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谢荣辉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谢荣辉

谢荣辉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新回龙中学 517529

摘要 文中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做了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呼唤“新版教育”,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已引起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究竟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续性、相关性。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联想、类比、化归等把新知识与原掌握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也可借助这一特点来创设。

1. 用新旧知识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中,教师既要构建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要蕴含与当前问题有关的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问题,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原有知识,并使新旧知识发生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2.通过迷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置疑是基石,反思是沃土,再创是核心”。初中生在思考问题时,条条框框太多,思维定势束缚大,他们不太敢对课本及老师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设计一些迷惑性问题,让学生认认真真出错,从而诱导质疑,培养学生的怀疑感和批判精神,提高数学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牛牛家离公园15公里,丽丽家离牛牛家8公里,问:丽丽家离公园几公里?大多数学生马上得出结论:23公里或7公里。显然学生受到初一行程问题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牛牛家、公园、丽丽家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也些学生,不置可否,磨磨蹭蹭。笔者偏偏让他们发表意见,一个略为胆大的学生才小心翼翼的说:假设牛牛家、公园、丽丽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结果还会是这样吗?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小小的提示,让众多学生走出误区。

3. 用故事、典故等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性问题、历史名题等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深度。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迪卡尔发明坐标系的过程,当他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迪卡尔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己经调动起来了。又如在《无理数》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首先讲述古希腊学者希伯斯因坚持自己的观点“自然界中一定有无理数的存在”,而被教徒无情地投入大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强化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程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例如:本人在传授|a|的化简时:课本书上是这样的|a| ,本人在教时改为了|a| ,这时我总结为:数a的绝对值,当a是一个非负数时,等于它的本身。数a的绝对值,当a是一个非正数时,等于它的相反数。这时学生更明白了绝对值的意义了,化简时就不会漏了为0的这种情况了。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知识脉络清晰,结构合理,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张1毫米的纸连续折20次后的高度是多少当同学发现它是一格巨大的数字时,他们感到十分惊讶和好奇。从而进入有理数的乘方的这一节内容的教学。

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及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学生好动,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要去激发他们的热情,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16、8厘米, 10、8、6厘米和10、16、6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地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发现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如:我在传授三角形的中线时,我提问: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形成两个三角形时,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有的同学就乱说道:得到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三角形。我加以引导说:这两个能全等吗?大小一样吗?然后我又作出了高线,引导说这两个三角形的高是一样的,底是一样长的。学生终于得出是面积相等。我于是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结论,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在此基础上我又安排了一个与此类似的题目:有一块三角形地,现要平均分给四户农户种植(即四等分三角形的面积),请你替他们找出几种方案(越多越好)。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适当地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后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再由师生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差生的转化,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02)

【2】李杰.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1)

论文作者:谢荣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谢荣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