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底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底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开辟着生机蓬勃的未来,而教育又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土壤。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一时间百家纷纷敲锣打鼓迎创新,口号越来越响,创新意识似乎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有的创新力求标新立异,一心只想哗众取宠;在的把创新当做时髦词,在教育方法上稍微改动就自称是历史性的转折,浮躁的心态使一些假冒伪劣现象应运而生。
那什么是真正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活动,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方法。对于创造性的来源,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天才是遗传因素,而常人的创造性依赖于人格。因此,创造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1]。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可以赋予他所接触的一切以生命。可见,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中流砥柱,而这恰恰是被忽视的。如长期的被动状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因此,我认为,谈创新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创新的生存方式,去提倡和培养每一个人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这样,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积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融进一个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创新教育的底蕴。
一、创新的生存方式
教育不但应该教人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人如何做人,而做人本身就是生存方式。对此,西方哲学家弗罗姆通过对人类的心理分析,得出区分两种生存方式的结论:重占有和重生存,其实也就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与一个以物为中心之间的区别。
当人重占有时,会把物据为己有并排斥他人,不付出努力也没创造性地利用他拥有的物。这种心态在佛教称为欲念,在基督教被称为贪婪。而重生存恰好相反,这是一种创新的生存方式,不占有也不希求占有什么,人心中充满欢乐和创造性地去发挥自己的能力,与世界融为一体。其主要特征是积极主动地生存,这不是指身体外在的活动,而是在内心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去展现他的愿望、才能和丰富的天赋。虽然现代人在忙忙碌碌,但是,物质在控制和驱使着他们。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生存当中去。
生存方式的不同取向决定人格的素质。当人以重占有为主,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就阻碍了教育创新,因为人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我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占有物所体现出来的我。”[2]人格的畸形,物欲的膨胀堵塞了创新的源头。
在学术腐败的漩涡中,我们看到,有的教师只注重职称、奖金、创收,这无疑就给学生做出模仿,人不过追求的是金钱和权力。于是校园里泛滥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当兵最红去当兵,考研最时髦去考研,出国吃香时争出国,商潮涌动时忙下海。人们趋利动力远远地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动力,校园流动的是“把你的棱角磨平!”因此,学校生产的是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学生,同样的生存方式,同样的思维方式。学生以为自己没有自由选择,也逃避自由,以为适应社会才是适者生存。因此,他们学会沉默,学会了躲开矛盾。但是创新必须要思考,矛盾是问题解决的开始,没有勇气就没有自由,我们就打不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可惜,不少教师不敢承认真理,更不敢坚持真理,因为这会对他们所拥有的造成威胁。但没有冲破束缚,就发展不了真理。虽然人是可以适应任何环境的,但是重生存的生存方式的先决条件是:独立、自由和具有批判的理性[2]。重生存的人宁愿被孤立,也不愿被异化,因为任何的顺应和异化都是对生命可怕的扭曲。
很多常规教育下的学生从小就熏陶出一种习惯服从,因为听话才是好孩子,就像马戏团的小象幼时被小木桩拴住,成长为大象后,它仍没想过自己的力量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木桩拨掉,宁愿受着束缚。于是孩子们沧为实现父母理想目标的工具。正如印度哲学家奥修所说,从成长开始,你并不一定成为你应该成为的样子,周围的一切给你许多理想,你必须去遵循它们,变成它们。大众文化的侵蚀,使我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所恨的东西。但是“如果听任我们去做个人喜爱的事,我们的创造力就会有更大的发挥。”[3]浮躁的年代已经使我们的独立思考、情感,灵敏度日益减少,我们变得冷漠、暴躁、寡情,凡事从物质功利着眼。思想意识的变形,使创造的东西也失去了姿态。虽然我们也可以无需思考规则,沿着既定的轨道匆匆地赶路,但是我们是有理智、有梦想的,我们不能浑浑噩噩像动物一样活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重生存的创新方式。理性使我们辨清真假,独立让我们自由,体验让我们创造充满色彩。
二、教育在不同生存方式中的体现
重占有与重生存在日常教育中有不同的体现。如在知识观上,我有知识和我知道就是这两种不同生存方式的区别。有知识代表着要把知识据为己有,而我知道仅代表知识是功能上的需要,是我创造性思考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致力把知识当做财产与社会地位相称。学校的教育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自助餐,每个学生都从中挑选出一点什么。但是人们并不要求他精通某方面感兴趣的东西,甚至不要求他读完一本书,只要考试及格就证明他占有知识了。这是重占有的表现。而重生存则认为知识不是对真理的占有,而是批判地、积极地去接近真理,是一种创造的穿透力。
除此之外,在学习、记忆和阅读中,两者也会有明显差异。倾向于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学生,听课只是把教师的话尽可能完整地记下,然后扛回家背诵应付考试。他们记下的内容并没有成为其思想的一部分去丰富去扩展,他们不需要创造任何新的东西,其实任何有关他的课题的新观念只会令他们不安,因为新的东西会使已经占有的全部信息都成为疑问,而变化发展不受控制的东西会使他们害怕。但是重生存的学生完全不同。首先,他们去听第一堂课的时候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对于课上所要讲的问题,他们以前就思考过,他们只关心某些问题和观点。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消极地去接受别人的话和思想,他们所听到的东西只会激起他们自己的思想,产生新的问题、观念。听课之前的他和听课之后的他是不一样的。
在记忆方面,重占有的方式把记忆异化了,除非我将纸或电脑笔记丢失了,否则很自信地以为自己占有许多信息。记忆的被取代使人记忆力下降。反而在重生存中,记忆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是思维将概念互相联系起来原创造性活动,也就是“自由联想”。对此,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有时,“创新”与知识含量并无必然联系。数学大师希尔伯特曾这样解读过爱因斯坦:“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惟有爱因斯坦说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最有卓识、最深刻的东西?因为一切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哲学和数学他都没有学过。”还持有一种观点,生动的体验是僵死的语言描述不完的。所以在教育中我们不应强调的是以真理自居的记忆而是“可编码知识”,即思考后的知识,这不仅是一种“知”,还是一种应付挑战、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方面,现代浮光掠影的快餐文化减少了深思的阅读,无需感悟,无需激动,重占有的阅读知道情节就代表占有了这个故事。然而重生存强调的是体验,调动想像力去鉴赏去感悟。在体验中,每个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解读,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态度,在内心中产生共鸣,对故事的意义进行升华,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可惜在文科教育中,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方式就是重占有的方式。学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都是使他们能够复述书本的内容,谁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哪位先贤伟人说的话,那他就被视为优秀的学生。不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这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文科考试不能要求标准答案,这才能鼓励学生从实践上改变占有的阅读方式。
综上所述,只有在自由、和谐的创新生存方式长期的陶冶与熏染下,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才能从教育的根本上扭转局面。
三、生存方式在创新教育中的实践
创新教育的意义一方面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存在。人是自由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教育的任务首先在于晚醒人的自由意识,去发挥本身的潜能。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育要引导人们去创造。
1.在自由的引导下发展学生的个性。
不要着急地把青年人的棱角磨掉,创新的人格是有个性的,如果教师把所有的学生都塑成了一种样板而整齐划一,就违背了教育是发展的原则。老师应像雕琢根雕艺术品一样,缘其自然的本质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人”(当然是有利于社会的人)。特别是应该引导盲目狂奔,只希望挣脱束缚和颠覆的年轻人,他们人生的陀螺缺少主轴(重生存的方式)——一种鲜活跳动的生存方式,一种崇高精神力量的支撑。因为真正的自由不是说摆脱一切指导原则,而是按照人类存在的结构发育成长,要服从那些能够保证人最优发展的法则。
2.建立新型的信仰与学习观。
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态度。学生大多年少气盛,有时认为“人定胜天”,但一遇到挫折又会灰心丧气,盲目相信“宿命论”,热衷星座算命。信仰在他们的世界里逐渐变化,失去光彩!没有信仰的生活使他们颓废,对于他们,似乎只有活着才是最真实的!而在学校,虽然科技知识代替了宗教的权威,但也造成了盲目崇拜知识权威的现象。不管是上帝还是知识权威,只要对一些没有合理证明的答案的占有,就是重占有生存方式的信仰。尤其是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本身似乎是完美的,问题只是为引诱学生承认、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结果而获得完美无缺的结论,而消灭问题,是找不到创新的出路的。反而重生存是对自己、他人和整个人类以及人使自己真正成为人的能力的信念都含有一种可靠感,这种信仰是一个持续的、积极的自我创造过程。正如黑格尔告诉我们:“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他愈是容易相信从他人学来的东西,他愈要反对或贬斥那些东西。”[4]只有扬弃,才能带来认识上的更新和进步。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交流中,重占有的教师在回答疑问时,很怕放弃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个答案是他们的占有物,放弃也就意味着损失权威,因此用严厉的方法平息学生的疑问。如果交谈最重要的是为捍卫自己的立场,这是不健康的交谈。重生存的交谈是不会注重胜负感,不会因为说服不了别人而感到有失败感,而应因为自己在交谈中更深入全面地获得新看法而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敢想和敢于做出回答,那就会产生新的东西。实际上,真正的权威关键取决于一个人有权威还是他是权威。把制服和称号看做是权威是重占有的做法,如果讲台意味教师对学生是权威,教师自己没做到的事却要求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们去做,学生不会乐意的。重生存的教师权威,他身上散发出权威的力量,他是通过自身的存在、言行告诉学生,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子。例如蔡元培的言传身教就深深影响了那一代莘莘学子。这种心灵上的震撼,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的影响。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相信这种权威和依靠这种权威,并在权威指导下有目的有方向地发展。
可见,创新教育不是无本之木,重生存的生存方式如同社会繁荣之长的根系,根系越长,树冠越丰茂,创新教育的花朵才能开出如一天云锦般灿烂的创新之花。因为重生存的生存方式必将沿着跨疆界、跨种族、跨文化的发展方向融合、聚变,生命在自由中不断地爆发,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由此得到根本释放,人才能从人性的根本上来发展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