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思考与实践_课程标准论文

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领导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186(2006)10—0011—05

当前上海的课程改革经历了文本建设(标准的制订与教材的开发)、全面实施以及形成制度三个阶段,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和均衡性。国家对学校课程方案实施和课程开发的赋权,使学校对课程的作为有了更大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校承担了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任务,学校校长和教师在课程行为中的角色由单一的课程计划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开发者、实施者、管理者的综合体。校长和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在全面实施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同中学从1987年开展课程结构的整体改革,又参加了上海的“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近二十年改革历程的实践,我们梳理出一条经验:美好的课程改革愿景,必须与学校的文化相结合;理想的课程方案,必须与学校的特点相融合。我们认为,将课改理念、课程方案校本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校课程领导的过程。

加强学校课程的领导,首先体现在对课改原则性的把握上。在学校的课程领导行为中,我们坚持课改的理念和改革的目标,坚持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的结构,坚持控制周课时总量,坚持非考试科目的最低课时量。并在这“五个坚持”的原则性前提下,对课程方案进行创造性实施。

一、关注“三个层面”:校本化建设之路

“三个层面”指课程方案校本化整体设计,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校本开发。

课改理念提出,学校的课程实施应当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理解是:学校的课程实施不仅应当满足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品德形成和人格健全、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艺术修养和体育健身、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经历;学校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不仅仅是满足学生知识获得的需要,更要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不仅应当满足学生共性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还应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在整体思考学校的课程设计时,我们把握“三个立足”,努力做到“三个有利于”。立足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育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全面和谐发展;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差异性;立足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需求,使课程实施更加有利于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方案校本化的整体设计

在课程方案设计上,贯彻课程方案提出的“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要求,确立“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差异性”三个原则,力求做到“保住底线”——打牢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发展差异”——发展学生不同的基础;“鼓励冒尖”——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对课程方案进行了校本化的设计。

1.制订学校的课程实施系统

学校课程实施系统见下图:

在课程实施系统中,我们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功能形态再进行校本整合,通过必修课程的设置,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共性要求,“保住底线”,打牢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为学生提供共同修习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通过限定选修课程的设置,落实学科课程标准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基础要求,“发展差异”,发展学生不同的基础,是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部分。通过自主选修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适应未来多样化生活奠定基础,“鼓励冒尖”,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国家课程的部分内容和学校开发的课程。研究型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形态,以项目或课题形式保证学生有共同修习的经历,同时渗透在学科基础科目、学科拓展科目、科学素养科目和人文素养科目中,保证学生选择学习的经历。

从课程实施系统的特点来分析,学校对课程方案的校本化设计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差异发展。

2.制订每学期的课程实施计划

学校课程实施系统保证了学校课程实施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学校制订每学期的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实施计划严格按照每周35节的课时总量安排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基础型课程的课时总量严格按照课程方案的规定,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得到课时的保障。

3.制订学分制课程管理与评价方案

针对课程结构的变化和学生选习时空的扩大,学校必须建立起一种统一而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以保障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选习的实施。我校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的课程管理与学业评价制度,即以学时学分进行课程管理,由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组合进行学业评价。

基本学分:以学时为计算单位,按照学生学习领域设置,完成规定学时并考验合格给予规定学分,不合格不给学分,补考合格再给予学分。在整个高中阶段,必须取得规定的最低学时学分才能高中毕业。

奖励学分:由于基本学分只能反映学生完成学习的基本量,不能反映学习的质。为能反映学习的质,增设奖励学分,其目的是使学分制起到评价指标的作用,以全面反映出学生在完成课程规定的学科知识、能力掌握与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基本要求时所表现的差异性;以及反映出学生在自主积极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习与活动能力等深广度上、个性特长发展上的差异性,从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开发创造性潜力。

采用学分制进行课程管理,既保证了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又能充分反映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价值和地位,为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并没有提出某一年段的具体要求,很容易导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以“教材标准”代替“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学校的落实,应当将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达成细化为每一个阶段的行动目标,实现“段段清”。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不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还应当允许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在“保住底线”的前提下,提出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学习要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提出了“年段分解,底线上移,功能优化”的原则,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在三类课程中,制订并实施了《大同中学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

年段分解: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细化在三个不同年段和三类课程中,以保障课程目标的“段段清”。

底线上移:结合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学生基础,对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处理,在严格限定基础型课程内容的同时,适当提高了其在拓展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要求。

功能优化: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不同要求进行优化整合,提出针对学校学生特点的要求。

例如,《大同中学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就是以《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为基础,并进行了如下一些主要的处理。

●在基础型课程中,细化了学习内容的三级主题,并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同时对“学生实验”的安排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把《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各主题的“活动建议”内容有选择地分散到各学期中,并对“过程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作了明确的要求,作为学生限定性学习的内容。

●设计拓展型课程:化学实验、应用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综合理科、化学双语等,课程内容一部分来源于《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拓展型课程各主题的“活动建议”,另一部分沿用了学校多年积累的较成熟的主题。

●设计每学年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层次要求。

例如,《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提出了如下每一年段的具体实施内容。

●高一年级:基础型课程部分总课时数为68课时;拓展型部分(选修课程)课时数为60课时;探究型课程部分(研究型学习类课程与竞赛辅导)课时数为20课时;其中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包括:网络技术与道德(上)、IT活动课(上)、计算机双语(上)。

●高二年级:以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为主,其中拓展型部分(选修课程)课时数为60课时;探究型课程部分(研究型学习类课程与竞赛辅导)课时数为20课时;其中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包括:受人与动物启发的自动化(其中部分内容涉及人工智能)、IT活动课(下)、计算机双语(下)、网络技术与道德(下)。

●高三年级:以研究型课程为主,主要是学校计算机特长认定学生的辅导和培养,结合英特尔创新大赛及明日科技之星的活动开展以学生研究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

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设计与实施,使课程目标的达成有了更加明确的质量标准,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确立了有力的保障,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能。学校要求教师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经验、教学的资源和自身的优势对教材进行再开发,设计适应性的方案,在课堂教学落实课标的行动中重点探索“三个问题”,关注“四个变化”,实现三个“转变”。

●课堂教学探索“三个问题”:如何解决课堂学生学习的低迷状态;如何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形成积极价值观的过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关注“四个变化”:“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变化;“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变化;接受性学习向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变化;传统手段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变化。

●课堂教学实现“三个转变”:变知识讲授为生活建构;变教案执行为学程设计;变课堂操练为主动探究。

(三)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校本开发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出:学校要根据各阶段课程结构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所赋予的课程自主权,加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尤其要加强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高质量学校课程。

加强对学校课程研究和开发的领导,是学校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学校重视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研发、整体设计学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框架,整体推进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科目的开发。

1.整体设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框架

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特长为核心,着眼于培养人格健全、才力出众的时代优秀“大同人”的教育目标,立足共同价值观的培养和个性多元化的教育,整体设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框架。

学校拓展型课程从修习方式上分为三类:国家规定的专题教育活动和彰显学校育人追求的专题课程为必修课程;学科拓展科目和综合拓展科目(校本)中的双语课程为限定选修科目;综合拓展科目(校本)中的课程为学生自主选修的科目,体现学生不同发展的需求。

研究型课程结构图

学校研究型课程在教育目标上,以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为核心,基本上建立起高中阶段研究型课程的总目标和高中三年既相互渗透、各个阶段又有所侧重递进的分阶段教育目标。在教育内容上,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批判问题、反思问题为主线,基本上构成高中三年既有整体组合、又有分阶段侧重点,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保障学生学习差异的课程与教学载体。

2.整体推进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开发

学校整体推进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不追求科目开设的数量,不单纯依靠教师特长设科,具体实践中做到“一个指向”“两种策略”“三个结合”“四个途径”。

●一个指向:培养走向未来的“大同人”

走向未来的“大同人”,应该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科学素养、追求超越的创新意识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基础;应该是“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既怀民族情感,又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两种策略:广域建设,特色开发

“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首先体现在课程的选择性上,学校必须为学生选择提供足够的校本课程的科目。但校本课程的建设不能光追求数量,而应当根据学校文化的需求,走“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之路。

我们将学校的培养目标提炼为“全球意识与民族自尊、合作与竞争、民主与法制、网络意识与网络道德、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业与风险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往与慎独”等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整合在八个学习领域中。广域建设,立足八个学习领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学习内容。特色开发,立足文化育人,重点开发支撑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文化的课程科目。

●三个结合:与学科课程结合,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结合,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结合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我们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课程开发与学科课程结合,拓展基础学科的学习内容,努力夯实学生学科功底;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结合,及时吸纳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奠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养成和发展。

●四个途径:学校开发,课程引进,教师申报,专家指导

校本开发是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课程领导行为,单纯地依靠教师特长设置和开发课程,很难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因此,学校还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建设课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的教育内容,由学校牵头组织课程开发,例如,我校的“STS课程”“大同文化”课程等;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选择、引进课程,如《知识论》(TOK);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评估, 对符合学校教育目标的课程支持教师开发;广泛开发社会资源,利用专家、学者专业优势设置拓展型课程。

3.加强选课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选择

针对学校课程广域建设、差异实施的特点,学校加强了对学生课程学习选择性的指导,制订了《上海市大同中学学校课程学习手册》,在学校课程的实施计划、实施方法、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选课咨询。开展高一新生学前指导课程学习培训活动,每学期第一周进行选课培训动员,为学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学习、主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发“选修课程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集教师课程申报、课程审批、选课指导、课程选择、过程管理、学业管理与评价、课程评价、师生沟通、学习资源、作业递交与批改等功能于一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作用。

二、优化“两个行为”:课程管理行为与课程开发行为

立足于学校教育哲学的课程开发也不应该是随意、单一的依据教师兴趣、特长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使其规范化,以提升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为此,学校必须建立起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规范课程管理行为,发挥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作用,成立“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由校长、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室、德育研究室主任及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与教师的代表组成;在校长室直接领导下负责学校课程构建、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有关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实施等工作。学校依托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的优势,聘请有关课程与教学专家为顾问参加重大项目的咨询与研讨;在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中根据需要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参加。

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完善学校课程整体结构,对学校课程布局的优化进行探讨;

●研究、讨论每一学期的课程计划,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提供咨询;

●进行新课程开发的探索,对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指导,并进行课程教学调研和课程教学评价;

●对学校选修课程进行课程评价,审议、评估学校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选修方式、课程学分;

●在学校课程(选修课程)实施中,进行教师教学、学生选修、学习效果与质量的调研,进行学校课程教学的管理,并参与学校选修课程教师的考评。

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的意见,学校在实践中规范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程序;每学期有课程申报,每个申报都有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的评估,每个评估都有对申报教师的反馈,凡评估认定的给予立项,每个立项课程都有课程实施的计划,每个立项课程的教学都有课程建设研究小组成员的过程跟踪指导。

同时,我们还规范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行为,要求教师做到每门课程有“五个一”:每门课程都有清晰的课程目标表述,每门课程都有细致的实施要求,每门课程都有科学的内容设计,每门课程都有合理的课程评价计划,每学年为学生提供一份课程选修信息。

课程理想状态的实现,并不是仅依靠改革者的热情就能够达成的,实现课程功能整合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效益,还需要继续努力和探索。目前学校教育应试、升学基本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学校课程开设与学生发展的评价仍较严重地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因此,必须改善学校在素质教育探索中的制度环境,只有制度上的保障,学校校本课程的“边缘化”地位才能真正摆脱,课程实施的效益才能增强,学校课程领导的作用才能真正彰显。其次,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时还很难适应课改发展的需要,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学校课程领导的重要任务。

收稿日期:2006—08—16

标签:;  ;  ;  ;  ;  ;  ;  ;  

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思考与实践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