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招生考试改革_高考改革论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招生考试改革_高考改革论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招生考试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化与论文,招生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与引导,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在积极推进,稳步发展。相对于精英式高等教育而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已不再只是社会部分领域和少数部门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是面向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教育需求,培养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为社会所欢迎、所需要的人才。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创始人曾提出过这种办学宗旨,即把康乃尔大学办成“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想学的任何学科的地方”。这话简直就可以看作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宣言。那么,这是不是说大众化高等教育改变或放弃了过去精英式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呢?当然不是。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马丁·特罗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就曾指出:“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注:〔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这个观点显然是符合实际的,因而也是正确的。如果简单地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在精英式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向社会敞开大门,以吸引更多、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的人们进入高校学习、深造的教育。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它包括精英式和狭义的大众化这样两个层次。当然,这样说只是为了突出随着大众化趋势高等教育所出现的新的更为明显的层次化特征。实际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绝不是简单地等于精英式与大众化两个层次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叠加,作为高等教育所进入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境界,大众化高等教育相对于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而言,体现了一种教育性质与功能的转换。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虽然推进较快,但这种进程更多地体现在教育规模的扩展方面,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教育性质与功能的转换。尽管如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继续对我国传统的与精英式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形成挑战与冲击。

迅猛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使这种新的教育机制与传统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和不适应。这种不协调和不适应,主要表现为由于新的教育机制与功能所决定,大众化高等教育需求的多元化、结构的多层次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与现行的全国统一高考模式之间必然发生激烈的矛盾和碰撞。如上文所述,大众化高等教育实际上包含着精英式教育和面向大众的教育两个层次。这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不仅要继续培养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把高等教育对象区分为高级专门人才与普遍劳动者两部分,当然这只是在相对意义上的划分。就具体的教育对象来说,通过高等教育的过程,自己究竟是成为一名“高级专门人才”还是一名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分水岭,更何况个体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不完全依赖于高等教育这一个环节。但是,无论是从社会的人才需求还是从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来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对象分别朝着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现状同步的,因而也是具有合理性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渐趋势多元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取得相应的文凭,以适应就业、求职的需要,已不再是人们上大学的惟一目的,职业训练、素质培养、自我完善等都可能成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与这种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层次相适应的,必然是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在一些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为适应广泛的多元的社会需求,各级各类大学往往是各行其是,各显其能,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的前提下确立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显然,在这种极具灵活性、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条件下,全国统一的大学招生考试几乎是不可能的。据资料,在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虽然也有一些全国性的学业测试和学习能力测试,但各高等学校以及教育对象接受哪种考试方式却是有选择的。这也就是说,在美国高等学校新生录取考试的方式和方法不是统一的,也不是惟一的,而是有选择的。

目前,我国高考制度正在进行一些改革尝试,如实行"3+X"考试模式,分春、夏两季招生考试等等。然而,这些局部的考试改革还远远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因为这些改革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精英式高等教育之窠臼。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正急切地呼唤着高考制度的彻底变革。当然,建立起新的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高考制度,仅仅孤立地从招生考试这一个环节的改革入手是不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整个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新的高考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还有赖于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确立与完善。如前所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虽然从规模上正在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但整个办学机制仍然是在精英式教育的模式下运行,因此,我们的招生考试制度也只能是在原有的框架内进行一些小修小补。然而,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在整个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中又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有所作为。负责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的管理部门、办事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和把握高等教育转型的趋势与规律,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为目标,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努力探索招生考试新的途径和方法,为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对于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运行和出现的各方面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现象,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传统的、也是现行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正在向大众化进程迈进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了,改革现行考试制度,破除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已是势在必行。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是适用于全国高等院校包括地方院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普通高校,面向全国高中毕业生,由国家集中组织,统一进行的大专院校入学招生考试。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高考制度自从开始实施以来,就不断地受到各方面人士的批评和抨击,但同样也有许多人不断地执着地在为其辩护。过去,围绕着全国统一高考是与非的论争,主要集中在统考是否导致应试教育这一问题上,其实,从发展的眼光看,现行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束缚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由于生源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充,高等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教育教学过程的困难以及整体教育质量相对下降,就是一个带着普遍性的问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统一高考的模式与高校扩招之间的矛盾。由于计划与现实的差距,一些学校往往在规定的分数线内计划招生不能满额。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往往大幅度地降低录取分数线,这样就使得一批远远低于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得以进入大学学习。这些以较低考试分数被录取进入高校的学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智力或非智力因素较差,进入高校后势必从整体上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特别是那些通过降线录取的学生,入校后与以较高分数考入学校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他们之间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存在许多明显的差距,这种现状给教学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许多学校都在尝试着根据这种状况制定一些相应的策略,以期对他们采取一些有所区别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阻力。正是由于统一招生考试的模式,导致一部分高校难以收到理想的学生,一部分学生也选择不到适合于自己的学校。同时,国家为了适应教育市场多层面的需求,放开了对上大学人员的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限制,但从近年招生的情况看,大龄人员上大学仍然很难通过高考这一关,要想上大学,一般只有通过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的形式。

为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改革现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首先要坚决打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模式,积极探索一套宽严结合、统分结合、开放灵活、形式多样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当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作为突破口,逐步推进现行考试制度的改革。

(一)对全国高校招生考试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实施这一改革措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打破全国统考模式的情况下,继续强调重点、高层院校招生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竞争原则,确保这类院校新生选拔录取质量,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不降低质量标准。为国家的各类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高级专门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始终不能动摇的目标和方向。对于主要担负精英教育的高校来说,在招生考试这一环节,一定要根据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严格、科学地制定考试方案,从严控制评价标准和录取比例,充分体现精英教育考试选拔的竞争、淘汰机制。对于这类院校的招生考试,国家不妨继续“统”起来,管紧、管严、管好。而对于其它一类学校,即以面向大众为主的高校,则可以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掌握,允许采取一些较为灵活、宽松的招生考试方法。

(二)允许部分院校学生免试入学。如职业学院和一些办在地、市、州的普通专科学校,就可以让学生免试入学。这类学校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和学科设置,降低入学门槛,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和教学形式,满足社会多方面的教育需求,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这一措施实施上是高校招生考试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原则的又一具体内容。提出这一措施已不是一种设想,而是我国高校招生现实的客观需求。近年来,我国每年高校录取新生人数已占报考人数的70%以上,除去相当一部分因主观原因或条件不愿或不能上大学的,因为考试分数不上线而不能上大学的人数比例已经很小了。事实上,近几年来,有些办在地、市、州的职业学院招收新生已经没有什么分数线的限制了。这类院校招生,完全可以由学校自行掌握,采取资格审查或辅以能力测试的方法进行。这样既可以减轻现行高考的压力,又有利于一些文化知识基础不太好的高中生自主择校,自主选择专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三)允许高校对特殊对象采取特殊的招生考试办法。这里主要是就超过大学学龄的人上大学而言的,应对这一类人采取一些特殊的招生考试办法。如,采取通过资格审查入学加学分制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又能照顾特殊的教育需求。

改革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当然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的配套实施,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一个关键。一些反对破除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人们最大的一个顾虑,就是担心统一高考的制度破除后,高校招生考试将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容易滋生、助长徇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并最终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这种担心当然也不无道理,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统一招生考试的模式打破以后,高等院校在这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可以根据新的情况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其实这是不难做到的,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地去做,下决心去做。其次,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市场化,各高等学校也将愈来愈关注自身的质量与信誉,并因此而不断地去强化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而且,只有市场机制才是促进高等学校不断加强自我约束,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性、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不是担心改革的措施不完善而固守旧的统一高考制度,而应该主动地适应教育市场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大胆地进行新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尝试,并通过这种改革去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标签:;  ;  ;  ;  ;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招生考试改革_高考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