其他渠道(如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筹集到替代性资金安排时,企业将不得不削减投资支出,进而引致实体经济的衰退或下滑。在这个银行借贷渠道的扩散机制中,它至少隐含了三个前提条件:(1)货币紧缩要能降低银行的储蓄水平。④面对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银行的筹资结构将从准备性储蓄向非准备性储蓄转移,以“冲抵”货币紧缩对其储蓄基础乃至信贷供给的不利影响,但在储蓄市场的不完美约束下,银行需要付出较高的行动努力(或转换成本)才能完成该储蓄转换过程。(2)货币政策要能改变银行的信贷供给计划,而这受到了银行资本监管和环境规制的可能影响。当监管当局对银行有较高的资本充足性要求时,即使央行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姿态,银行也可能没有激励和条件增加信贷供给。⑤(3)企业必须是银行依赖的。当银行在货币紧缩冲击下缩减信贷供给时,企业将不能或难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替代性的融资安排。可见,银行借贷渠道同时受到了银行融资市场和企业融资市场的双重不完美约束。当银行面对的不同融资市场可相互替代时,货币紧缩冲击下的准备性储蓄的降低,并不必然引致其信贷供给的缩减,因为银行还可通过股权市场筹集到股权资金、通过储蓄市场筹集到非准备储蓄、通过债券市场销售回笼资金等,这些均能抵消货币紧缩对其信贷供给资金来源的不利冲击;同理,当企业面对的不同融资市场可相互替代时,企业也可通过筹集股权资本、发行债券等获得替代性融资安排,这降低了银行信贷供给缩减对其投资支出的不利影响。在此情景约束下,货币政策不能通过银行和企业的微观链条依次传导至实体经济,相关机制见图1。

债券等变现

图1 银行借贷渠道的扩散机制

以上分析表明,若能降低银行融资市场的信息不完美程度,将能降低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程度,进而削弱货币紧缩对银行信贷供给转换的不利影响。Gambacorta和Mistrulli(2004)等研究发现银行“资本”能发挥类似的功能。较之无资本约束银行,受资本约束银行对货币紧缩冲击有更强的信贷行为反应,因为在不完美的股权市场约束下,当银行持有充足的资本时,它向市场传递了其吸收未来损失的能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能抵挡未来不利冲击对其偿付水平的不利影响,进而引导市场给予其较低的违约(或较高资信水平)判断⑥,使之能更便捷地筹集到额外的股权资本,引致其对货币紧缩冲击的更小信贷行为反应;而当银行持有较低的资本时,它向市场传递了其吸收未来损失能力较弱的不利信号,增强了市场对其偿付能力的担忧,增加了其市场融资的准入难度,导致其对货币紧缩冲击的更大信贷行为反应。基于上述逻辑不难推演如下经验规律:具有强资产负债表质量(如资本水平高、资产流动性高、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较低,而具有弱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银行的信贷行为反应相对更大。因为在不完美的融资市场约束下,资金提供者和资金筹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而银行资产规模、流动性和资本化水平等特征信息能向市场传递关于其资产负债表强度的有用信号,能起到降低融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增强银行筹资便利和融资能力的作用,进而影响到银行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强度,此为不同特征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的分布效应(Distributional Effects)。

在决定或影响银行信贷行为反应的诸因素中,资产规模和流动性亦能发挥与资本相似的功能。通常,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其融资的市场准入难度越低,融资便利和筹资能力越强;与此同时,它们受到政府隐性保险或支持的可能性越大,使之在货币紧缩冲击下能更便捷地筹集到替代性的融资安排,因此规模越大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越小(Kakes和Sturm,2002;Kishan和Opiela,2006)。同理,流动资产可用于银行可贷资金缩减的库存缓冲。当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银行可贷资金减少时,银行可借助流动资产变现的方式来抵补货币紧缩的不利影响,因此拥有较高流动资产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越小(Gambacorta,2005)。就不同特征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异质性行为反应及其分布特征,稍后进行专门的计量检验和讨论。

三、我国银行的信贷行为反应及其分布特征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早期文献普遍在时间序列的总量数据框架内讨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质上来讲,它们倾向于检验货币政策能否改变银行的信贷供给计划,并由此“间接”推断银行借贷渠道的存在性及其效果。然而,市场观测到的银行信贷供给变化除了与其自身的信贷供给转换有关外,还可能是市场利率上升引致企业信贷需求的降低所致,而基于总量数据的简约式方程并不能将银行的信贷供给和企业的信贷需求区分开来。为了将企业信贷需求从银行信贷供给转换中分离出来,人们开始基于微观的银行面板数据和宏观的总量数据进行计量建模,他们将企业信贷需求的变化视为外在的宏观冲击引致的,而将银行微观特征的差异视为其信贷供给转换的决定因素。该方法假定银行的某些特征变量仅影响其信贷供给,而与企业的信贷需求相互独立,这能克服宏观数据易于遭受的识别性妨碍(Kashyap等,1993;Kashyap和Stein,1995)。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的模型结构设计为:

银行特征变量包括:资产规模(或总资产的对数,以“LnAsset”表示)、流动性水平(或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以“LiqRt”表示)和资本化水平(或股权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以“EquRt”表示),它们用来考察不同特征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异质性行为反应及其分布特征。信贷需求的宏观控制变量包括:GDP增长率(GdpGth)和通货膨胀率(Inflator),它们更可能从宏观层面影响企业总体的信贷需求,而对微观银行单体的信贷供给影响有限,因此能在某种程度上将企业信贷需求从银行信贷供给转换中分离出来。⑦

相比之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不确定目标中,识别和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姿态有一定困难。流行的货币政策姿态的测度方法包括价格型测度和数量型测度两种,其中价格型测度包括:(1)受央行控制的短期利率,如联邦基金利率(Kishan和Opiela,2000);(2)货币市场利率,如回购协议利率(Gambacorta和Mistrulli,2004)、短期同业拆借利率(Golodniuk,2006)。但是,价格型测度方法仅适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市场,而我国相关市场的利率形成与传导机制并未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利率能否及时和有效地传导至银行信贷市场是令人怀疑的,它可能并不适于用来描述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姿态(索彦峰和范从来,2007a)⑧,这促使我们去寻求数量型货币政策姿态的测度模式。

刘金全(2002)和索彦峰和范从来(2007a)曾对货币增长率序列进行HP滤波处理并获得其长期趋势,然后将货币增长率和长期趋势相减得到其偏离成分,若偏离成分大于零,表示货币增长率相对于长期趋势有扩张的冲动,从而可将其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姿态;若偏离成分小于零,表示货币增长率相对于长期趋势有紧缩的冲动,从而可将其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姿态。Bernanke和Mihov(1998)和张延群(2010)则通过估计央行货币供给函数及其残差的方式来推断央行的货币政策姿态,他们将货币增长率对有关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或VAR建模,求得货币增长率的预测值和残差项,其中残差项大于零表示扩张性货币政策姿态,残差项小于零表示紧缩性货币政策姿态。在货币政策姿态的此类测度安排中,模型预测值被视为“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所应达到的货币增长率”,而残差项表示“未能由解释变量解释的货币增长的波动或偏离成分,它代表或体现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姿态”。但本质上来讲,无论是从货币增长率序列中分离其长期趋势还是估计央行的货币供给函数,它们均表示在正常的经济条件和目标诉求下⑨,央行应向经济系统内生供给的货币增量,而残差项或偏离成分则相当于外生的货币供给,它体现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姿态。

以上讨论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姿态的测度方式和方法,似乎均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然而,在测度央行货币政策姿态时,首要问题是选择哪些能够体现央行货币供给姿态与意图的变量。索彦峰和范从来(2007b)对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发现,较之M2增长率和利率指标,M1增长率的外生性和对实际经济的预测能力最强,它较好地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松紧状态,是我国货币政策姿态的良好指示器。在此基础之上,若要实现对央行货币政策姿态的有效识别,还须对M1增长率序列进行内生成分和外生成分的结构化分解,但对上述模型的测试却表明货币政策姿态的识别结果受到了趋势分解方法、样本期间等因素的敏感性影响。譬如,我们对1984年以来的M1增长率进行HP滤波的长期趋势和偏离成分的分解发现⑩,自1998年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控制以来,央行分别在1999年、2003年、2007年和2009年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姿态(见图2),但若将M1增长率序列的时间窗口缩短至1998-2009年,并进行相似的结构化分解,则1999年和2000年的货币政策姿态也是扩张的。(11)此外,我们也尝试通过估计央行货币供给函数的方式来识别其政策姿态,我们基于AIC最小准则,将M1增长率、GDP增长和通货膨胀率建立了VAR(4)模型,并估计了M1增长率及其残差项,仍发现了与前述方法不完全一致的识别结果(见图3)。鉴于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这两种数量型货币政策姿态的测度方法不能获得一致和稳健的识别结果,我们仍将原始的M1增长率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姿态的测度安排,这避免了对央行货币政策姿态进行随机识别而衍生的不确定烦恼,且仍能体现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及其分布效应。

图2 基于HP滤波的货币政策姿态识别

图3 基于VAR(4)的货币政策姿态识别

(二)数据来源与特征描述

微观银行的面板数据来自于BANKSCOPE数据库,有关的宏观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分析样本包括我国89家商业银行,其中全国性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50家,外资银行25家,样本期间为1998-2009年。(12)样本银行的数据频率从3年到12年不等,注意到,数据频率少于5年的银行样本占全体样本的62.93%,较长数据频率的银行样本明显偏少(13),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从2004年才开始陆续披露有关的报表信息;同样地,外资银行的报表信息也集中于近期。(14)

从各类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特征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呈递减态势,而流动性比率和股权资本比率却呈现递增的态势,但贷款增速并无明显的递次关系。从贷款增速的分布情况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速最大,其次是外资银行,最后是城市商业银行(见表1)。

(三)模型估计与分析

表2给出了模型的FGLS估计。由表2可知,货币政策仅影响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计划,其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均没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宏观经济发展引致的企业信贷需求对微观银行的信贷供给没有显著影响(15),可能的原因是:(1)在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市场结构中,企业对银行的信贷融资是高度依赖的,其信贷需求对银行信贷供给转换的影响相对较小;(2)尽管央行自1998年就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但全国性商业银行仍在微观层面实施了“信贷”与“资本”的双线计划控制。特别在2003年之后,部分大中型商业银行开始引进了经济资本的管理与约束工具,并尝试根据资本持有状况进行了有约束的信贷投放和管理。

从银行特征与信贷供给的关系来看,股权资本是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各类银行的资产规模与其信贷供给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对全国性商业银行而言,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其信贷增长相对较慢;而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而言,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其信贷增长相对较快。然而,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其信贷供给并无显著关系,且在各类银行间均是如此,这隐含我国银行在货币紧缩冲击下并非通过流动性管理(如变现流动资产)来“冲抵”其对准备性储蓄和可贷资金缩减的不利影响。(16)

从不同特征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来看,资产规模越大、股权资本越多的银行反而对货币紧缩冲击有更大的信贷行为反应。(17)特别地,表3给出了在相应货币供给区间内,不同特征银行的信贷行为反应及其分布特征。譬如从全样本的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当M1增长率低于13.81%时,规模越大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越大;当M1增长率低于15.80%时,股权资本越多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越大。(18)这表明(1)具有不同资产负债表特征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有着非线性的信贷行为反应,它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央行的货币供给状况;(2)当央行货币政策趋紧时,规模越大和股权资本越多的银行有更大的信贷行为反应,反之则反是,这与银行借贷渠道所隐含的微观传导机制和行为反应模式不同。

四、结语

由银行借贷渠道的有关原理可知:当银行面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时,其较大的资产规模、较高的流动性和资本化水平等特征变量能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有助于降低其融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其融资便利和筹资能力,致使其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有更小的信贷行为反应。然而,对我国银行的信贷行为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尽管它们在货币政策冲击下有着不同的信贷行为反应,但规模越大或股权资本越多的银行反而对货币紧缩冲击有更大的信贷行为反应。(1)货币政策冲击可能并非通过改变银行核心储蓄的方式来间接影响其信贷调整;(2)即使货币政策改变了银行的核心储蓄基础,资产规模和资本化水平等特征变量也并未被市场解读为银行偿债能力的积极信号,致使其不能及时调整信贷资金来源的总量与结构,迫使其在货币紧缩冲击下有更大的信贷行为反应。推而广之,当一国银行业结构高度集中或监管当局对银行业有较高的资本要求时,紧缩性货币政策能较大地降低银行业的信贷供给。

鉴于我国银行仅持有准备性储蓄,在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下,它们并没有向非准备性(未保险)储蓄转换的空间;同时我国大中型银行普遍受到了政府隐性保险的保护或支持,当它们遭受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时,其筹集“保险储蓄”的能力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甚至在紧缩性利率政策(市场利率上升)的诱导下,储蓄资金还加速向银行回流了,致使货币政策不能显著降低或改变银行的储蓄基础和构成。由此可见,尽管货币政策对大中型银行的信贷供给有显著影响,但其作用机理和银行借贷渠道隐含的微观传导机制并不相同。在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下,若市场观测到的银行信贷供给有重大调整或变动,那很可能是在央行货币政策姿态(如窗口指导计划、监管谈话等)的暗示或督导下,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其信贷供给计划的主动调适,而非对其信贷资金的来源结构进行被动调整,以适应信贷供给的需要。

注释:

①非准备性储蓄是指无需缴纳法定准备金的储蓄存款。

②即信贷需求不足导致信贷供给的不足。

③准备性储蓄是指需要向央行缴纳法定准备金的储蓄。当银行储蓄融资由需要缴纳法定准备金的储蓄和不需缴纳法定准备金的储蓄两部分构成(或由准备性储蓄和非准备性储蓄构成)时,在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数量型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下,银行的准备性储蓄降低了,为了冲抵货币紧缩对其准备性储蓄和可贷资金下降的不利影响,银行将倾向于调整其融资结构,主动增加对非准备性储蓄和股权资本的融资。当银行的融资市场完美时,银行从准备性储蓄向非准备性储蓄的转换过程能及时实现,在此情形下,紧缩性货币政策不能通过影响银行的储蓄转换来间接影响其信贷供给计划;当银行融资市场不完美时,银行将难以及时地从准备性储蓄向非准备性储蓄转换,则紧缩性货币政策能通过影响银行储蓄转换的方式来间接影响其信贷供给计划。

④或能降低银行可贷资金的来源和规模。

⑤当银行受到严格的监管资本约束时,这将削弱资本不足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进而言之,面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资本不足银行有更大的信贷紧缩反应;面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冲击,其信贷扩张力度也相应较弱(如Kishan和Opiela,2006)。

⑥或不能及时偿付其发行债务的概率。

⑦信贷需求的宏观控制变量如GDP增长率(Altunbas等,2002)、GDP增长率和CPI(Matousek和Sarantis,2009)、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Jimborean,2009)等。

⑧中国利率仍在央行的严格控制之下,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大约设定了20种不同的利率,通常央行极不频繁地调整这些利率,使得利率不是非常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Qina等,2005)。

⑨如稳通胀、促增长等。

⑩央行于1984年确立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间接调控模式。

(11)当样本对象的分布期间较长时,预期测度方法的时间敏感性有所降低。或者说,即使对少数年份货币政策姿态的识别结果有差异,但样本期间选择对较长时间维度内的货币政策姿态的识别结果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12)在对BANKSCOPE数据库进行整理时,我们将数据期间少于3年或时间间距不等的银行删除了,且对美元计价的外资银行的相关数据转换成可比的人民币。

(13)由于样本对象的连续数据期间较短,所以式中没有对相关变量取滞后多期,否则导致一些分类样本(比如外资银行)模型的待估参数的个数大于样本数据的个数。同理,式中的自变量集中没有包括因变量的滞后项,若将因变量的滞后项加入自变量集中,则需使用GMM方法来估计模型,这将导致一些分类样本模型的工具变量个数多于样本数据个数的极端情形,其估计结果将不具有稳健性,也不利于对各类银行的模型估计结果的比较分析。

(14)《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推动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2004年初步选择30家左右的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年度报告的要求公开披露有关信息,2005年应有50家左右的城市商业银行公开披露信息,2006年争取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向社会公开披露信息。从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与监管当局的推动和预期基本吻合。

(15)这是针对全体样本模型得出的结论。对不同类型的银行来讲,该结论有所变化。譬如由GDP增速提高引致的企业信贷需求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有负面影响,但其并不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信贷供给计划。

(16)审稿人建议在保留时间虚拟变量的基础上剔除仅随时间变化的变量,看看其他参数的模型估计结果是否有显著变化。审稿人认为尽管这无法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姿态,但在模型设定上可以涵盖央行货币政策的各种情形,我们照此重新进行了模型测试,发现除常数项外其他参数的估计结果未有显著变化,这隐含表2所揭示的银行微观信贷行为反应是稳健的。

(17)从表2中全体样本的模型估计结果来看。

(18)在样本期内,M1增长率的均值为17.64%,其50%分位数为17.90%。

标签:;  ;  ;  ;  ;  ;  ;  ;  ;  ;  ;  ;  ;  ;  ;  

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信贷行为反应与分配特征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