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记忆中语音回路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_工作记忆论文

工作记忆中语音回路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_工作记忆论文

工作记忆中的语音回路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回路论文,阅读理解论文,语音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B842

1 前言

语音回路是工作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加工语音信息[1]。它由两个次级组成部分构成,分别为语音存储装置(phonological store)和发音复述装置(articulatory rehearsal)。语音存储装置保持以语音或言语(speech)为基础的材料的痕迹,但保持时间十分短暂,这些记忆痕迹在大约两秒之内就会衰退,要使它们保持下来就必须通过发音复述装置进行复述。听觉形式的语音信息可以直接进入语音存储装置,而视觉形式的语音信息必须先转化为听觉形式的语音信息才能进入到该装置,而完成这一转化也是通过发音复述装置实现的。可见,发音复述装置有两个功能:一是通过默声复述(sub-vocal rehearsal)刷新语音存储装置中的记忆痕迹,不断加强将要消退的记忆痕迹,使之保持下来;二是通过默读命名(sub-vocal naming)记录视觉方式呈现的材料,以便将视觉形式的语音信息转化为听觉形式的语音信息,从而使其进入语音存储装置[2]。

自Baddeley和Hitch提出工作记忆模型以后,人们围绕组成工作记忆模型的三个子系统展开了大量研究。语音回路作为它的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为了证实语音回路的存在并且探讨其实质,人们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总体上来看,研究主要得到了语音相似效应[3-5]、词长效应[5]、无关言语效应[6~9]和发音抑制效应[10],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音回路的特点,同时也为语音回路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很多研究将发音抑制的实验范式与前面所述的三种效应(语音相似效应、无关言语效应和词长效应)结合起来,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9~12]。第一,当要记忆的材料以视觉方式呈现,并且要求被试进行发音抑制时,发音抑制消除了语音相似效应,但当记忆的材料以听觉方式呈现时,发音抑制不会消除语音相似效应;第二,无论材料以视觉还是听觉方式呈现,发音抑制都会消除词长效应;第三,当材料以视觉方式呈现时,发音抑制消除了无关言语效应,但当材料以听觉方式呈现时,发音抑制不会消除无关言语效应。上述研究表明,语音回路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语音相似效应和无关言语效应更多的是反映语音存储装置的作用;而词长效应更多的是反映发音复述装置的作用。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语音回路和高级认知活动,如阅读理解、推理等的关系。在研究语音回路与阅读理解的关系时,人们通常采用以下两种途径来确定语音回路是否对阅读理解起作用:一种是以正常人为被试,在理解句子的同时抑制他们的语音回路的作用,继而考察他们的理解成绩是否受到影响;另一种是以语音回路受损的病人为被试,探讨他们在阅读理解时是否存在困难。在以正常人为被试的实验中,研究者们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范式。在早期,Baddeley等人采用发音抑制的范式研究了语音回路和阅读理解的关系问题[13],随后他们又对语音回路影响阅读理解的机制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了后句法分析的观点[14],而Waters等人又针对其研究结果提出了前句法分析的观点[15]。后来Coltheart等人采用与Baddeley等人基本相同的范式考察了语音编码在阅读中的作用[16]。不同的是,他们进一步将意义不通句子中的替换词分为同音和不同音两类。除了以上这种范式,Boyle和Coltheart采用另一种范式——无关言语的范式来研究语音回路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问题[17]。以上这些研究的结果虽然不完全一致,但都表明了大致相同的趋势,语音回路在阅读理解中发挥了作用。但是Willis和Gathercole等人的研究结果却认为语音回路对阅读理解没有影响[18]。除了以上关于拼音文字的研究外,丁锦红等人做了语音回路与汉语阅读理解的眼动研究,结果表明语音回路对阅读理解有影响[19]。

由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出,关于语音回路与阅读理解的关系这一问题,目前可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虽然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支持语音回路对阅读理解有作用,但也有少数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即使是那些支持语音回路对阅读理解有作用的研究,也存在很多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方面。例如,哪些因素会影响语音回路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语音回路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是否相同等等。本研究将采用两种实验范式分别探讨语音回路中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发音复述装置和语音存储装置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另外,已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以拼音文字为材料,以汉语为材料的研究非常少。由于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它和拼音文字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且已有的有关语音在阅读理解中作用的研究也证明了在两种不同文字的阅读条件下,语音发挥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因此十分有必要探讨一下语音回路在汉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并与语音回路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故此,本研究尝试以汉语语篇为材料,考察语音回路与汉语阅读理解的关系。

此外,语音回路负责存储加工语音信息,如果它在汉语阅读理解中发挥着作用,那么这种作用的体现必然和语音转录以及语音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研究在两种范式的基础上,结合错误干扰(音近替换和形近替换),一方面考察被试在正常阅读条件和发音抑制条件下的阅读差异来分析语音复述装置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比较被试在正常阅读条件和无关言语干扰条件下的阅读差异来分析语音存储装置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而且通过比较阅读条件(正常、发音抑制、无关言语)、错误干扰(音近替换、形近替换)以及词频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楚语音回路、语音以及词频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语音回路中的发音复述装置和语音存储装置影响阅读理解提供更多的证据。此外,还可以探讨字音、字形、词频对语音回路的影响。

2 实验

本研究由两个实验构成,实验一采用发音抑制的范式,结合错误干扰考察语音回路中的发音复述装置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实验二采用无关言语的范式,结合错误干扰考察语音回路中的语音存储装置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2.1实验一:发音复述装置在汉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2.1.1实验目的采用发音抑制范式,以判断正确数和反应时为指标,结合错误干扰和词频探讨语音回路中的发音复述装置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2.1.2实验方法

2.1.2.1仪器

E-Prime心理专业软件、方正奔腾Ⅱ微机、GW1547M显示器。

2.1.2.2被试

大学本科生45人。被试智力正常,视力正常,对用计算机屏幕呈现的文章无阅读障碍。

2.1.2.3实验材料

阅读材料:选取24个单字动词作为关键词,包括12个高频单字动词,12个低频单词动词。其中12个高频单字动词的平均频率为0.0204375,平均词次为270个/百万;12个低频单字动词的平均频率为0.000495,平均词次为7个/百万(所用单字动词的频率和词次数据均来自《现代汉语频率词典》[20])。每个关键词有两种类型的替换词,音近替换和形近替换。如高频词“推”,它的两种类型的替代词为,音近替换词“退”和形近替换词“准”。替换词与原词在笔画数、词频方面尽量匹配,且无语义联系。由这24个关键词编制成24篇小短文,每篇小短文分别有三个版本。随机从每个关键词的三个版本中抽出一个版本组成一组实验材料。这样每组实验材料均由24篇短文构成,每篇短文控制在55个字以内。

材料举例:

1.问题青年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对待他们一定要采取恰当的态度,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把他们推向犯罪的深渊。(高频正确词)

2.问题青年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对待他们一定要采取恰当的态度,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把他们退向犯罪的深渊。(高频音近替换)

3.问题青年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对待他们一定要采取恰当的态度,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把他们准向犯罪的深渊。(高频形近替换)

4.周恩来总理的简朴是出了名的,衣服穿得很旧也不舍得扔,即使在会见外国领导人的时候,他穿的也是袖子缀了补丁的衣服。(低频正确词)

5.周恩来总理的简朴是出了名的,衣服穿得很旧也不舍得扔,即使在会见外国领导人的时候,他穿的也是袖子缀了补丁的衣服。(低频音近替换)

6.周恩来总理的简朴是出了名的,衣服穿得很旧也不舍得扔,即使在会见外国领导人的时候,他穿的也是袖子辍了补丁的衣服。(低频形近替换)

24篇小短文的3种版本和两种阅读条件以拉丁方进行平衡。所有的被试都阅读全部24篇正式材料,每篇文章只读一种版本。每种实验处理下的语篇随机呈现。

除正式的实验材料以外,还有3篇练习短文,目的是帮助被试熟悉实验过程。在每篇文章呈现完毕后,还有一道阅读理解题,目的是为了考察被试是否认真阅读了整篇文章。练习短文和阅读理解题与正式实验中的短文和阅读理解题在长度、形式上都相一致。

2.1.2.4实验设计与程序

采用2×2×3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第一个因素是阅读条件,为组间变量,有两个水平,分别为正常的阅读条件和发音抑制的阅读条件;第二个因素是关键词的词频(以下简称词频),为组内变量,有高低两个水平;第三个因素是阅读版本,为组内变量,有三个水平,分别为正确词、音近替换词和形近替换词。因变量为正确数和反应时。

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阅读方式为被试自定步速。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进行练习,使其熟悉实验程序和要求,特别是熟悉在键盘上的按键判断。被试正坐在计算机前,先阅读指导语,然后开始练习。每次呈现一个语篇(即一个整句),要求被试读完语篇后正确快速地判断语篇意义是否可接受。可接受的语篇是指语篇有意义,不可接受的语篇是指意义不通的语篇,即含有错别字的语篇。可接受按“J”,不可接受按“F”。做出按键反应后,屏幕上的语篇消失,随即出现判断句,要求被试准确并快速地回答判断句是否与前面读过的语篇的意思相符,相符按“J”键,不相符按“F”键(其中正确答案为“对”和“错”的比例各占一半)。然后出现下一个语篇,如此进行,一直到实验结束。在发音抑制的阅读条件下,要求被试在判断任务的同时,不断重复地发出“可口可乐”,平均速率为每秒钟两个字,就是说,每发出一次“可口可乐”要用2s。这种发音抑制在第一个语篇呈现前10s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任务结束。在正式开始实验前,每个被试进行30s的发音任务训练。在这个实验中,按键反应的正确与错误的方式也是平衡的。即,一半的被试做判断时,正确按“J”键,错误按“F”键;而另一半被试做判断时,正确按“F”键,错误按“J”键。实验中设置阅读理解判断句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被试认真阅读实验短文,从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1.3结果分析共有45名被试参加了实验一的实验,通过剔除在阅读理解题上的判断正确率低于80%的数据,最终得到44名被试在正确数上的有效数据,28名被试在反应时上的有效数据。对阅读理解的回答结果不做统计分析,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确保被试认真阅读,并作为选取有效数据的一个标准。实验一中,被试对语篇意义判断正确数和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

以被试判断正确数为指标,通过重复测量两个因素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阅读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42)=5.18,p<0.05,被试在正常阅读条件下的语篇判断正确数(2.80)显著高于被试在发音抑制条件下的语篇判断正确数(2.23);阅读版本的主效应显著,F(2,41)=27.98,p<0.001;词频的主效应不显著,F(1,42)=1.379,p>0.05;阅读条件和阅读版本的交互作用显著,F(2,41)=3.49,p<0.05;阅读条件和词频的交互作用显著,F(1,42)=3.73,p<0.01;阅读版本和词频的交互作用显著,F(2,41)=3.68,p<0.05;而阅读条件、词频和阅读版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41)=0.35,p>0.05。

表1 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对语篇意义判断的正确数和反应时

正确数

反应时

词频阅读版本 阅读条件

M SDM SD

发音抑制 1.48 1.289 8296 2264

形近

正常条件 1.91 1.411 10815 3055

发音抑制 2.00 1 643 7291 2328

低频 音近

正常条件 2.74 1.214 8206 3300

发音抑制 3.43 0.926 7578 1887

正确词

正常条件 3.26 0.752 8666 3291

发音抑制 1.71 1.586 7982 1690

形近

正常条件 2 43 1.562 8194 3267

发音抑制 1.43 1.469 8033 2220

高频 音近

正常条件 2.83 1.370 7429 1382

发音抑制 3.33 1.017 7541 2476

正确词

正常条件 3.65 0.647 9598 1978

对阅读条件和阅读版本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阅读版本在正常阅读条件水平上的简单效应极其显著,F(2,41)=9.39,p<0.001;阅读版本在发音抑制条件水平上的简单效应极其显著,F(2,41)=20.76,p<0.001。具体表现为,在正常阅读条件下,被试对正确词语篇的判断正确数显著(3.46)高于音近替换语篇(2.79)和形近替换语篇(2.17);而且音近替换语篇的正确数显著高于形近替换语篇。而在发音抑制条件下,被试对正确词语篇的判断正确数(3.38)显著高于音近替换语篇(1.72)和形近替换语篇(1.60);但是,音近替换语篇和形近替换语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也就说被试对音近替换语篇和形近替篇的判断正确数相当。

对阅读条件和词频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词频水平上,阅读条件的简单效应非常显著,F(1,42)=7.98,p<0.01,即在阅读高频词语篇时,被试在正常阅读条件下对语篇意义的判断正确数(2.97)显著高于发音抑制条件下的判断正确数(2.16);在低词频水平上,阅读条件的简单效应不显著,F(1,42)=1.96,p=0.169>0.05。

对阅读版本和词频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阅读版本在高频词水平上的简单效应显著,F(2,41)=22.94,p<0.001;阅读版本在低频词水平上的简单效应也显著,F(2,41)=22.42,p<0.001。具体表现为,对高频词而言,被试对正确词语篇的判断正确数(3.49)显著高于音近替换语篇(2.13)和形近替换语篇(2.07),音近替换语篇(2.13)和形近替换语篇(2.07)之间没有差异;对低词频而言,被试对正确词语篇的判断正确数(3.35)显著高于音近替换语篇(2.37)和形近替换语篇(1.70),而且音近替换语篇的判断正确数显著高于形近替换语篇。

以被试判断反应时为指标,通过重复测量两个因素的三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只有阅读版本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25)=9.85,p<0.01。通过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被试对形近替换语篇的判断反应时(9173ms)显著长于音近替换语篇(7740ms)和正确词语篇的反应时(7995ms),但音近替换语篇和正确词语篇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其余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1.4讨论综合实验一中以判断正确数和反应时为指标的结果发现,在反应时指标上只有阅读版本的主效应显著,表现为对形近替换语篇的判断反应时最长,而音近替换语篇和正确词语篇之间没有差异,这与以正确数为指标的结果分析是相一致的。因此下面主要围绕在判断正确数上得到的结果进行讨论。

阅读条件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在发音抑制条件下的阅读成绩显著低于在正常阅读条件下的成绩,说明语音回路中的发音复述装置确实对阅读理解产生了影响。这与以往以拼音文字为材料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例如,Baddeley等人和Coltheart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语音回路在阅读理解中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表现为被试在发音抑制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显著下降[13,16]。

发音抑制是如何导致被试的阅读理解成绩下降的呢?通过分析阅读条件和阅读版本的交互作用发现,在正常阅读条件下被试对音近替换和形近替换两种语篇的判断正确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音近替换的判断正确数显著大于形近替换。而在发音抑制条件下,两者之间的差异消失了。这一结果和Coltheart等人以往研究的结果是相一致的[16]。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发音抑制干扰了被试对音近替换语篇的判断,使得被试在发音抑制条件下对音近语篇的判断正确数大大低于正常条件下的判断正确数。但是发音抑制对形近替换语篇的判断却不产生影响。因此正是由于发音抑制的干扰,才出现了上述结果。发音抑制之所以会干扰音近替换语篇的判断成绩,是因为发音抑制影响了发音复述装置的正常工作,从而抑制了语音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导致被试在发音抑制条件下对音近替换语篇判断的正确数下降,因此音近替换和形近替换在发音抑制条件下的差异消失了。这一结果为发音复述装置在阅读理解的作用提供了证据。但是,进一步比较却发现,在正常阅读条件下,被试对音近替换的正确数大于形近替换的正确数,这是Coltheart等人的结果是不一致的。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拼音文字和汉语两种材料的性质不同。在拼音文字阅读中,语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同音替换容易导致被试错误的判断。而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字形的表义作用大于拼音文字,因此在本实验中会出现在正常阅读条件下,被试对形近替换的汉语语篇的判断正确数低于音近替换语篇。Feng等人和宋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也都证明了这一点[21,22]。

此外,发音复述装置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通过分析阅读条件和词频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简单效应发现,对于高频词而言,被试在发音抑制条件下的判断成绩显著低于正常阅读条件,但是对于低频词而言,被试在两种阅读条件下的判断成绩没有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词频会影响语音回路的作用,换句话说,语音回路中的发音复述装置的作用在高频词上明显地表现出来。

最后通过探讨词频与阅读版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发现,对于高频词而言,形近替换和音近替换起到了相同的干扰作用,即被试对音近替换语篇和形近替换语篇的判断成绩相当,但都显著低于正确词语篇,说明字音、字形在高频词的阅读理解中都发挥了作用;但是在低频词水平上,同音替换语篇和形近替换语篇之间的判断成绩差异显著,形近替换语篇的判断成绩显著低于音近替换的语篇,说明在低频词的条件下,字形的作用大于字音的作用。

2.2实验二:语音存储装置在汉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2.2.1实验目的采用无关言语范式,以判断正确数和反应时为指标,结合错误干扰和词频探讨语音回路中的语音存储装置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2.2.2实验方法

2.2.2.1仪器和实验材料

同实验一。

2.2.2.2被试

大学本科生55人。被试智力正常,视力正常,对用计算机屏幕呈现的文章无阅读障碍。

2.2.2.3实验设计与程序

采用2×2×3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第一个因素是阅读条件,为组间变量,有两个水平,分别为正常的阅读条件和无关言语的阅读条件,其余两个因素同实验一。因变量为正确数和反应时。

基本程序同实验一,区别在于将发音抑制的阅读条件替换为无关言语的阅读条件。在无关言语的阅读条件下,通过耳机给被试呈现与阅读材料无关的言语干扰声音(75dB,内容为某师范大学新生入学图书馆介绍的一段播音)。要求被试忽略这种背景声音,集中精力做实验,并向被试保证实验后没有任何关于无关言语声音的记忆测验。无关言语声音在第一个语篇呈现前10s出现。背景声音一直持续到被试阅读完24篇小短文。

2.2.3结果分析共有55名被试参加了实验二的实验,通过剔除在阅读理解题上的判断正确率低于80%的数据,得到了54名被试在正确数上的有效数据,41名被试在反应时上的有效数据。实验二中,被试对语篇意义判断正确数和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2。

以判断反应时为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阅读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39)=5.61,p<0.05,无关言语条件下的反应时(10838ms)要显著长于正常阅读条件下的反应时(8818ms);阅读版本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2,38)=13.59,p<0.001,形近替换语篇的判断反应时(11088ms)显著长于音近替换语篇(9079ms)和正确词语篇(9318ms),但音近替换语篇和正确词语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词频的主效应不显著,F(1,39)=0.000,p>0.05;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表2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对语篇意义判断的正确数和反应时

正确数

反应时

词频阅读版本 阅读条件

M SD MSD

正常条件 1.91 1.411 10815 3055

形近

无关言语 2.06 1.365 11681 5003

正常条件 2.74 1.214 8206 3300

低频 音近

无关言语 2.52 1.589 9524 2842

正常条件 3.26 0.752 8666 3291

正确词

无关言语 3.10 1.044 10103 4224

正常条件 2.43 1.562 9598 3267

形近

无关言语 2.61 1.542 12256 4940

正常条件 2 83 1 370 7429 1382

高频 音近

无关言语 2 87 1.432 11157 4050

正常条件 3.65 0.647 8194 1978

正确词

无关言语 3.52 0.962 10308 3145

以判断正确数为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词频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1,52)=24.24,p<0.001,对高频词的判断正确数(3.00)要显著高于低频词的判断正确数(2.60);阅读版本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2,51)=16.47,p<0.001,对正确词语篇的判断正确数(3.38)要显著高于音近替换语篇(2.56),也显著高于形近替换语篇(2.74),但音近替换和形近替换之间的判断正确数差异不显著;阅读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1,52)=0.01,p>0.05,正常阅读条件和无关言语条件之间的判断正确数没有显著差异;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2.4讨论 本研究采用正确数和反应时两个指标,这就要考虑“速度—正确率”的权衡问题。从实验二中对语篇判断正确数和反应时两个指标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语篇判断正确数这一指标上,被试在两种阅读条件下没有差异。在正确数没有差异的情况下,反应时就是要分析的主要指标了。在反应时指标上,阅读条件的主效应显著,即被试在无关言语条件下对语篇意义判断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正常条件下的反应时。这一结果与Boyle和Coltheart的实验结果相同[17]。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无关言语条件下,语音回路中的语音存储装置被无关的言语占据,从而影响了被试在阅读过程中对语音信息的存储和加工。因此,被试在无关言语条件下,对语篇意义判断的反应时会比正常条件下长。

不论是在判断正确数指标上,还是在反应时指标上,阅读版本的主效应都显著,而且各自的多重比较结果也是一致的(见实验2的统计分析)。结合这两个指标的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在对音近替换语篇和正确词语篇判断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被试对正确词语篇意义的判断正确数显著高于音近替换语篇,说明是由于音近这种错误干扰使得被试的阅读理解成绩下降,故语音在阅读理解中发挥着作用;在对音近替换和形近替换两种语篇意义判断正确数没有显著差异的基础上,被试对形近替换语篇判断反应时要显著长于音近替换语篇的反应时,说明在汉语阅读理解中,字形的作用要大于字音的作用。

3综合讨论

语音回路是工作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本身包含两个次级组成部分:发音复述装置和语音存储装置。其中语音存贮装置保持以语音或言语为基础的材料的痕迹,但保持时间十分短暂,这些记忆痕迹在大约两秒之内就会衰退。发音复述装置有两个功能:通过默读复述刷新语音存储装置中的记忆痕迹,使之保持下来;通过默读命名记录视觉方式呈现的材料,以便将书面语言转换为语音代码存储在语音存储装置中。随着对语音回路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语音回路似乎与人的语言理解、语言学习等与语言有关的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研究设置了两种干扰条件(即发音抑制和无关言语),以干扰语音回路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发音复述装置和语音存储装置),并通过比较被试在这两种干扰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和正常阅读条件下的成绩是否有差异,来证明语音回路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此外通过探讨干扰条件、错误干扰(音近替换和形近替换)范式和词频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说明语音回路在汉语阅读理解中的加工机制。

3.1发音复述装置和语音存储装置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实验一通过设置发音抑制的干扰任务,欲观察在发音复述装置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被试阅读理解的成绩。结果发现,在发音抑制条件下,被试对语篇判断的正确数显著低于正常阅读条件,说明语音回路中的发音复述装置确实对阅读理解有影响。此外,在发音抑制范式的基础上,结合错误干扰范式和词频这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发音复述装置影响汉语阅读理解提供了更多的证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正常阅读条件下,音近替换和形近替换之间的显著差异在发音抑制下消失了,这种变化正说明了发音存储装置在阅读理解中发挥了作用;第二,被试在发音抑制和正常条件下对音近替换语篇的判断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被试在发音抑制条件下对音近替换语篇的判断成绩显著下降,说明语音回路中的发音复述装置是通过语音这一中介作用,影响了汉语的阅读理解。也可以说,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语音一直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它帮助读者理解语篇,一旦语音装置受到干扰,阅读理解成绩便下降。

实验二的目的是研究语音储装置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结合语篇判断正确数和反应时两个指标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反应时指标上,阅读条件的主效应显著,即被试在无关言语条件下对语篇意义判断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正常条件下的反应时。这一结果是说语音回路中的语音存储装置一旦被无关的言语占据,就会影响被试在阅读过程中对语音信息的存储和加工,这说明语音存储装置在阅读理解确实有作用。

此外,语音回路是否发生作用和词频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高频词而言,被试在发音抑制条件下的判断成绩显著低于正常阅读条件,但是对于低频词而言,被试在两种阅读条件下的判断成绩没有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词频会影响语音回路的作用,换句话说,语音回路中的发音复述装置的作用在高频词上明显地表现出来。

3.2字音、字形及词频在汉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综合两个实验中字音和字形在正确数和反应时两方面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实验一中,在正常条件下,被试对音近替换语篇的正确判断数大于形近替换语篇(二者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即音近替换没有形近替换产生的干扰大,说明在汉语阅读理解中字形比字音起着更大的作用。同样,实验二中,在正确数没有显著差异的前提下,被试对形近替换语篇判断反应时要显著长于音近替换语篇的反应时,这同样说明在汉语阅读理解中,字形的作用要大于字音的作用。而且字音字形的作用和词频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实验一对发音复述装置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被试在低频词水平上对形近替换语篇的判断成绩显著低于音近替换的语篇(二者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低频词条件下,字形的作用大于字音的作用。

这与以拼音文字为材料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我们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两种文字性质的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形在语义的激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拼音文字中,字音发挥着主要作用。二是字音和字形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机制不同。字音直接进入语音存储装置,而字形要经过字音的转换进入语音存储装置。

另外,词频对阅读理解也有影响,表现为被试对高频词语篇的判断正确数高于低频词语篇,表明高频词有助于阅读理解。

4结论

(1)通过发音抑制和无关言语证明,语音回路中的发音复述装置和语音存储装置在汉语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2)字音和字形都影响汉语的阅读理解,但字形比字音起着更大的作用,而且它们的作用机制也不相同,字音直接进入语音存储装置,而字形要经过字音的转换进入语音存储装置。

(3)词频与语音回路有密切关系,语音回路中的发音复述装置的作用在高频词上有明显的表现。

(4)词频与字形、字音也有密切关系,在低频词的条件下,字形的作用大于字音的作用。

标签:;  ;  

工作记忆中语音回路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_工作记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