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研究_农业论文

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研究_农业论文

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总面积41596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陆地面积的23.38%。1997年总人口220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1.49%,耕地面积1001.0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9.03%。珠三角是广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222.39亿元, 占全省的71.4%,乡镇企业总收入4158.43亿元,占全省的69.5%。 珠三角也是广东省农业发展最快的地区,1997年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349.72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9.60%。广东省委、省政府1998 年提出珠三角要提前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论述珠三角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总体目标、基本要求、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对策。

一、珠三角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初具现代化特征的农业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和经济体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显著成效,对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一)农业物质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全区已建成了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基本形成了防洪、防涝、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多种功能的水利水电体系,一般性水旱灾害基本得到控制。1997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8.9%,旱涝保收面积达80.1%。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明显提高,1997年底劳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千瓦,在耕作、排灌、 农副产品加工、田间运输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畜禽、水产的良种率达到80%以上,水稻高产规范栽培、水果矮化密植早结丰产栽培技术、蔬菜反季节栽培技术、水产人工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进入广泛推广应用阶段。

(二)以水产、畜牧为主导部门,以“三高”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基本确立 珠三角根据自然、经济资源的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1997年,水产养殖业、畜牧业分别占农业产值的28.8%和23.77%,逐项合计已超出农业产值的一半, 成为该区最富有生机的产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至54∶46。“三高”农业产品均占各项产品的75%以上。

(三)基地化、规模化、企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蓬勃兴起 全区已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主导部门和主导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如台山市的20万亩连片高产粮食示范基地,顺德市的10万亩鳗鱼养殖基地,等等。适度规模和企业化生产也不断发展,生猪出栏50头以上规模经营比重达70%以上,肉鸡出栏1万只以上规模经营比重占38%, 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0%,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深圳市80%以上的农业产值由农业企业创造。与此同时,形成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业服务组织,产业化经营蓬勃兴起。

(四)农产品市场发育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区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信息灵通的市场体系,特别是发育了一批具有现代商业行为特点的专业市场。1997年,全区平均每个乡镇有集贸市场2.9个,综合市场2.2个,专业市场0.7个, 明显多于广东省其他地区。1997年全区农业商品率达85%。部分农产品在境外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如顺德市出口的塘鱼,深圳市出口的鲜奶、肉鸡占了香港市场的50%左右。

(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番禺市在“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原则下,按照“统一规划、连片种养、土地入股、利益返还”16字方针,积极推进土地有偿有序流转,取得了良好效果。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佛山市80%以上农村社区经济组织完成了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工作,80%以上的乡镇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了较完善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调整和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六)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农业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1997年,珠三角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的比例为7.5∶49.6∶42.9,80 %的农业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已达49.1%,几乎所有的市县已实现小康达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财力支持。

二、2010年珠三角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把农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到2010年,基本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初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基本要求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农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

2.以农田标准化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高产稳产田比重明显提高,农业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抗逆能力。现代农业机械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机器广泛应用,农业从依靠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主要依靠机器生产。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广泛应用。

3.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高,农业区域化布局更加合理,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突出,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的主要经营形式。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市场比较发达,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

5.工农关系协调,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农业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6.发达的教育体系和卫生保健体系基本形成,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卫生保健水平比较高。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农村基础和公共设施、文化设施以及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整体水平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城乡一体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珠三角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及现状评估

(一)指标体系 根据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设置“五高”“六化”11项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既包括了国际通用的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指标,又能全面评判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为了使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又能简便易行,既能反映当地特殊性和当代特点又具有可比性,我们在设置指标时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具体指标的选择必须正确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第二,各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条件和结果;第三,指标的设置符合统计制度的要求,含义明确,口径一致,方法统一,以达到不同年份不同阶段的动态可比和不同地区的横向可比;第四,指标简明易算,避免繁琐,便于应用,尽可能设置在现有统计数据和便于收集到的数据的基础上,尽可能与基层干部文化水平相适应。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是与本国本地区的过去作纵向的比较,而是应该同当时在经济和技术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只有接近先进国家的水平,才能算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世界上同是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由于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特点也有所不同。我们在确定珠三角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时,主要是将各方面条件与珠三角类似的日本作为参考的主要对象,同时考虑珠三角的现状、发展规划以及其他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标准值。

珠三角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权重及标准值见表1所列。

(二)现状评估 根据上述确定的指标体系,以1997年农业经济统计与调查资料为依据,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实际得分值。汇总结果表明,1997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为64.25分。

四、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及主要对策

(一)制约因素 珠三角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1)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业资源流向非农产业, 农业基础地位受到冲击。(2)多元化农业投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 农业投入不足。(3)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仍占主要地位,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未能从根本上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有待改革,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高层次的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还有待开辟和发展。(5)农业宏观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微观经济组织尚未彻底改造。主要表现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部门分割和职能交叉重叠体制未有得到彻底改变,生产、加工、流通三个部门职能分割,产加销脱节,农工贸难以协调,政府调控乏力。在微观组织方面,不少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仍然模糊不清,直接影响到集体资产和农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6)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非农项目占用大量耕地,工业“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全区酸雨频率达50%以上,赤潮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表1 1997年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表

指标名称

单位权重标准值

劳动生产率:劳均农业总产值(现价)万元 10

5

土 地 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现价)

万元 5

8.5

生产率 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 公斤 5

6500

投入产出率

% 10 150

农业科技进步率

% 10 70

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0 10000

农田标准化:标准农田占水田面积比重%

6

80

操 作 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 千瓦 4.5 4

机械化 水稻生产机耕机收率

% 4.5 80

服 务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

% 3.5 100

社会化 农副产品加工率

% 3.5 60

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 %

3

90

管 理 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3

70

科学化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

%   1.5   70

生态良性化:生态良性化指数%

8

100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3

55

城 乡 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

  % 2.5 100

一体化 农村文化站健全率 % 2.5 100

平均期望奉命岁

3

76

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 分

二级指标

指标名称 实际值 达标率(%)

得分值

劳动生产率:劳均农业总产值(现价)1.87  37.4 3.74

土 地 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现价)

4.02  47.3 2.37

生产率 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 5606  86.2 4.31

投入产出率 139

92.79.27

农业科技进步率 50

71.4 7.14

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4815  48.2  

4.82

农田标准化:标准农田占水田面积比重30

   37.5 2.25

操 作 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 2.2  55

2.84

机械化 水稻生产机耕机收率

37

46.3 2.08

服 务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

70

70.0 2.45

社会化 农副产品加工率

30  50.0 1.76

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 30  

55.6 1.67

管 理 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51.4 73.4 2.20

科学化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  49.2 70.3

  2.11

生态良性化:生态良性化指数  86.1 86.1 6.89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49.1 89.3 2.67

城 乡 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  65

65 1.63

一体化 农村文化站健全率  60

60 1.5

平均期望奉命 74  97.4

 2.91

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

一级指标

指标名称

达标率(%) 得分值

劳动生产率:劳均农业总产值(现价)  37.4 3.74

土 地 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现价)

生产率 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

 66.756.68

投入产出率  92.7 7.27

农业科技进步率  71.4 7.14

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48.2 4.82

农田标准化:标准农田占水田面积比重 37.5 2.25

操 作 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

机械化 水稻生产机耕机收率

 50.7 4.56

服 务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

社会化 农副产品加工率 

60.0 4.20

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

管 理 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66.4 5.98

科学化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

生态良性化:生态良性化指数

  86.1 6.89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城 乡 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

一体化 农村文化站健全率  

77.9 8.72

平均期望奉命

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 64.25

(二)主要对策

1.促进高效持续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珠三角农业现代化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农业技术进步要以高效持续农业技术为主体,实现农业的高效持续发展。高效持续农业技术是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生物—工业物质技术相结合,对资源、环境、效率、产品数量和质量进行有机组合,既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又能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体系。为了加快高效持续农业技术的进步,珠三角要作出适应性的调整:(1 )选择与珠三角农业自然、经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技术路线。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并重的技术路线。技术投放的重点一是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二是提高科学种养技术,当前要尽快把抛秧、旱育秧、深海沉箱养殖等一些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重大技术大规模推广;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四是加强以标准化农田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2 )进一步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究,组织力量抓好科技攻关,优选项目,尽快突破,不断提出新的科技成果。要制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进农业新科技革命。(3 )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试行把镇一级“七站一所”合并成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集中和充实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提高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水平。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客观要求的农业经营制度。家庭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仍然是珠江三角洲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农业经济制度的创新,要以这一基本制度为前提,并要具备克服分户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的绩效。(1 )要稳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制等做法,促进耕地向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农户集中;(2)采取股份合作制等方式, 进一步明晰和健全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和管理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强化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服务的功能;(3 )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各种专业协会和各种服务公司(企业、中心)组成的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建立政策性、合作性的农业保险体制,并在全区内全面推广,以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建立信息服务体系,组建珠三角乃至全省农业信息机构和网络;(4 )对分户经营进行市场化改造,一方面要在全区建立起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专业市场为主体、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另一方面,在大力发挥国有、集体流通企业作用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培植和扶持农户经营大户为骨干的农民流通队伍;(5)改革农业投资体制, 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3.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中心,确定主导产业,建设商品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珠三角要在总结农业产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和引导农户走公司+农户、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运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共同体。

4.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珠三角是广东城市密集地带,珠三角农业承担着为城乡居民提供食品及为城市提供绿色资源的双重任务。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采用高效安全农业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积极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城乡提供安全食品。尽可能减少农业系统内部的污染程度,提高农田绿化、美化程度,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使珠三角农业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绿色资源。珠三角是广东乡镇企业最密集、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要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耕地等农业资源的流失,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为农业发展创造一个“蓝天碧水净土”的良好生态环境。

5.强化政府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调控作用。首先,要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消除体制障碍。把农业的产供销、农工贸职能统一归入农业管理部门,解决部门分割造成工作交叉、脱节和相互扯皮的矛盾,增强农业管理部门的调控能力。其次,各级政府要把农业现代化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要切实加强农业现代化工作的领导,做到统一规划,抓点示范,分步实施,财政、计划、金融、税收、国土、科技等部门共同配合和积极支持。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标签:;  ;  ;  ;  ;  ;  ;  ;  

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