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静脉给药所致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刘英1,黄厚凤1,韦春如2

(1百色市人民医院 广西百色 533000)

(2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目的:分析某院静脉给药出现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提高ADR警戒意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某院2013-2015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中,静脉给药导致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静脉给药引起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老年人(≥45岁)发生率最高,占59.18%;不良反应类型以新的一般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主,共84例(85.74%);中药注射剂和抗感染药物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0.77%和29.81%;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占31.2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占21.23%。结论:临床应重点监测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医院应积极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管理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静脉给药;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114-03

Analysis of 98 cases New and Severe ADR Report in vein medication Liu Ying1 Huang Houfeng1 Wei Chunru2.

1People’s Hospital of BaiSe,2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BaiSe 53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new and 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of intravenous drugs in a certain hospital, raise the caution awareness of ADR,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s S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new and serious ADR reports of intravenous drugs from all ADR reports a certain hospital reported to National Center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during 2013~2015.Results There are 98 new and 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cases of intravenous drugs, account for 28.24% of all reports.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45 years old or more)have the highest occurrence rate among all age groups(59.18%);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nd anti-infective drugs hav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30.77% and 29.81% respectively;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damage was the most common manifestation(31.28%) of the new and serious ADR,followed by systemic damage (21.23%).Prognosi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ADR, most patients improve after timely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given.Conclusion The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hospital should monitor the use and new/serious AD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nd anti-infective drugs, the hospital should positive compete the reported work of ADR, promote rational drug use.

【Key words】Vein Medication;New and Severe;Adverse Drug Reaction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进行药品安全性分析的基础,其中新的、严重的报告数量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信息[1],而静脉给药由于药物不经过吸收过程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最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本文通过对我院静脉给药发生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2013年-2015年我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47例ADR报告中筛选出药品不良反应类型为新的一般、严重、新的严重,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的9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1.2 分析方法

对入选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发生时间,转归,联合用药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98例ADR报告中,男性50例,女性48例,男女比例为1.04:1,基本相等,年龄最大者为97岁,最小者为1岁,各年龄分期例数及构成比见表1。

2.6 联合用药情况

98例新的/严重的ADR中,单独用药44例(44.90%),两种药物合并使用31例(31.63%),三种或三种以上23例(23.47%),最多合并使用5种药物。

3.讨论

3.1 新的/严重的ADR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98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男女比例基本一致,表明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ADR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青年人(24~44岁)17例,占17.35%,比例最低,主要是因为此年龄段患者各项生理功能储备较强,对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有较大的承受力;老年人(≥60岁)32例,占32.65%,比例最高,老年人ADR所占比例较高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老年患者总的数量较大;

②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弱,药物代谢、排泄速率下降,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并产生不良反应;

③老年人常合并多个系统疾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更易发生ADR。

ADR的发生与年龄、生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故临床医师应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肝肾功能状态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3.2 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类型

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分为三种类型:新的一般、新的严重、严重。参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4]中的定义,对98例ADR进行分类,其中新的一般的ADR报告数量比例最高且占了绝大部分(85.71%),这类药品不良反应部分在说明书中并未载明,部分虽然在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药品对人体器官的损害程度会出现差别,ADR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临床上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并积极上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重要信息。

3.3 怀疑药品及联合用药与新的/严重的ADR的关系

怀疑药品涉及各个系统用药,中药注射剂在所有品种占比例最大(33.77%),其次是抗微生物药(29.81%),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6]。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质量标准尚不完善,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不够清楚,当前应重点抓好临床使用,纠正临床使用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如输液量过大、滴注速度过快、盲目扩大适应证、超剂量使用、无指征用药、中西药注射剂不合理配伍[7]等,医师应在详细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对疾病进行辩证后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开具处方。抗感染药物的ADR发生率仅次于中药注射剂,其中头孢菌素类ADR报告13例,例数最多,占抗感染药物41.94%,有2例新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均为过敏性休克。医院应加强对医师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培训,及时普及最新用药指南,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审核医师处方并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处罚。临床使用的抗感染药物品种繁多,医师难以对每个品种的特点和差异完全掌握,因此临床工作中应积极与临床药师沟通合作,共同为病人制定最佳的给药方案。

联合用药现象存在于55.10%的新的/严重的ADR报告中,反映临床中多种药物合并使用的普遍性。据有关文献报道[8],联合用药品种越多,发生ADR的可能性就会越高,因此建议临床用药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用,必须联合使用时,应针对患者生理功能、治疗疾病特点、药物配伍、目标疗效等方面选择药物,达到疗效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新的/严重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的特点

ADR最易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究其原因可能为:注射液中的电解质、药物分子、杂质分子、辅料在体内可能与蛋白质大分子结合形成抗原性分子,引起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最先也最容易产生瘙痒、皮疹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样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同时也因为皮肤系统的临床症状较明显,容易引起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注意,故ADR上报数量较多,而血液成分、肝肾功能轻度损害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病情加重或生化检查才被发现,故上报数量较少。因此临床用药时应做到密切观察,对已知存在肝肾功能损害的药物应定期进行相应的生化检查。

3.5 新的/严重的ADR发生时间

ADR的发生时间主要为速发型或迟发型,类型的不同可能与药物因素,制剂因素,个体差异有关。对于速发型ADR,一旦发生要立即停药,积极对症治疗,做好急救准备,阻止ADR进一步发展。对于迟发型ADR,应警惕其发生,对长期医嘱患者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做到全程用药观察,将不良反应消除在萌芽状态。

4.结语

我院新的/严重的ADR上报率逐年增加,说明医护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戒意识不断提高。同时我院自2014年开始实施奖励试行办法,自办法实施以来ADR上报率明显提高。但仍需加强ADR监测、防范ADR发生,以下是几点建议。

①医院仍要加强静脉药物的管理,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用药和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培训,广泛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②医院应注重培养临床药师,充分发挥临床药师职能,更好的开展临床药物监测和药学服务工作。

③政府部门应积极支持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建设,消除药源性不良反应,更大的保障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提高病人护理质量,提升医院整体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彭力,等.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139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38(11):1078-1080.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897.

[3]石大伟,张晓颖.195例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09,27(l):69.

[4]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2011-O5-04.

[5]李嵩,管向华,王广成.91例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2):1112.

[6]王爱民.我院近期药品新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16(6):503-505.

[7]李萍.中西药不合理配伍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8):131-132.

[8]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5(2):108-113.

论文作者:刘英1,黄厚凤1,韦春如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98例静脉给药所致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刘英1,黄厚凤1,韦春如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