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再生产论与中国宏观经济理论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模型论文,理论论文,中国宏观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是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经济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价值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描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动态运行过程。考虑了货币、价格动态等因素,使模型更趋现实,所以运用它能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是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经济数学模型。模型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价值规律紧密地结合起来,较好地描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动态运行过程。运用它可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曾倍受重视,在传统经济体制下,许多经济学家运用再生产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宏观经济问题。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对大量涌现的宏观经济问题,不少经济学家改弦更张,一窝蜂地直接援引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是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它本身还不完善,在解决西方经济问题时,常显得捉襟见肘。运用这些理论分析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不发达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问题更不灵验,这已为经济实践所证实。既然如此,为什么我国经济学界的一部分人会悄悄地放弃马克思再生产理论,青睐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呢?这与我们以往在再生产理论研究中,忽视价值规律有关。假定价格等于价值,就略去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运用有价格等于价值假定的再生产理论分析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问题曾显得十分得心应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坚持价格等于价值的假定,忽略价值规律对再生产的调节作用,那么,再生产理论只能从抽象意义上对宏观经济进行规范分析,不能对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问题作出定量的、动态的分析,遂使再生产理论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显得过于空泛,难以说明现实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便乘隙而入。
考虑价值规律作用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克服了上述不足之处,它以简明的数学形式全面、准确地重现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使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价值规律相结合。这样,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既能定性又能定量地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动态宏观经济问题,扩大了再生产理论的分析范围,让马克思经济学在我国宏观经济学领域重新占据应有的地位。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价值规律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价值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调节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然而,一些论著在研究和阐述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时,常常忽略价值规律的作用,略去了价格动态对社会总产品双重补偿的影响,实际上使再生产与价值规律脱节,疏漏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许多重要的经济特征,不易说明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动态运行规律,难以体现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所蕴含的深遽的动态经济思想。因此,运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再生产问题,就应放松商品价格等于价值的假定,在价格等于或不等于价值时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双重补偿。这样,才能阐明价值规律对社会再生产的调节作用,深化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研究,给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分析的工具。
价值规律的表现是价格动态,价格动态意味着市场价格不一定等于价值,价格不等于价值时,社会总产品双重补偿发生错位。
当商品价格与价值相等时,根据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社会扩大再生产顺畅进行的基本条件为:
Ⅰ(V+△V+m/x)=Ⅱ(C+△C)
该式以价值形式表达了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即社会总产品双重补偿得以实现的条件。等式左边是第Ⅰ部类在价值上对第Ⅱ部类消费资料提出的需求,在使用价值上向第Ⅱ部类提供生产资料;等式右边是第Ⅱ部类在使用价值上向第Ⅰ部类提供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对生产资料提出需求。
假定两大部类产品价格等于价值,社会总产品双重补偿可简化为一元补偿问题。因为,两大部类产品都按价值进行交换,买卖不发生脱节,社会总产品不仅在实物总量和价值总量上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且,在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使用价值构成上也存在确定的对称关系。也就是说,总量和结构都是均衡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能实现,那么,与之有确定的对称关系的实物量也必然得到更替;反之,亦然。所以,在价格等于价值的假定下,以价值形式表示的社会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也不证自明地成为实物更替的条件,双重补偿问题简化为一元价值补偿问题。
当价格不等于价值时,社会总产品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替不能同时实现,价格动态导致双重补偿错位。当价格与价值不相符时,产品价格高于价值的部门,通过出售产品所形成的购买力,足以购买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还有余,实物能得到更替;相反,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部门,通过出售产品形成的购买力不足以购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实物更替发生困难。价格动态导致社会产品价值结构与使用价值结构失去对称性,价值补偿条件满足时,实物无法更替,双重补偿出现错位。
价格动态引起社会总产品双重补偿错位,价值量结构和实物结构不对称,双重补偿不能转化为一元价值补偿。因此,要进一步考察价格动态影响下的双重补偿问题。下面通过建立反映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产品运动特征的社会再生产综合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
社会再生产综合模型
社会再生产综合模型依据马克思经济理论,以抽象的数学形式描述了有价格动态的情况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它由社会产品价值模型、社会产品模型和价格运动模型组成。
1.社会产品价值模型
社会产品价值模型反映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运动过程。依据马克思再生产图式,价值形式的社会产品的运动可以用以下的差分方程表示:
V=V(-1)(1+Q(-1))
W=V(1+M+E) (1)
(1)式的方程组即为社会产品价值模型。式中所有的经济变量V、M 和参数Q、E、M都是含时间t的变量〔1〕,(-1)表示单位时间滞后量(t-1)。式中W、V和M是第Ⅰ、Ⅱ部类产品价值向量、 可变资本向量和剩余价值率向量,不变资本向量C=VE,E为资本有机构成向量。剩余价值向量S=VM。社会产品价值增长率向量Q[,i]=G[,i]M[,i]/(1+E[,i]),i=1,2G为积累率向量。现在, 以价值形式表述的社会再生产基本条件为:
V[,1](1+M[,1]-E[,1]Q[,1])=V[,2]E[,2](1+Q[,2])(1.1)(1.1)
〔2〕式是社会总产品价值补偿条件。该式成立表明价值总量均衡。在价格等于价值时,它还是双重补偿条件。而当价格与价值不相等时,该式仅是价值补偿条件,不能成为实物更替条件。因此,还要通过社会产品模型进一步考察社会产品物质补偿条件。
2.社会产品模型
社会产品模型反映社会总产品实物运动过程。马克思认为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都是社会再生产运动的内部条件。只有社会产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使用价值结构都满足实物更替条件,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社会物质产品运动过程可以由以下的差分方程来描述:
x[,1]=x[,1](-1)(1+q(-1))
X=x[,1](-1)(1+m+ε/a)
(2)
(2)式为社会总产品再生产模型。式中各变量均为含时变量, 与时间t有关,(-1)表示单位时间滞后量(t-1)。x[,1]、x、m 和ε各为第Ⅰ、Ⅱ部类必要劳动产品向量、总产品向量、剩余产品率向量和资本技术构成向量。生产资料向量为x[,k]=x[,1]ε/a,式中a为人均必要劳动产品向量。社会物质产品增长率向量q=gm/(1+ε/a), 其中g为实际积累率向量。 物质生产的技术关系要求两大部类使用价值量保持一定比例,以满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条件为:
L[,1]a[,1](1+m[,1]-ε[,1]q[,1]/a[,1])=L[,2]ε[,2] (1+q[,2])
(2.1)
该式为物质产品更替条件。社会再生产要得以持续,两大部类就要按(2.1)确定的比例互为对方提供产品, 补偿对方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实物供求达到均衡。
3.价格运动模型
价格运动方程描述了价格随市场供给和需求变动而变化的运动轨迹。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价格等于价值,当供给与需求不等时,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常常不是同步的,通常是供求变动在先而价格变动在后,两者之间有个时滞,考虑时滞的价格运动方程为:
p=p[,0]+D(-1)-W(-1),p(-1)
(3)
如果(3)式是可以分离变量的形式,那么,该式的简单显函数为:
p=p[,0]+BT(-1)p(-1)(3.1)
上两式表明,两大部类价格向量p由上一期价格p(-1)与超额需求(D(-1)-W(-1))决定。其中D(-1 )是两大部类以价值形式表示的需求向量,而W(-1)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社会产品供给向量。p[,0] 是价值向量。B为价格调整因子向量, 向量元素的大小反映市场机制调节价格的速率,T(i)描述了价格运动的动态特征。(3 )式的方程将反映社会产品物质和价值运动的方程(1)和(2)联系起来,反映了“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3〕——价值规律的作用。
将(1)、(2)和(3)式联立, 可以得到一个社会再生产综合模型,它描述了价值规律对社会再生产的调节作用,较全面地体现马克思双重补偿的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
在社会再生产综合模型的基础上,再加上考虑货币需求效应的方程和劳动约束方程,就构成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考虑货币量对物价总水平、通货膨胀、总产出水平和就业的影响,所以,考虑货币需求的方程为:
d[,i]=(M/p)(1+u-π)f[,i] (4)
式中d[,i]为第i部类的实际需求,它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矩阵D 的元素;M/p是假设货币实际均衡不变时的社会物质产品总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实际总需求;u是货币年增长率;π是年通货膨胀率;f[,i] 是第i部类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它是相对价格p[,i]/p的函数,市场份额函数为:
f[,i]=f[,i](p[,i]/p,θ)
其中θ是利率和第i部类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函数。在θ既定时,第i部类产品价格p[,i]高于物价总水平p,那么第i 部类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小;反之,在第i部类产品价格p[,i]低于物价总水平p时,第i部类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大。物价总水平p 是两大部类价格的加权平均值:
将(4)式代入(3)式,得到(3)式中矩阵T的元素T[,i] 的显函数形式为:
T[,i]=(d[,i]-x[,i])/x[,i]=(M/p)(1+u-π)(f[,i]/x[,i])-1 (4.2)
如果社会总劳动力为L,第i部类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为L[,i] 数量,则劳动力约束方程为:
以上各式中除注明是常数变量外,其余变量均为含时变量。
宏观经济模型可以阐释价值规律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价值规律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表现为:价格动态导致社会总产品双重补偿错位: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错位才会趋于同步。
1.当两大部类商品价格比等于价值比b[,1], 产品价值构成与实物结构对称时,双重补偿同时实现,双重补偿可简化为一元价值补偿。在两大部类产品价格偏离价值,但价格比为b[,1]=p[,1]/p[,2]、 各部类产品实物结构与价值结构相同,即m=M、g=G时,价值补偿条件与实物补偿条件等价,(1.1)和(2.1)式同时成立。价值总量和实物总量的供求相等,而且价值总量结构与实物总量结构相适应。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以沿用目前经济学界流行的以价值补偿代替双重补偿的方法分析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
2.当两大部类价格比不等于b[,1]时, 价格偏离价值导致双重补偿错位。这种错位对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有不同的刺激,可能引起部门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若生产技术水平不变,p[,1]/p[,2]<b[,1], 两大部类补偿错位,并导致第Ⅱ部类生产扩张率大于第Ⅰ部类,生产资料有可能从第Ⅰ部类流向第Ⅱ部类。p[,1]/p[,2]<b[,1] 说明第Ⅱ部类产品价格高于第Ⅰ部类,第Ⅱ部类能以较少的消费品可以换得与以前同等数量的生产资料。在第Ⅱ部类用于交换的消费品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价值补偿条件成立,同时第Ⅱ部类进行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得到更替;但第Ⅰ部类得到的消费品比原先少,消费品得不到更替,实物补偿条件(2.1 )式不满足。双重补偿错位使第Ⅰ部类价值得不到补偿,第Ⅱ部类产品价值得到过度补偿。第Ⅰ部类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进行实物更替,第Ⅱ部类实物能得到更替。
社会总产品双重补偿错位导致两大部类使用价值结构与价值结构偏离。价值总量不均衡或价值总量结构与实物总量结构不对称,两大部类会以不同的速率扩张。对价格相对上升的第Ⅱ部类来说,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于资本技术构成下降,利润提高,生产扩张。技术不变时,资本技术构成不变,此时资本有机构成下降不反映技术构成变化,仅反映价格变动。这种资本有机构成的下降,节省了第Ⅱ部类不变资本的耗费。产品价格提高、不变资本降低的共同作用导致剩余价值率提高,引起剩余价值率高于剩余产品率,即M[,2]>m[,2]。利润率也相应地提高。高利润率刺激着第Ⅱ部类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增大,第Ⅱ部类积累率高于第Ⅰ部类。第Ⅱ部类资本有机构成偏离资本技术构成、剩余价值率偏离剩余产品率,部门经济增长率提高,使产品价值结构与实物结构不再相同。将上述价值和实物参数代入社会产品价值增长率Q[,2] 和实物产品增长率q[,2]的表达式,可知Q[,2]>q[,2], 产品价值增长率高于实物增长率。而第Ⅰ部类的情况恰好与此相反。第Ⅰ部类在技术不变、资本技术构成不变时,也会出现以本部类产品表示的资本有机构成下降,但这种下降却是以增加可变资本耗费为代价的,是对剩余价值的扣除,导致剩余价值率小于剩余产品率,利润率下降,积累率也降低。第Ⅰ部类产品价值的增长率低于实物产品增长。由于第Ⅰ部类的利润率和产品价值增长率都低于第Ⅱ部类。所以,在利益的驱策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第Ⅰ部类一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会流入第Ⅱ部类;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要素流动受阻。
类似地,可分析技术不变条件下,p[,1]/p[,2]>b[,1]的情况, 这时仍有双重补偿错位,要素可能在两大部门之间流动。
将以上分析中技术不变的条件放宽,考虑技术是可变的,那么,在两大部类资本有机构成随技术构成变化,且剩余价值率、积累率等参数的变化组合恰巧能同时满足(1.1)与(2.1)式,价值补偿条件与物质更替条件同时成立,双重补偿能同步实现。否则,技术变动使价格变动引起再生产过程中双重补偿错位呈现比技术不变时更纷繁复杂的现象。
3.再生产过程中双重补偿错位的弥合和持续,对经济运行有不同的影响。社会总产品双重补偿错位可能趋于同步,也可能持续或扩大,相对应地,经济会处于均衡状态或非均衡状态,这取决于价格动态特征。价格动态由(7)式中转移至T的连乘积H(t)=ⅡT(i)来表征。根据价格动态特征式H(t)可知价格动态的几种主要形式及其对双重补偿和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1)当H(t)随时间t的推移趋于零时,双重补偿趋于同步,经济均衡地扩张。当H(t)趋于零时,价格接近于价值,价格体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趋于稳定,实物补偿条件(2.1)和价值补偿条件(1.1)趋于等价,双重补偿错位逐渐缩小,最后趋于同步。双重补偿错位弥合的现象通常出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这时,市场是出清的,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经济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稳定地发展。
(2)当H(t)随时间的延伸而波动时,经济出现周期性。在H (t)上下波动、且波动幅度始终小于某一常数向量时,市场价格出现不稳定的周期波动,这种波动可能是等幅振荡,也可能是不等幅振荡,价格变动幅度忽大忽小。(1.1)与(2.1)式表述的价值和实物补偿条件经常不能同时满足,双重补偿错位持续。由(7 )式所描述的经济运行轨迹出现周期性。
经济出现周期性说明市场协调失灵,市场是非出清市场,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协调部门之间产品交易和两大部类内部产品的交易,市场有外生性,价格有粘滞性。粘滞性价格变动滞后于市场供求的变动,失真的价格信息误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加剧了社会供求矛盾。同时,发达商品经济中商品买卖的普遍脱节,信用链延伸到经济的各个角落,价格的惯性加大,粘滞性价格的变动幅度也更游移不定,市场不能出清。非出清市场的经济中存在着产出水平高低各异的多重均衡态,经济在失灵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时而处于低产出均衡,时而处于高产出均衡,经济出现周期性。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双重补偿错位有各种表现形式:在经济处于复苏或萧条阶段时,经济会处于一种补偿能实现而另一种补偿不能实现的中等产出均衡态;在经济迈入繁荣时期,实物补偿能实现,社会产品价值会得到过度补偿,经济处于高产出水平的均衡态;当经济达到危机阶段时,实物和价值都处于欠补偿的低产出均衡态。
(3)当H(t)随时间流逝而趋于无穷大时, 双重补偿呈现无规则性错位,经济过热或大萧条。当H(t)趋于正无穷时,市场严重失灵,双重补偿条件都不能满足,价格比无规则地变动,,双重补偿极度错位,经济完全进入非均衡状态,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产品价值增长率远超过社会物质产品增长率,即国民经济名义增长率大大高于实际增长率,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反之,当H (t)趋于负无穷大时,则出现相反的情况,商品过度积压、 支付链中断且短期内难以恢复信用关系,出现信用危机,爆发持续时间较长的经济危机。
概言之,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4〕,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双重补偿通常出现错位,双重补偿错位持续会使社会再生产比例受到破坏,社会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只有国家干预经济才能矫正市场失灵,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模型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将再生产理论与价值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凝练的数学形式准确地再现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动态经济思想,考虑了货币、价格动态等因素,使模型趋于现实。因此,运用中国宏观经济模型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可以成为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模型。运用模型可以分析:总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及总供给的周期性波动;总需求的运动状况(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及总需求结构变动的动态;国家政策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这些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等。总之,它是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和经济政策对社会总产品价值运动和实物运动、描绘现实宏观经济运动的轨迹、阐明经济均衡发展的条件等宏观经济问题的基本模型,能对宏观经济问题作规范的或实证的分析,特别是动态的定量分析。
2.运用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可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对策分析,根据分析结论制定经济政策,以引导宏观经济同时实现价值总量平衡和实物结构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总量目标应该是价值量和实物量的综合平衡。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国家只要调控价值量就行了,只要价值总量均衡,实物结构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动趋于均衡。这实际上是将市场机制理想化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市场能够出清,实物的供求结构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动趋于均衡。而我国处于转轨经济中的市场是不完善市场,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在这样的市场中,市场机制不能使市场出清,实物更替发生困难,社会产品使用价值结构与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不吻合,出现结构性失衡,影响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所以,宏观调控在注重价值量均衡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实物结构均衡。
模型可以分析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两类经济政策:调整需求和调整供给的政策。一是调整需求的政策,这类政策着眼于价值形式,可以根据产品价值模型和(7)式分析价值量的供求运动状况, 制定影响需求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这些政策通常影响社会产品价值运动,调整经济的运行轨迹。经济运行的变动在模型中表现为参数的改变,如利润率、积累率等参量的变动。模型不仅能模拟实际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还可以运用模型来分析政策的效应,分析经济政策对模型中价值方程和(7)式中参数的影响。预测、 分析这些经济政策的短期作用。二为调整供给的政策,它主要涉及实物运动,依据实物模型可以分析物质供求运动,运用(2)式和(7)可以分析物质结构与价值结构是否对称,两者是否能同时达到均衡。根据模型可以制定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如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通常会影响物质产品模型中的参数,改变实物结构,并进而影响社会产品价值运动。所以运用模型可以模拟并研究经济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作用。
3.将社会再生产综合模型作适当的拓展,就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作实证分析。首先,可以将上述两大部类模型延拓为有多个生产部门的国民经济系统模型。第Ⅰ部类可拓展为多个生产资料部门。第Ⅱ部类可扩展为多个生产消费品和提供劳务的服务性部门。相应地,价格向量也由二元变为多元。这样,综合模型就成为分析多部门多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再生产的模型。其次,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对拓展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求得模型参数后,就能运用模型对社会各部门的再生产过程、双重补偿问题和价格动态进行定量的、动态的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寻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最优化发展的途径。
4.利用模型还可以分析物价总水平和就业问题。
(1)价格总水平。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和总供求的差额有关。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4.2)式中的T[,i]>0, 这时超额需求推动物价水平上升。价格上升的幅度与T[,i]值正相关。如果,第i种产品价格和T[,i]反号,那么,物价水平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并与(4.1)式中的价格权重h[,i]有关。 我国的总需求可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包括社会消费需求和居民个人消费需求),这些需求的总和是M/P。当总产出不变、实际总需求M/P变大时,价格水平也会提高。
除了实际需求导致物价水平提高外,货币的超量发行也会引起需求增加,导致物价总水平提高。当货币的名义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时,货币的需求效应引起实际总需求增加,加剧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
(4.1)式还能说明货币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 当货币发行量增加时,h[,i]不变,那么,两部类产品价格比不变,即相对价格不变。 每种产品的价格和价格总水平与货币量的增加等比例地提高,两大部类产品在总产出中的份额也不变。如果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就会导致h[,i]改变, 两大部类产品价格变动的比例与货币量的增加率不同,两大部类产品在总产品中的份额也发生变化,两大部类比例发生改变。换言之,货币量的变动不仅影响价格水平,还影响国民经济结构。
(2)就业。利用(6)式的联立方程组,可知,当需求扩张时,就业率提高;而当需求紧缩时,就业率下降。有时经济虽未紧缩,但劳动力增长过快,经济的增长不能吸纳新增加的劳动力,也导致失业出现。
(3)通货膨胀与失业。这两者有无替换关系,取决于u-π,如果货币的增加率高于通货膨胀率,即u>π,那么, 货币的增加能引起实际需求的增加,对劳动力的引致需求也增加,失业减少。反之, 如果u<π,即货币的增长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那么,经济中的实际需求会减少,对劳动力的引致需求也减少,此时,通货膨胀与失业不但没有替代效应,反而有正相关性,会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当u=π时, 实际总需求没有增加,所以,就业率也没有发生变化,通货膨胀与失业也无替代效应。总而言之,当货币的发行量的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才有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在低通货膨胀时,这种过量发行货币的政策虽能暂时刺激经济回升,但激励经济扩张的作用难以持久。在高通货膨胀时,过量的货币会恶化通货膨胀,给经济带来灾难。
注释:
〔1〕(1)式中各向量的形式为:
V[,1] Q[,1] W[,1] M[,1] E[,1]
V= Q= W=
M=E=
V[,2] Q[,2] W[,2] M[,2] E[,2]
(2)式中各向量与此类似。
〔2〕(1.1)左边=V[,1]+S[,1]-△C[,1]=V[,1]+m/x+△V[,1]
(1.1)右边=△C[,2]+C[,2]
所以,(1.1)式可以还原为政治经济学中常见的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Ⅰ(V+△V+m/x)=Ⅱ(C+△C)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1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0 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 产品价值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社会再生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经济学论文; 价值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