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媒人“长姿态”的几种内容生产模式_赫芬顿邮报论文

让纸媒人“长姿势”的几种内容生产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人论文,几种论文,姿势论文,模式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纸媒从业者,我觉得关注、研究和借鉴当下一切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及其崭新观念,既可以开阔眼界,又可以知己知彼,“再战”不殆。

      笔者今天收集推荐几种新媒体内容生产模式给纸媒记者编辑们,看它能否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众包模式:让受众帮助媒体生产内容

      2006年6月,由美国著名科技杂志《连线》记者杰夫·豪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众包概念。

      “众包”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本公司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和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简单地来讲,就是“集思广益”。世界各地的人们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而且几乎分文不取。

      如我们熟悉的维基百科,就是众包的典型。它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

      我们必须明白,互联网是众包的重要技术基础。自媒体兴起后,更是加剧了这种内容生产革命的到来。

      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期间,《赫芬顿邮报》采取众包的模式,发起了一个叫“Off the Bus”新闻项目,即在普通民众中间大量招募志愿者共同参与总统大选的报道。

      他们将跟踪奥巴马在十几个州的拉票过程,分给50到100名当地的普通人,并将采访需要提出的问题、需采集的信息等类目预先设计成表格分发给参与的志愿者,志愿者们只需统一填写好表格,并写上自己的现场观察,将信息发回网站即可。编辑则根据这些普通参与者提供的内容,编写成完整的报道进行发布。这些参与者每人每天花上一个小时,完成了一个记者需要花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当大多数记者还坐在车上,手里捧着候选人的官方通稿时。《赫芬顿邮报》已通过Off the Bus项目,吸引超过1.2万名公民记者作为这次活动真正的眼睛和耳朵”进行了及时报道。《赫芬顿邮报》因此在选举中成为访问量最高的独立政治新闻网站。

      众包是一种完全社会化的内容生产方式,这与传统媒体人的传统观念似乎格格不入,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在于,传统媒体人对于普通网民和公民记者的专业素养不屑一顾。他们总认为,新闻生产必须靠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完成。然而,杰夫·豪“众包”的一个中心理念是:比起最具才华、最专业的员工,数量庞大而多样化的劳动力群体总是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把这一理念引用到新闻领域,杰夫·豪这样说:参与者自告奋勇去完成的话题,都是他们熟悉和热爱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他们的优势比职业记者可能大得多。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媒体的新闻都是由编辑部制造的,生产较为封闭。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移动终端的拓展,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新闻生产已完全去中心化,从信息来源到新闻采制、传播发布,每一个环节几乎都由非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一家聪明的传统媒体绝不能无视这种新闻制造力量,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要想方设法挖掘这一巨大的新闻富矿,主动尝试开放新闻生产环节,探索和寻找与社会大众一起进行新闻生产合作的方式。

      众筹模式:生产什么内容由读者说了算

      众筹,就是面向大众集资,“集资开发的是大众的钱包,让人数众多的群体代替银行和其他机构成为资金的来源,其实也就是对资金来源进行众包”。

      众包新闻,是利用集体的智慧。众筹新闻则是利用集体的金钱做新闻,它主要解决的是新闻制作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众筹模式要求首先新闻记者通过网络平台提出一个新闻报道计划;然后,受众通过捐赠一定的资金来资助他们认可的报道计划;在设定的期限内,如果这些记者能得到预期的资金数额,那么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钱来执行报道计划。

      当前世界上最有名的众筹新闻网站,当数大卫·科恩(David Cohn)于2008年创建的Spot.us。到2012年9月,该平台已获得捐助金额达到16750美元。

      另一个叫Kickstarter的众筹网站成立以来,已有多达816个新闻项目在该网站上寻找资金支持,其中有36%的项目成功获得资金支持。

      

      众筹新闻在国外已经是普遍认可和流行的一种新闻生产模式了,但我国的众筹还处于萌芽状态。笔者认为,2013年应该是“中国众筹新闻元年”。因为这一年,中国的众等新闻集中出现了几个标志性事件。

      2013年7月2日,原《中国经济时报》的调查记者刘建锋在新浪博客发布了《独立记者征求后援》一帖,宣告正式启动众筹项目。刘建锋在帖子中称“准备以独立作者和社会问题观察者身份,用独立调查的手法,选择一些制度问题、重大公共事件、争议新闻人物以及重大内幕进行报道,一年完成4-6个选题”。凭借自己过去从事调查报道的名声,他筹得了自己所需的资金。当年10月中旬,刘建锋署名“独立调查作者”的第一篇报道《平度超限战》出炉,这也是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众筹新闻。

      2003年9月14日,雨声在“记者站”网也贴出一个新闻众筹帖,并推出两个选题,一个是陈宝成事件深度调查,一个是洛阳市一群警察与河南省司法厅长的战争。近三个月的时间,他筹得了11970元资金。12月10日,雨声用这些资金完成了众筹新闻项目,在南方今报网发出了陈宝成案第二部《平度市委书记与开发商调查:王中和王觉是兄弟?》调查报道。

      这一年的11月28日,中国首个“众筹网”正式宣告成立。至此,中国的众筹新闻生产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众筹网发起者称,媒体的记者或是自媒体人都可以在众筹网发起新闻报道计划,并筹集资金,如果在设定的时间内,资助款达到预期数额,这笔钱将用于资助媒体人开展报道或是调查。

      有人曾说过,中国的众筹新闻是“且行且珍重”,言下之意不是非常看好。这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募捐这种方式在国内还没有被广为接受,而在欧美募捐是很常见的,大到选总统,小到普通的活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是,许多非法集资案让民众对募捐这种方式心存畏惧。当然,在中国众筹新闻还存在运作模式和合法性边界尚不清晰、公众新闻消费习惯尚待改变等问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周如南语)。

      对于众筹新闻的看法大家未必能够一致,但它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启示却是有目共睹的。众筹新闻给我们传统媒体最大的启发应该是:媒体的新闻活动只有充分尊重受众和市场的需求才会获得认可。

      在众筹新闻过程中,记者首先要向受众推销自己的报道计划,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向编辑部报选题。记者的报道计划要接受市场和受众的考验,而不是报社总编辑审批许可。如果记者通过众筹网络平台提出的报道计划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那么他的报道计划就会因为得不到资金资助而无法开展。

      因此,在众筹新闻的运作过程中,提出报道计划的记者必须了解受众,并得到受众的认可,才能把自己的报道计划推销出去,让受众为之慷慨解囊。传统媒体那种以我为中心,闭门造车的报道模式显然变得不可能和不可以。

      必须明确,众筹新闻虽然是靠资助来做新闻,但绝不是有偿新闻。从资助者本身来讲,他们出资的最大动因是为了公共利益。非此,则不称其为众筹新闻。

      因此,守住公共利益是众筹新闻的底线。正如美国作家克莱·舍基所说,为新闻记者提供报道资金,其实就是“我们”在为“我们”创造机会。

      赫芬顿邮报模式:受众注意力高低决定新闻内容生产

      《赫芬顿邮报》是一家新闻与分析网站,创办于2005年,号称世界“互联网第一大报”。目前月独立用户访问量超过《纽约时报》。舆论对他们最高的赞誉是“6年战胜了100年”。意思是《赫芬顿邮报》用6年时间超越了拥有100年历史的老字号《纽约时报》,成为美国阅读最广的新闻网站之一,

      

      能够“6年战胜了100年”,其中必有蹊跷。有人总结了他们许多的成功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赫芬顿邮报》从不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来制作日报(传统媒体是生产什么就发表什么),而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对已有新闻进行整合,从而最大可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受众关注的内容才是最好的内容。依据这一信条,他们将编辑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人从事传统的采访业务,另一部分人则终日坐在纽约的编辑室里,时刻紧盯谷歌网站,看哪些搜索关键词最受关注,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撰写发布新闻故事。这就是所谓的“关键词”新闻生产模式。

      通过搜索关键词,从其他媒体拿来最能引发博客日志和读者评论的故事,通过提炼出竞争对手的故事精华,加上一个经搜索引擎优化的标题,然后发布出去。正因为这些新闻都是根据关键词所撰写,所以也最容易在搜索引擎中被关注到,它网站上出现的文章在许多搜索引擎上总能排名靠前。这就意味着在这篇文章旁边做广告链接,被关注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为了能够保证在成千上万的海量新闻里搜索到最有传播价值的信息。《赫芬顿邮报》30位资深技术专家跨时区地分布在全世界,保证技术团队工作不停歇,每天网站的技术都在优化。《赫芬顿邮报》内部叫这套核心技术为“实时流量分析系统”。通过这套系统,能快速找出网络快速传播的内容,并对内容传播的情况进行持续测评,然后根据结果进行调整。据说他们的内容管理系统可以在成千上万的新闻里,快速捕捉到其中的10-100篇具有病毒式传播特点的文章。

      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它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即传统媒体是生产什么就发表什么,发表什么受众就看到什么。赫芬顿邮报模式却是根据用户的注意力,对已有新闻进行整合,从而最大可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其实,在当今平台过剩的新媒体时代,对于受众而言,通过哪个平台观看内容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哪个平台上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平台和内容数量的无限扩张,信息已严重过剩,而受众注意力严重稀缺。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竞争的根本还是受众的注意力。这就是赫芬顿邮报模式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发。

      

      “雪崩”模式:重新定义传统媒体的专题报道

      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网页出现了一则有关雪崩的报导——Snow Fall,这则结合文字、影音与视觉化数据的深入报导,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听冲击。原来新闻报道也可以这么做。

      打开这篇雪崩报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首先是全屏循环播放的积雪滚落下山坡的视频。往下滑动,则能见到记者Branch的文字穿插于视频和吸引人的图像之间。读者可以看到宏大的滑雪圣地的3D版地图、追踪知名滑雪者的第一手图片、幻灯片式的滑雪运动历史、还有知名滑雪者的视频访谈等。报道的展示方式十分多元化,通过交互式图片、采访视频以及知名滑雪者的传记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现。

      雪崩报道仅在发布后六天,就获得了290万访问量和350万页面浏览量。记者John Branch本人在2013年3月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这组报道既创新了新闻报道的形式,用现代化的技术引起了年轻读者的关注,也为报纸赢得了声誉和读者,成为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强化报道的范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魏武挥说它是“交互式地图新闻”。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字化全媒体报道”模式。

      “雪崩”报道模式之所以被国内外同行普遍叫好,其一在于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它重新定义了“数字化全媒体报道”。

      与我们所看到或所做过的全媒体报道不同,雪崩的内容都出自纽约时报记者的自采和专业制作。

      我们的全媒体专题报道,大多是从网上扒来相同主题的新闻和资讯,再运用文、图、视频、图表等表现形式,将其整合到一起,做成一个专题页面,基本上是靠“剪切+黏贴”。而雪崩报道则完全不同,它并非是简单的将文字、图片、视频拼凑在一起的“报网融合”,而是充分融汇了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和交互式图形等新媒体形式,通过流畅的连接和叙事,将事故发生的背景、过程、后续处理及每个当事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有舆论认为,“以这类型的数字化报道模式为起点,开创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新闻报道”。《雪崩》的报道模式,是未来传统媒体的出路,即将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力量、策划能力和网络丰富的叙述手段(图片、视频、音乐等)以及良好的互动性相结合,从而夺回受众的注意力。

      “雪崩”的成功,还有一点绝不能为我们所忽视,那就是技术驱动在报道中的关键作用。

      有人认为,纽约时报的这一次以体验为导向的勇敢飞跃,彻底地将“雪崩”的设计与网站的其他部分区别开来。除了内容报道本身之外,图像设计和页面设计人员功不可没。如“雪崩”项目中所运用的图像内嵌文本和互动地图等技术元素,纽约时报的图像总监Steve Duenes表示说,虽然这些技术所需前期编程相比于早先已经使用过的互动功能并不是很大飞跃,但是它被编程的方式是全新的。我们清楚,数字技术这块正是传统媒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短板。如果传统媒体不能补上这块短板,那将在未来的数字化转型中难有作为。

      “拆解”模式:让内容更容易被消化和阅读

      这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还没有定论。但它是移动阅读时代的产物,被称为“后新闻报道媒体”。

      与聚合新闻相反,这种模式是拆解,有人认为他是一种更高级的聚合。

      这种模式的倡导者是旧金山一家创业公司开发的新闻阅读产品Circa(卡瑟),他们通过“拆解”新闻,实现简化阅读,让手机屏幕上的新闻热点,成为类似微博的“信息流”。

      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

      一是将新闻拆解。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Circa在新闻撰写上最大的特点是将新闻拆分成若干个小信息块。这些信息块可以是事实、数据、引言、图像、地图等等,是一条新闻中最核心的信息。

      二是提供卡片式阅读。Circa的一条新闻是由多个卡片组成,Circa官方把卡片称作“原子单元(Atomic Unit)”,一个原子单元承载了一个事件元素,即“新闻点(Points)”他们希望新闻变得更容易被消化和阅读,“就像在数学和政治课上,老师给你‘划重点’一样”。

      三是解决新闻冗余,取消噪音,只留事实。他们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砍掉了传统媒体报道中80%的内容,只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事实信息。

      Circa用专业编辑团队来提炼新闻中的信息块并组合成信息卡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筛掉这些无用信息,用最简短的话语将最纯净的事实传达给用户。总之,只给用户事实,且只用最简短的方式给用户最纯净的事实。

      这种模式给我的启发是:

      当今天下已是移动阅读天下,4G时代的来临,更加速这一趋势。当阅读的载体是移动设备,受众自然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冗长的全篇新闻,他们更加需要的是“快餐式”的阅读,因此,这种篇幅简短但信息量丰富的拆解模式不失为一种新闻呈现的理想方式。传统媒体在数字化转型和打造移动阅读平台时,应该有所考虑。

      还有,当前传统媒体针对新媒体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大多祭出了“深度”的大旗,好像深度报道已成为传统媒体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我要说,追求新闻生产的深度是没有错的,关键是在追求深度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解决新闻的冗余问题。

标签:;  ;  ;  ;  ;  

造纸媒人“长姿态”的几种内容生产模式_赫芬顿邮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