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中国传统农业高技术转型的运行机制_科技论文

(高新技术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中国传统农业高技术转型的运行机制_科技论文

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ies in Transforming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运行机制论文,传统论文,我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科技进步

摘要 提出了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必须建立动力、资金筹措、宏观政策导向、中介、智力开发、风险保障等运行机制。

关键词 高新技术 改造 农业 机制

1

建立和健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必须建立和健全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具体地说,在科学上,应用基础理论探讨成功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将理论变为实际应用的技术,成功的技术又要变成大规模生产的工艺,这样才能形成生产力,即应用基础理论——技术——工艺——形成生产力的运行机制;在研究上,立项开展科学研究,取得成果后开展中间试验,成功后把技术转移到生产者手中,最后才能应用到大规模生产中去,即科研——中试——技术转移——大规模生产运行机制;在管理上,计划要有轻重缓急,要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在转化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采取优化政策激活。即计划——成果——转化的优化政策等运行机制。在上述三个环节的运行机制中,必须切实加强协调和管理,改进工作,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运行和管理体制,有计划、有步骤推广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

在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管理体系方面,要有科研、转化和开发的三个系列。科研系列是由国家队伍、骨干队伍和基层科研推广队伍组成。国家队伍是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它集中该领域有限的优秀人才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进行突破。骨干队伍是由省、市、自治区以上的科研、教学单位组成。它把这一领域的优秀人才集中起来,针对国家和本地区的重点项目进行研究。基层科研推广队伍主要是由县以上农技推广单位组成,它主要是研究高新技术推广和在本地区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系列是指从高新技术成果到实际应用之间的运行系列。它由高新技术综合协作片、高新技术科研、教学、推广中心和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示范区所组成。a.高新技术综合协作片:按自然经济条件划分的区域,如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等,充分利用各大片的优势条件,抓住重点问题,开展各部门、各单位、各项目间的协作、综合和互补,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发挥其最大的整体效益。b.高新技术科研、教学、推广中心:以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使各单位的设备条件、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共同研究高新技术成果在该地区的推广应用,并为此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c.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示范群:当高新技术趋于成熟,能在生产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时,可以单项,也可以综合,在适合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综合开发实验区。开发系列是指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推广和销售的运行系列。农业上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主要应向产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使科技成果商品化,从而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并保证产品的高质量,有效地加强社会化服务,以利于在生产上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商品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有利于国际交流,引进或出口农业高新技术最新成果,使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和提高。为此,中央要设立高新技术农业开发应用集团公司,它下面可设立若干个专业公司,如种子、土肥、植保、饲料等,各大区或自然区设立分公司,集团公司、专业公司和分公司三位一体来总揽全局。推动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推广。

2 建立和健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动力机制

这一机制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农民对高新技术的内在需求动力。首先,要充分调动农民吸纳和采用高新技术的积极性,必须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学会核算,通过比较,认识采用高新技术的必要性,使他们在生产中自觉地运用高新技术。其次要加强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的技改动力。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为核心,重新构造农业技术推广新体制,把农业技术推广由原来的福利性社会服务,改变为从事技术商品的经营性服务。同时优化农技推广企业的机构设置,将农、林、畜牧、水产等方面的技术推广机构,从行政部门中分离出来,根据农业高新技术推广本身的需要优化组合,建立县级综合的或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乡镇综合农技服务公司。此外,进一步深化和开拓农业技术服务内容,把试验、示范、推广、创新同步进行。作为高新技术推广工作原则,服务内容由单一型专业型向农业所需的高新技术综合服务型发展,由单纯的产中技术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发展。再次,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政府应制订农业应用高新技术的发展规划,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农村应用高新技术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宏观科技政策导向和创造典型经验来调整和配置农业内部的科技资源。对农业技术改造实行灵活有效的引导和调控,改变农业技术改造和行业系统技改之间的相互脱节而造成的重复投资和整体效益不高的状况。

3 建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资金筹措机制

这一机制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农民和农村企业接受高新技术辐射的经济承受能力。资金是高新技术应用的物质基础,高新技术向农业转移,没有资金就无法进行。资金匮乏,必然会影响高新技术转化的速度,从而制约高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广。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a.建立以农业银行、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专项贷款项目,优先投向先进、成熟、实用高新技术的推广、试验和应用;b.建立农村乡镇的自我积累机制,农村乡镇企业每年从销售额中提1%~3%,加上开发新产品减免的税金和固定资产折旧,三者捆在一起,用作农业高科技开发与应用资金;c.社会集资,如允许一些农业企业发行股票、债券,鼓励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技术入股”,争取海外知名人士的经济赞助;d.主动招商,吸引外资投资于先进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在农业招商中的有功者要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以各种激励效应使他们乐于为农村引进外资服务;e.财政支援,各级财政要为高新技术转移应用提供导向资金和启动资金,可以从中央、省财政专项技术改造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企业的技术改造。省财政每年应从总预算中拿出2%,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专项基金; 每年还应从省级新增财力用于农业的资金中再拿出4%, 扶持农村的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生产资金管理部门应从回收的财政支农有偿资金中划出40%,用于农村企业应用高新技术。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地筹措、聚集资金,就能形成一定的强度,使农民和农村企业提高经济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

4 建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宏观政策导向机制

这一机制的主要功能,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利的宏观政策。一是对农业科技人员要继续实行“放宽”、“放活”的政策,凡志愿到农村乡镇工作的科技人员,户口可留在城市,工资待遇可双方自由议定,人事档案和人事关系也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管理。科技人员在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成绩,创造出优质农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新产品而又获显著经济效益者给予重奖,特别优秀者还应破格晋升技术职务,优先安排家属及子女就业。二是对实行保护价的农产品价格中规定一定比例的科技含量价,即达到规定的科技进步份额(目前暂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5%~50%为宜)才可享受保护价政策。三是对采用农业高新技术生产的企业和专业户,在出口配额和发放出口许可证给予优惠,暂不上交利润,外汇全部留成,在经营中,所需的生产资料免税,并给予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等优惠。四是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凡在农村开发高新技术的企业和外商投资项目,在工商、金融、外贸、海关、商检、人事工资、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必须配套“硬化”,并且要明显地优于其它“三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才能富有吸引力和保证实施。五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当前实行的农业高新技术转移、推广开发新产品的减免税政策要进一步放宽范围,延长时间,可实行免税2~3年延长到3~4年的政策。六是实行技术效益分享政策,实行高新技术的有偿转移,按技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农村乡镇使用此项高新技术经济效益的大小,合理定价,使供需双方均能受益,要兑现已有的奖励规定。农业科技人员业余兼职收入原则上全部归已,不打折扣。七是实行法律保护政策,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和完善高新技术转移推广合同的签订、公证和鉴证工作,使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 建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中介机制

这一机制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城市的高新技术与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自80年代以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对科技服务要求而出现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仅在15个省市就达26356个。其中属于科技服务型的占91%以上,属于科技开发型的13.8%,属于经济实体型的16.5%,这些协会基本上都是以转移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作为宗旨,以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作为目的。在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由专业户农民自立章程、自愿参加、自己管理、自觉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的科技活动中介性,成员利益一致性,组织管理民主性,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的特点。这种农村专业协会、研究会与政府科委、科协和科普团体组织所属的中心(县科技推广中心)、站(乡镇专业技术站)、员(技术推广人员)、户(科技示范户)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融合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科技服务网络。真正发挥在技术培训上的主讲、科技示范上的主角、科技攻关上的主力、技术转移上的主体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协会的中介桥梁功能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全程服务机制,加速高新技术向农村转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6 建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智力开发机制

这一机制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农村技术吸收开发能力。为了使转移的高新技术在农村能开花结果,逐步形成产业,必须造就一批素质高,智力强的农村科技队伍。但目前直接从事农村生产的劳动者中,文盲充斥、素质低下,即使那些受到过初等教育的农村青年多数也缺乏专业生产技能。因此,必须以城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作为依托,以农业科教部门作为主力,建立农村科技培训体系。通过开办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建立职业中学、面向农村附设培训班、科技人员上门辅导、选送农民到院校进修、通过农业广播、函授教育等形成一种保证全员技术素质和全流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村智力开发机制,提高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开教育之源,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的目标,为高新技术在农村推广和应用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7 建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

高新技术向农业转移面临很大的风险,既有成功的希望,又有失败的可能。要促进高新技术向农业转移,必须利用这种成功的希望,减少失败的可能,这就需要建立高新技术应用的风险保障机制。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农业保险基金,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为固定的保险支出,以增强农民运用高新技术并承担经济风险的能力。中央和省(市)两级要尽快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基金制度,其基金来源一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二是省级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或预算外资金拨款;三是从高新技术农产品经营企业的成交额或销售额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一部分;四是农业银行的农业科技无息或低息贷款。除了依靠政府建立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基金制度,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从我国的农村现状出发,合作保险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风险保障形式,它依靠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结合,组织农民共济、损失共担,可从参加合作保险的农民中筹集风险基金,用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每个参加合作保险的农民既是保险人,又是被保险人,既是风险发生时的受益者,又是没有风险发生的义务者。合作保险组织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济援助和扶持下,实行亏损共摊,节余共有的原则。从而有效地转移风险,增强农民和农村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收稿日期:1995—08—20

标签:;  ;  ;  ;  ;  ;  

(高新技术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中国传统农业高技术转型的运行机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