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的七个禁忌_大学论文

大学生就业中的七个禁忌_大学论文

大学生就业“七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论文,七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2008年是蕴涵着极大机遇也存在极大挑战的一年。一方面,今年我国有近500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创大学生毕业人数新高峰;另一方面,近年来正是我国整体新增劳动力供给较高的时期,大学生就业压力不言而喻。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求职者中出现了七种不利于就业的观念,需要我们警惕和避免。

一、忌“一蹴而就”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恐怕与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有不少一开始认为自己“一步到位”的同学,往往干了不到半年就后悔了,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不得不重新选择工作。有权威专家认为,一个人可能要经过三至四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终身喜欢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

近年来,“骑驴找马”的观念已经在高校毕业生中悄然流行开来。2006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承担的“全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456人中有超过四成的毕业生赞成“先就业再择业”的做法。

二、忌“好高骛远” 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往往踌躇满志,认为一参加工作就要摩拳擦掌干一番事业,而不愿做日常平凡工作;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河”,不从日常平凡的岗位干起,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北京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计划三年内招聘8000名高校毕业生到远郊县区工作。首批就招募了2000名“大学生村官”。这一喜人景象表明,大学生开始从现实出发,扭转自己的就业观念,踊跃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

三、忌“唯利是图” 近年来我国应届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预期收入被高估的情况。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体现求职者自身价值大小的唯一衡量标准,大学生在择业中也没必要将其视为不二法则。最新调研表明,职业发展已成为驱动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因此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应该顺势而为,调整收入第一的观念,转而关注自己在这个单位的发展前途。

四、忌“门户之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牵头组织了对全国14所院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户口是影响学生择业的首要因素。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户口至上观念,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尤为突出,在这些大城市的招聘市场上,当“收入”遇到“户口”往往会败下阵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生就业日益市场化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对人才的配置作用无法避免地会出现日益弱化的趋势。国家目前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弱户籍制度的能量,放松大城市现存户籍管理制度。

五、忌“高人一等” 从近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分别进行的对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来看,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三种类型的学生人数超过六成,从中可以看出,在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中,干部身份的情结依然浓重。然而,这种观念与社会发展是格格不入的,这种身份地位的不同也是我们国家致力于改变的。大部制改革后,人事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预示着这种身份区别将会淡化。那些以为自己艺高一筹而不思进取的大学生要警醒:不要沦为不健全的“单向度人”。

六、忌“作茧自缚” 导致“就业难”的根源就是教育体制的培养数量出了问题。同时在市场需求动态讯息万变的情况下,有的同学在择业时还把专业对口视为头等大事,难免让人产生不识时务之嫌。

“学以致用”的理想境界需要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方的悉心打造。一方面,在“市场导向”的情形下,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设置严重滞后,教育制度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调整心态,在可以把握的范围内摒弃“死守本行、不求变通”的观念。尽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的升级换代,不要再让“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七、忌“因循守旧”

北京素有人才之都的美誉,但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2006年大学毕业生当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不到千分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十七大提出了“以创业促就业”的号召。顺应这一创业浪潮对于大学生来说责无旁贷。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角度来说,与其依赖和等待国家的救助政策,不如挖掘自身涵量、善用优惠政策主动出击;从国家社稷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素质高的人去创业,将更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科技更新和经济发展需求。大学生们立志创业正当其时,不应再因循守旧作壁上观。

标签:;  ;  ;  ;  ;  

大学生就业中的七个禁忌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