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哲学手稿的翻译_海德格尔论文

海德格尔《哲学论稿》译名讨论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德格尔论文,译名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翻译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Beutr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即出版于1989年的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虽然我早知道此书的重要性,但说实话,在英译本出版之前(1999年),我一直未敢贸然动手翻译这本书——我一直指望着英译本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理解和解释方面的有力帮助。众所周知这是一部“不可译的”奇书。根据我现在的初步经验,这本书大概是可以列为哲学史上翻译困难之最的。我进一步的想法是,如果说在印欧语系内部做这本书的翻译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在词源和文法上有着直接或间接转换的可能性,译者只要用心做就可能做个八九不离十出来,那么,在德语-汉语之间,我想这种翻译的可能性必定要大打折扣了——我们能做成多少?能做到哪个分上?实在不是可以轻易回答的。

实际上这个书名的翻译就颇令人沮丧。首先是主标题Beitrge zur Philosophie,以前译为《哲学文集》,不好;我现在考虑把它译为《哲学论稿》,但也不是十分理想,至少是没有显出Beitrge的双重意思(“贡献”与“稿件”),英译本倒是简单,径直把它译为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与德文的Beitrge是十分对应的。我们译为《哲学论稿》就失了“献”的意义。我本来想把它译为《哲学献文》,又觉得太夸张了些,而且差不多失了“稿件、论文”的意义。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在Beitrge的双重含义中,海德格尔强调的还是“论稿”的含义,不然的话,他就不会在本书开篇就说:“这个公开的书名现在必定是苍白的和寻常的,听起来是无所言说的”。②——如果我们刻意把这个书名译得怪怪的,则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不能成立了。所以我们仍旧想以平常名译之为《哲学论稿》。至于副题vom Ereignis,英文本直接译为From Enowning,我们译之为“从本有而来”,都是有一些损失的,失了德文介词von的“关于”之义——虽然海德格尔是经常强调von的“从……而来”或者“归属于……”的意义的。

英译者在前言中讨论了12组重要的译名:一、Ereignis及相关词语。二、Sein及相关词语。三、Wesen及相关词语。四、Werfen及相关词语。五、Grund及相关词语。六、Bergen及相关词语。七、Besinnung及相关词语。八、Rücken及相关词语。九、Da及相关词语。十、Zeit-Raum及相关词语。十一、Gott及相关词语。十二、Leben及相关词语。这十二项的选择是有道理的,基本涵盖了《哲学论稿》翻译中值得讨论的基本词组。我觉得对于汉语翻译来说,其中最关键、也最头疼的是前面八项。我想在这里按照上列次序做初步的讨论,参照《哲学论稿》英译本的英文译名,提出我们的汉译建议,以此求教于方家。③

一、Ereignis及相关词语

关于海德格尔的Ereignis的中文译名讨论,已经引起了巨大的混乱,圈内同仁可以说人言人殊,差不多每个人都提供了自己的特殊译法。我早先把Ereignis译为“大道”,后来倾向于“本有”,个中缘由我已在别处陈说。④在此我只对照《哲学论稿》英译本,进一步来支持“本有”这个译名,并明确相关词语的汉译。

英译者伊曼德(Parvis Emad)和马利(Kenneth Maly)在讨论Ereignis这个译名时,首先作了一个翻译上的说明:原来设想“不予翻译”,直接保留德文原词算了,因为海德格尔本人曾有言,Ereignis与希腊的(逻各斯)和中文的Tao(道)一样是不可译的。⑤英译者终于决定翻译这个Ereignis,是出于如下三条理由:1.因为在文本中保留原词Ereignis,就需要做一种“解释”,故“不予翻译”本身仍旧是一种翻译了。2.如若对Ereignis不加翻译,那么,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词语(“词族”)也就难以翻译了,诸如Ereignung,Eignung,Zueignung,bereignung,Eigentum,ereignen,zueignen,übereignen,eignen等。3.翻译这个词并不是为了解决Ereignis之不可翻译的难题,而是要尝试一种接近这个德文词语的丰富性的可能性。⑥

我认为英译者提供的理由是相当充分的。就中文翻译来说,对Ereignis“不予翻译”的理由就更不充分了:因为英、德文字母基本相合,英文读者是有可能把Ereignis读成一个母语词语的,而汉语读者若在译本中读到Ereignis,是不可能把它读成一个汉词的。我认为,负责的翻译必须坚持“母语优先”原则,“难译”甚或“不可译”,都不是我们不译的理由。这是我在翻译问题上的第一个主张。我愿意重申的第二个主张是“字面义优先”的原则,大意是:译名选择时要尽可能地采取“字面义”,而不是取“解释义”。比如,我以前把海德格尔的Ereignis译为“大道”,可能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自己的这个主张,主要是取“解释义”了。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英译者把Ereignis译为enowning,是十分可取的,是采取了“字面义”。以英文的前缀en-来译Ereignis的前缀er-,以owning来译Ereignis中的词根eignen或eignis,首先表现了字面上良好的配合性和适恰性。英译者在作了义理上的论证之后,又进一步反驳了event(事件),appropriation(占有、居有)、befitting(适宜)三个英文译名。⑦反观我们的中文翻译,由于语系的根本差异,我们无法像在英-德文之间那样进行前缀、词根和后缀上的对应翻译。因此,如若从根本上讲,我们对欧洲语言的翻译是不可能遵循“字面义优先”的原则的。但我们仍不能不译。

落实到Ereignis的汉译上来,我个人认为选取Ereignis的中文译名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考虑到海德格尔的Ereignis既是一个“大词”又是个“小词”,也就是说,它是思想的“基本词语”,是一个甚至可以与“逻各斯”(Logos)和“道”(Tao)同值等位的“大词”,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非形而上学的“小词”,含着日常的含义,可以说是一个“日常词语”,因此我们在考虑译名时需要注意大小伸缩的语义空间。其次,我们必须考虑到Ereignis是在一个词族中出现的,我们的译名最好能体现出整个词族的相关性。最后,我们必须考虑到Ereignis这个词虽然是非形而上学的,但仍旧是与“存在”(Sein)和“存有”(Seyn)之思相关、甚至相通的,因此最好能在字面上对此关联有所体现。

如此看来,也许我们就只能采取字面义与解释义结合的折中策略了。我们这种策略的结果就是:把Ereignis译为“本有”。在这个译名中,“本”是对词根eignis的翻译,应该说是十分适宜的;前缀er-的意义,我们大概只好放弃了。至于“有”,我们的主要考虑是海德格尔在《哲学论稿》中对于作为Ereignis的“存在”(Sein)或“存有”(Seyn)的思考和言说。补充一句,“本有”这个译名的最大缺失自然还是它过于名词化、静态化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海德格尔的Ereignis本身不也是一个德文名词么?

英译者在反驳event(事件),appropriation(占有、居有)、befitting(适宜)三个英译名时指出,这三者均无法表现出一系列与Eeignis相关的词语的“现象学联系”,一方面是名词的Ereignung,Eignung,Zueignung,bereignung,Eigentum,另一方面是动词的ereignen,zueignen,übereignen,enteignen,eignen。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而英译者取enowning这个译名后,就可以相应地把Ereignung译为enownment,把Eignung译为owning,把Zueignung译为owning-to,把bereignung译为owning-over-to,把Eigentum译为ownhood。与此相对应的动词也有了相关的英文翻译。

我们的中译名呢?如果把Ereignis译为“本有”,则上列相关词语该如何译法?显然我们的问题仍旧是汉语没有与印欧语系语言相应的前缀-词根组词法;不过,好在我们汉语也有相当灵活的构词法。我们把Ereignung译为“本有化、居有过程”,把Eignung译为“本己化”,把Zueignung译为“归本”,把bereignung译为“转本”,Eigentum译为“本己性”,相关动词ereignen,zueignen,übereignen,enteignen,eignen亦作相应的处理,ereignen译为“居有”,zueignen译为“归本”,übereignen译为“转本”,enteignen译为“失本己、出离本己”,eignen译为“居有”。不难看出,这个词族的词根“本”(eigen、eignis),我们基本上是坚持下来了,惟有两个动词ereignen和eignen,我们只好处理为“居有”。

二、Sein及相关词语

大家知道,近几年国内哲学界热烈地讨论了Sein以及相关的Ontologia的汉译。到如今似乎已经尘埃落定,普遍地认同“是”(Sein、Being)和“是论”(Ontologia)的译法了。本人一向反对把Sein、Being完全等同于系词sein、to be,然后把两者统一译为“是”——这样一来真成了黑夜观牛,全无差别了。我的理由在别处说过一些,这里不再重述。⑧我这里的讨论差不多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我仍坚持“存在”(Being)、“是”(to be)、“存在学(存在论)”(Ontologia)的译法。

在《哲学论稿》中,与Ereignis(本有)一致地,海德格尔提出了Seyn这个新词。其实也不能叫新词,而是18世纪德语正字法(orthography)的Sein写法。海德格尔的用意极为清楚:当他用Seyn代替Sein时,他是想表明,在这里Sein不再是在形而上学意义上被思考的。⑨即是说,海德格尔是想用Seyn一词来克服传统形而上学所思考的“存在”范畴。然而,诚如英译者所指出的,海德格尔在此并不是想构造一种对立,并没有把Sein与Seyn用作两个词。⑩因此英译本并没有主张以两个不同的英文词语来翻译Sein与Seyn,而只是用一个加了连词符号的be-ing来翻译Seyn,以便在字面上区别于being(即Sein)。

英译本的做法当然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在汉译时本来也可以考虑把Sein译为“存在”,而把Seyn译为“存-在”。然而我们最后仍决定把Seyn译为“存有”,大抵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存有”这个译名听来较古朴,可显示Seyn相对于Sein的古旧义,恰好与海德格尔的用心相合;第二,“存有”可在中文字面上显示Seyn与同样非形而上学意义上的Ereignis(本有)的联系。相应地,我们把Seinsgeschichte译为“存在历史”,而把Seynsgeschichte译为“存有历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das Seiende,das Seiendste,seiender的译法。Das Seiende是“存在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把das Seiendste译为“最具存在(特)性者”,把seiender译为“更具存在(特)性的”,妥否?在此也请各位同仁指正。

三、Wesen及相关词语

在《哲学论稿》中,与Wesen相关的词语主要有:Wesung,Wesensmglichkeit,Wesensmitte,Wesensgewinnung,Unwesen等。但这里最重要、最烦难的是Wesen和Wesung的翻译,确定了这两个词语,其他就比较容易了。英译者甚至说,对于《哲学论稿》全书的翻译来说,最关键的词语是Wesen和Wesung,然则Wesen和Wesung是极难确定的。我们先介绍英译者的译法,然后再试着提出汉语译名。

英译者正确地看到了海德格尔所使用的Wesen一词的歧义性和多义性。海德格尔有时是在形而上学意义上使用Wesen的,因而就是essentia和essence。不过,海德格尔更多地把Wesen看作是从动词wesen派生出来的,从而具有abiding,enduring,swaying,in-depth-swaying等意义。于是,英译者就建议把Wesen译为essential sway,把Wesung译为essential swaying。(11)

英译者这个建议固然有其道理,但我以为仍然不够痛快。把Wesen和Wesung译为“本质性的摇动”、“本质性的颤动”,实在是过于复杂和臃肿了。我想采取一种比较简洁的译法:当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意义上使用Wesen时,我们一概译为“本质”;而在动词性意义上使用Wesen时,则一概译为“本现”或“本质现身”。(12)这里留下两种选择,难就难在:何时译“本质”或“本质现身”,何时译“本现”?我想只好根据上下文见机行事了。

有了Wesen的译法,其他相关的词语就可以作相应处理了。Wesung因为与wesen直接相关,故可译为“本现”。Wesensmglichkeit是“本质可能性”或“本现可能性”。Wesensmitte是“本现中心”。Wesensgewinnung是“人之本质的赢获”,或者也可作“人之本现的赢获”。如此等等。

四、Werfen及相关词语

海德格尔在《哲学论稿》中使用了以werfen为词根的一组词语,主要包括entwerfen,loswerfen,Entwurf,Entwerfer,Entworfenes,Werfer,Wurf,Gegenwurf,Loswurf,Geworfenheit等。这些词语按说都有“抛”(werfen)这个词根,但英译者却作了一个区分:以projecting-open翻译Entwurf,以to project-open翻译entwerfen;除这两者之外,上述其他带有werfen的词语则统统以英文throw和throwing译之,也即以“抛”译之。

我原先比较赞同英译者的这种做法,稍作修正,把动词entwerfen和名词Entwurf译为“筹划”(或“筹划性开启”),因为正如英译者指出的,这两者指的是一种为存有所居有的开启和揭示行为;其他诸词则以“抛”为字根译之。但有专家指出:为何entwerfen和Entwurf就不是“抛”呢?想想也有道理。因此也许可以把entwerfen和Entwurf译为“开抛”,或可取其“开启性的抛投”之义;(13)而其他各项,loswerfen为“抛脱”,Entwerfer为“开抛者”,Entworfenes为“被开抛者”,Werfer为“抛者”,Wurf为“抛”,Gegenwurf为“反抛”,Loswurf为“抛脱”,Geworfenheit为“被抛状态”。

五、Grund及相关词语

与Grund(根据、基础)相关的词语主要有:Abgrund,Ab-grund,Ungrund,Urgrund,gründen,Gründer,Gründung等。这组词语也不好办。Grund本身就是多义的,至少有“根据”、“基础”、“原因”三项基本含义。不过最繁难的还是其中的Abgrund,海德格尔也用作Ab-grund。通常我们把Abgrund或Ab-grund译为“深渊”,即英文的abyss,但这个译法无论在字面上还是义理上都是不到位的。在字面上,若我们取“深渊”译名,则如第242节上所讲的“Der Ab-grundist Ab-grund”(14)如何翻译?译为“深-渊是深-渊”么?不通。

关键在于,诚如英译者正确地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能把Abgrund或Ab-grund误解为某种否定性的东西,不能用“深渊”(abyss)或“无基础”(non-ground)来翻译之,因为Ab-grund乃是在“离开”(staying away)之际“盛行、呈现”(prevails)的“基础”,而abyss和non-ground均不能反映Ab-grund所具有的“离开”(staying away)中的“逗留”(staying)之义。(15)Abgrund和Ab-grund并不是Grund的“消散”和“消失”。

那么到底怎么来翻译Abgrund呢?这里仍旧显示出同属印欧语系的英-德互译的好处了。英译者建议干脆把Abgrund译为abground。这个abground虽然是生造的,但英文前缀ab-同德文前缀Ab-,词根ground又是现成的,故英语的读者对abground的理解是不会有太大障碍的。英译者认为abground可以表示Abgrund的这样一种意思,即:一个在离开之际又以某种方式存在的“基础”。回到汉语翻译来说,我们就没有这份亲属血统上的便利了,勉为其难,也许就只好造词了。我以为,也许最佳办法仍旧是遵循“字面义优先”的原则,因此建议把Abgrund译为“离基”,把Ab-grund译为“离-基”。上列的“Der Ab-grund ist Ab-grund”译为“离-基是离-基”,虽然仍费解,但毕竟有了解释空间。

其他一些相关的词语倒是相对简单些了,Ungrund为“无基、非基础”,Urgrund为“原基础、原始基础”,动词gründen为“建基、奠基”,Gründer则为“建基者、奠基者”,Gründung为“建基、奠基”。

六、Bergen及相关词语

这一组词语的翻译似乎并不是特别艰难,核心是动词bergen和verbergen。我们把动词bergen译为“蔽护”或者“庇护”,动词verbergen译为“遮蔽”,意思大抵是可以贯通的。名词Bergung译为“蔽护”,动词verbergen和名词Verbergung译为“遮蔽”,而Sichverbergen译为“自行遮蔽”,Sichverbergende译为“自行遮蔽者”,Verborgenheit则译为“被遮蔽状态”。

七、Besinnung及相关词语

英译者提供讨论的与Besinnung相联系的词族有四个词语:Besinnung,Selbstbesinnung,Reflexion,Selbstreflexion等。汉语学界通常把它们译为“沉思、思索”、“自我沉思”、“反思”、“自我反思”。实际上英译者主要反对的是把Besinnung译为reflection,或者把它译为meditation,因此特地把这组词语提出来讨论。英译者在此引用了海德格尔的一段话:“开端性思想的Besinnung却是如此原始,以至于它首先要问,自身(Selbst)如何得到建基……也就是说,通过对‘我们’(uns)的反思(Reflexion)我们是否能找到我们自身,即我们的自身(Selbst),这是成问题的……”(16)

这里明显传达了Besinnung与Reflexion的区别。Besinnung是指向“自身”(Selbst)的,而“反思”则是指向“自我”(Ich)的。英译者建议以英文的“留心、留意”(mindfulness)来翻译Besinnung,表示一种开放、留神、关心的原始意识状态。英译者并且也反对把Besinnung译为meditation,认为后者难脱与笛卡尔哲学背景的联系。

我同意英译者的基本考虑,但仍建议把Besinnung译为“沉思”。我认为,在汉语中以“沉思”与“反思”来分别对译海德格尔所用的Besinnung与Reflexion,已经足以把两者区分开,且也不至于引起太大的误解,倒是“自身”与“自我”的区分是我们要强调和坚持的。我们把Besinnung,Selbstbesinnung,Reflexion,Selbstreflexion依次译为:“沉思”、“自身沉思”、“反思”、“自身反思”。

八、Rücken及相关词语

在清理《哲学论稿》基本词语之译法的过程中,我深感头疼的是与rücken相关的一组词语,至今还没有让自己满意的想法。这组词语主要包括:rücken,entrücken,Entrückung,verrücken,Verrückung,Ruck,Rückung,berücken,Berückung等。这组词语又是相当重要的,而我们想从英译本中获取帮助的企图也几近失败,因此尤为痛苦。

先说说英译法。英译者基本上使用了move,displace,shift三个词来译这组词语的词根rück(ruck),把rücken译为move,remove,把entrücken译为to remove unto,把Entrückung译为removal unto,把verrücken译为displace,把Verrückung译为displacing,把Ruck译为shift,把Rückung译为shifting,把berücken译为moving that charms,把Berückung译为charming-moving-unto。(17)我们不准备采用英译本的这种做法,而是把rücken词根统一译为中文的“移”,因为英文的move,displace,shift,其实都是一种“移”。

下面是我们对这组词语提出的汉译建议:rücken为“推移”或“挪移”,动词entrücken和名词Entrückung均为“移离”,动词verrücken为“移置”,名词Verrückung为“移位”(自然也可以与动词verrücken统一译为“移置”),Ruck和Rückung为“推移”,动词berücken和名词Berückung均为“迷移”。在日常德语中,berücken的意思是“迷住、逗引、迷惑”,故英译者译之为moving that charms;我们在汉语中也许可以考虑把它译为“迷离”(表示“迷住且使之出离”),但为字面统一之故,建议为“迷移”,几近生造了。

注释:

①本文原为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现象学汉语翻译问题工作坊”(2006年12月13-15日,香港)会议上的报告。报告内容受到与会代表关子尹教授、张灿辉教授、倪梁康教授、陈嘉映教授、邓晓芒教授、杜小真教授、汪堂家教授、姚治华博士、方向红博士等同仁的批评和建议,特此致谢。关子尹教授等建议把Ereignis译为“本然”(我译为“本有”),颇有道理,似得到比较普遍的赞同;而倪梁康教授甚至建议我在把Ereignis译为“本然”之外,再把动词ereignen译为“本有”。有关其他译名,会上也有所涉略,兹不一一列举。两年后的今天,《哲学论稿》译事已有所进展,本人对于一些译名的考虑也有了变化,但歧义、疑问、顾虑甚多,故重审此报告,并对文后的译名对照表进行了清理和扩充,现予以公布,希望学界同仁给予批评和建议。

②M.Heidegger,Beitr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GA.Bd.65,Frankfurt a.M.2003,S.3.

③《哲学论稿》的汉译至今已得二分之一多,译者备感艰难困苦。虽然下面讨论的八组词语是最基本的,但海德格尔在该书中对思想语言的改造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出海氏这种用心的试验。原文后所附“海德格尔《哲学论稿》德-英-中译名对照表”意在初步确定该书基本词语的汉译。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危险的试验,而要最后真正获得比较稳靠的译法,还有赖于翻译实践的磨练。

④参看孙周兴:《大道与本有:对海德格尔Ereignis之思的再考察》,载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编:《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现象学与道家哲学专辑》,台北2005年,第195页以下。

⑤M.Heidegger,Identitt und Differenz,Klett-Cotta,2002,S.29.

⑥M.Heidegger,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From Enowing),trans,by Parvis Emad and Kenneth Maly,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xx.

⑦M.Heidegger,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From Enowing),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xx-xxi.

⑧参看孙周兴:《在何种意义上讲哲学是西方的?》,载拙著《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北京2001年,第3页以下;又参看孙周兴:《形而上学问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7页以下。

⑨M.Heidegger,Beitr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GA.Bd.65,Frankfurt a.M.2003,S.436.

⑩M.Heidegger,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From Enowing),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xxii.

(11)同小注⑩,xxvi。

(12)记得张灿辉教授曾在早些年的一次会议上建议把Wesen译为“本现”,当时很不以为然,如今只好赞成了。

(13)“开抛”这个译名设想有待在翻译实践中检验。

(14)M.Heidegger,Beitr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GA.Bd.65,Frankfurt a.M.2003,S.379.

(15)M.Heidegger,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From Enowing),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xxxi。

(16)M.Heidegger,Beitr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GA.Bd.65,Frankfurt a.M.2003,S.67。参看M.Heidegger,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From Enowing),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xxxii。

(17)M.Heidegger,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From Enowing),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xxxiii。

标签:;  ;  ;  ;  

论海德格尔哲学手稿的翻译_海德格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