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馆论文,资源整合论文,博物馆论文,图书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3
CLASS NUMBER
G253
信息时代是技术与文化联姻的时代,信息时代的产业需要在信息技术基础结构与文化内容基础结构的双轨上发展,二者不可或缺。
信息技术基础结构是网络与数字化的传输轨道。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国的技术基础结构已初具规模,为我国信息产业建设提供了保障。内容基础结构的建设,近几年才刚刚起步,许多文化资源的集中地(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都正在将大量馆藏转换为数字形态,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这些为中华文化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只能是内容建设的第一步。
内容基础结构与技术基础结构一样,是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整合的平台。创建一个理想的内容基础结构,读者就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深层次的、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个问题:主要的文化资源收藏馆所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管理体系,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这是内容基础结构建设的一大障碍。
1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禁锢了内容基础结构的建设
目前,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分散于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等多个文化资源收藏系统,同一系统有不同的隶属关系。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系统间难以相互合作。由此造成资源布局不合理,甚至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
1.1 各自为政的管理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整合
资源的创建、管理与利用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化资源内容在生命周期内的选择是相互依赖的,其所做出的选择,有可能阻碍或促进信息的正确流向,或使信息失去灵活成分,或失去适应环境的能力。用户存取文化资源信息的所有操作都是在一定的描述环境与一定配置的网络内进行的。文化资源拥有单位具有不同的管理环境,对文化资源的信息价值也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文化资源的生命周期内可能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将使得同类资源可能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而在知识服务网络上无法整合。
1.2 多头服务体系阻碍了资源的整合
数字信息的流动性使其能够被分享、被重复使用与被分析,能够被改装、拷贝以及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网络空间也可为用户提供集合的、筛选的、选择性的多种服务,这些都从技术上为人类整合信息提供了可行工具。但再好的技术如果失去科学合理的管理作为支撑,也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目前,我国文化资源网络欠协调的发展,正是限制中华文化资源整合的瓶颈。
这些年来,为满足用户的需求,各文化资源保存部门都在不断地将本馆馆藏数字化并与网络联为一体,试图通过馆藏的数字化产物在交互的数字环境中创建一个革命性的知识服务网络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获取。然而,共享的网络空间需要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即相互合作,使服务器集合起来以支持数据的流动,满足用户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内容基础结构。但我国不同系统的信息服务网络林立,没有合作协调成为一个整体,无法发挥网络对资源的整合作用。障碍后果主要表现如下:
(1)缺乏允许内容共享与传送要求的界面。文化资源拥有部门采用各自开发的网络系统独立地为用户提供服务,迫使用户为了查全所需信息必须跨越多个不同的界面,对付以不同设计条件形成的各异的用户环境,给信息的查全制造了人为阻碍。
(2)不同技术环境形成的文化资源难以共享。这些不同系统的文化资源,在不同的计算机环境中创建,有的还有多重链接,甚至内部结构也十分复杂,这使得不同系统的信息交互常常难以进行。
(3)不同的描述方式阻碍了信息的导航。长期分开管理的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也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例如,图书馆倾向于对书刊个体逐一地进行描述,档案馆与博物馆喜欢使用多级别、多途径的馆藏描述方法。种类各异的描述方法给信息的导航、揭示与对文化内容的选择造成了阻碍。
(4)难以预知用户的习性与需求。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建立在对用户需求与使用习性的了解上,否则无法建立整合的内容平台。然而,当前的多头服务系统阻碍了人们对用户信息需求的了解,也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以上情况是造成我国文化信息资源难以整合的重要缺憾,即我国每个文化资源拥有部门都可以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属于本部门的有价值的馆藏资源,却不能与更多的不属于本部门拥有的相关文化资源无缝地相互联合工作,或相互依赖地为用户提供经过整合的文化资源服务。例如,我们至今还不能在同一个目录下为用户提供同一主题的完整信息。这意味着用户要获得有效的、完整的检索结果,必须做很多的工作,同时,也增加了网上信息资源管理的难度,例如得有多个的证明系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确保资源的价值。
用户对资源整合的需求,迫使文化资源拥有部门在一个更加宽泛的框架内配置资源,通力合作联合起来打造世界上最大的中文信息平台的内容基础结构,以带动我国信息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2 合作的基础
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是收藏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的主要部门,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与互补点,这是合作的基础与动力。
(1)具有共同的利益。文化资源只有使用,其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把本系统所拥有的文化资源释放到网络空间,让不同的文化资源相互影响,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行创造性的使用。要实现这一点,只有对馆藏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并跨系统、跨部门地实现一体化服务。
(2)具有共同的兴趣。我国的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都在向网络空间发展,而且工作重心均从关注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关注文化内容的创建者与用户利益的传统管理方式,转移到注重以更加直接的方法支持文化内容的利用与创建上。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都在设法扩大自己的用户群体;都在制定管理策略,以管理物理的、数字化的以及以数字技术直接产生的文化资源,并使它们成为中华文化资源的一个整体;都在研究如何将以数字方式产生的文档与人工制品整合为同一的文化资源,并通过整理与组织使它们便于存取等。
(3)面临共同的挑战。当网络遍及人们生活时,技术发展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性,使服务的提供、运行的模式、用户的习性都发生了改变,许多不可预知的挑战在不断凸现。例如,数字的流动性,其最大问题是需要支持控制与信赖关系,当资源的可获取性在数字环境中得到了加强,就需要有能力去控制对敏感信息的获取,需要保障数字信息的真实与完整。然而,当前的控制技术落后于信息的获取技术,这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者面临着管理的挑战。又如,数字资源可能产生于某些环境的组合,如果管理策略不恰当或缺乏提供背景、出处等确定的文档,数据产生后就有可能不留任何痕迹地消失。这些与技术融合很深的管理问题都是三者面临的挑战。只有合作,才能提高应付挑战的能力。
(4)具有共同的研究领域。当网络遍及人们生活时,信息资源服务的运行模式、服务的提供、用户的习性都在改变,资源整合后的重新配置以及一些难以预见性的问题,都需要人们共同的沟通与交流,都是大家需要研究的领域。例如,在传统的定义中,馆藏是通过配置、排列统一的收藏品。在网络环境中,是否还需要人为地配置馆藏,如果不需要,那馆藏的开发意味着什么;如果需要,控制其组合的原则又是什么?人们需要在什么地方集中资源以组配馆藏,需要什么管理构架与技术支撑来保证它们的连续运行?如何建立跨领域的馆藏,在不同的传统管理惯例中,如何组合这类资源,等等。
网络环境的用户需求,使人们开始感到当前管理文化资源的独立服务体系是资源整合的桎梏,但究竟如何改进,在数字空间里如何创建一个合作的同盟或虚拟机构,特别是当学习、娱乐、文化、公务活动等发展了,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的内涵与管理模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
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是有合作基础的,三者的资源只有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内为用户提供服务,才能够求得共同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中,合作、互补、共享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共同的目标是合作的基础,互补是合作的重要环境,合作可以为人们带来信息的共享、经验的共享,在共享中才能真正达到整合中华文化资源并使之再现辉煌的目的,同时经验的共享可以使大家提高竞争能力,迎战网络环境与数字技术带来的不可以预知的风险。
3 数字图书馆工程应当成为整合中华文化资源的平台
不久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启动。数字图书馆并非狭义上的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它是国家的数据中心,应当是覆盖我国各个行业的信息资源库。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工程就是整合中华文化资源的最好平台。然而,在该平台设计之初却忽视广泛的文化资源背景的建设。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指导委员是对跨系统、跨行业的信息资源库建设起指导作用的龙头,因而应当由拥有我国文化遗产的主要部门的负责人或专家参加。因为他们对收藏在我国的各类文化资源十分了解,能够对各方面资源的全面组织、整合和择优利用提出合理方案,以保证我国文化资源整合的广度、深度与精度,使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有序,使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在网上形成无缝的整合。遗憾的是,目前该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尚未有非图书馆行业的其他代表参加。第二,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定格太窄。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启动为中华文化资源提供了整合的平台。为支持这一平台工作的协调,国家图书馆建议,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组织下,本着“资源共享、联合建设、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愿参加”的原则,建立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为各文献资源拥有单位的直接加入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应当说是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相互协调、整合资源的最好处所。然而,遗憾的是,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被定格为“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单位,联盟伙伴主要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研究所、情报机构等相关资源拥有单位”。尽管已经有60余家单位加盟,但却没有档案馆或博物馆。作为为文化资源拥有单位提供合作的组织,如此狭窄地定义盟员范围,势必直接影响到资源共享与数字图书馆内容建设所涵盖的范围。
2001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指南中,提出建设两大资源库:全国联合书目数据库与国情资料库。笔者认为,全国联合书目数据库的确重要,但如果能够纳入档案馆与博物馆相关的馆藏目录,形成全国中文文化资源目录数据库,更能够体现国家资源库的实力。实际上,档案馆与博物馆都有前期工作成果。例如,国家档案局早在10年前就开始建立全国民国档案目录库,现在已经进入第二期工程,按照国家档案局制定的行业标准进行著录、标引以及数据交换。第二期工程结束,将拥有1400万条目录数据。如果国家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库的建设中,考虑到以上问题,发挥龙头作用,将馆藏目录整合为一,岂不更有利于本国丰厚的文化遗产的整合。要整合中华文化资源,必须以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为平台。要使中国数字图书馆真正成为国家数据中心,使中华文化重塑辉煌,中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从初期就要注意涵盖的广度,特别应当考虑对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的文化资源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