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名著阅读论文_钱钧

也谈名著阅读论文_钱钧

摘要:今年宁波市中考名著题是就《童年》或《苏东坡传》来表达自己对董卿所说的“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这句话的理解。在阅卷过程中引发诸多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感想。

关键词:名著;考试;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的强化。然而“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常常慨叹,让学生真正爱上名著是何等的困难。九年级阅读《海底两万里》的任务已经下达了两个星期,可结果却让笔者大失所望:一是有部分学生连第一章都没有读完,说是根本没有兴趣;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囫囵吞枣般读完了,算是向老师有了交代,可是一问,却只记住了几个典型的情节;三是阅读的版本五花八门,不少学生舍弃了原著,选择了缩写本。

笔者选择了原谅学生,不能一味苛求,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有偏至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一、向学生讲解开展名著阅读的意义

近年来,名著是各地中考试卷中必考内容之一。因此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势在必行。换句话说: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自己,还使它因为读者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教师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学生由于阅读时间等原因,教师必须要在读上下功夫,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吸取精华,可给学生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使之读书有方向,一旦触动心灵,便提笔谈杂感,写简析,吐露心声。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而略读则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指的就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略读方法不一,可选读、可浏览、可摘读,其中“内容提要”是小说浓缩的精华,可透过其了解文章中心,故重视“提要”,相机引导,效果也事半功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 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笔者将章节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巩固提高阅读名著的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一是批注摘抄。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至于摘抄,可建议学生准备阅读记录本以便识记和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教师可以每星期检查一次,养成习惯就好了;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就是读后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教师每学期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把《泰戈尔诗选》中的一些小诗改成散文,仿《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想象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续写一段故事,故事新编有《阿廖沙来到我们中间》……在各种类型的写作中,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对原作的再创造使他们不自觉地模仿原作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潜移默化地领悟了阅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反过来由于亲身体验了写作的甘苦,才更易于感悟语言大师们驾驭文字的高妙。因此,可以说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

四、开展读书活动,感受读书成就

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含英咀华,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在教学中,笔者引用改编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交换后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本书,我有一本书,大家交换后就可以看两本书。”这很形象,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特别对藏书少的家庭,相互交换看书是很好的,省去了一些同学的经济负担。在小组交流中,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可以互相探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小组成员的智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同时,提供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让学生向全班同学朗诵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优美语段、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精彩故事……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的方法、感受、经验……。

现代社会,带着阿诺德所说的“令人作呕的匆忙”,又让人产生如吉朋所说的“群居无伴”的孤独,而读书一如“串门儿”,不用打招呼,也不怕讨扰,就可以与伟人交往,多好的事。这个浅切的比喻,各位能信任的,是杨绛老人说的。笔者想回到开头这道中考题,很多学生读过《童年》,但就是表达不到位。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衷心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古塘中学 315000)

论文作者:钱钧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5

标签:;  ;  ;  ;  ;  ;  ;  ;  

也谈名著阅读论文_钱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