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度备课——从亲近作者开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度论文,亲近论文,作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用心品味之下,使我对备课有了新的认识。当我们跳出文本看文本,站在更广阔的平台看文本,是不是更能把握住文本的精髓之处,上出课的“晶位”呢?我认为在备课中除了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亲近作者,扩宽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一、亲近作者,他给我们教学灵感
(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确定情感基调
《怀念母亲》一文以回忆的形式,借助日记、散文摘录的语段,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在研读文本后有两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一是,在教学中对于怀念亲生母亲和怀念祖国母亲的处理孰轻孰重,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二是,作者选择摘录的六个语段之间是否有某种内存的联系?为了解决心中的疑问,我阅读了作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学问人生》一书。
《怀念母亲》是季先生所写的回忆性组文《留德十年》中的第三篇。季先生曾留学德国,最初计划仅留两年,但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战火连绵,断了归乡之路,无奈之下,又在德国苦熬八年才回到祖国。在这期间,先生日日为祖国的命运担忧,夜不能寐。书中写道:“在这十年中我的心镜上照出的是游子怀乡的残影。”
由此看来,文中写失母之痛的人之常情是为了之后的离国之伤的赤子情怀作感情的铺垫,对祖国魂牵梦萦的怀念之情才是文章真正的情感落点。据此,再看摘录的六个语段,从甜蜜而又凄凉,到想故国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再到想起故国便思潮起伏、心潮腾涌,直至梦到母亲,哭着醒来,怅望灰天。文中的情感表达越来越浓烈,思乡之情日切。这样一来,把局部的内容放在大的文章背景中,我们对文章情感脉络和重心的把握就更加准确了。
(二)了解作者创作风格,确定教学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路,有助于我们引领学生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一般说来,一位比较成熟的作家会有一定的文艺创作理念和思想,这种思想会成为一种源泉或根基,对他的作品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把握住了作者的创作特点,作品的思路自然也就清晰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是著名作家梁衡的作品。文章赞颂了居里夫人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由她的人格与精神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不少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多把教学重点放在突出居里夫人高尚精神品格的事例上,品语言、谈感受,最后总结“跨越百年的美丽”指的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而对于文章反复提到的居里夫人的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神情的美丽、庄重的形象则一句带过。问及元凶,教师们认为“美丽的形象”不过是个引子,并不是文章的重点,没有必要下太大工夫。事实确实如此吗?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宽些,从作者的文学创作风格上看,就能寻找到问题的些许答案。作者梁衡的文集中有一篇题为《文章五诀》的文章,使人颇受启发。他说:“‘形’实在是文学最基本的细胞,塑造形象,运用形象思维,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功夫。”他又说:“借形言情,借人的形象描绘,来揭示人的主观内心之情,是一种曲写手法,更易打动读者,更收艺术效果。”由此看来,作者对居里夫人形象的描摹,情深理重,阔达深远,绝不等同于一般的外貌描写。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就事论理,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科学伟人的可亲可信,以形动情,依形思理。于是,我们就可以“美丽”为主线,确定以下教学思路:初识人物形象,让“美丽”走进人心——交流品读语言,让“美丽”打动人心——写话表达感悟,让“美丽”定格人心——拓展阅读补充,让“美丽”留有余思。
(三)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确定品读重点
根据课文特点的不同,每篇文章实现的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点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文中重点语句深入品读。
《老人与海鸥》一课选自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寂寞鸥灵》,文章描写了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生前与海鸥相依相伴,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他的遗像前为他送行的感人故事。作者的笔触自然流畅,细节描写看似真实的描摹,却句句饱含情感,到底该抓住哪些重点语句让学生深入品味呢?作者谈及这篇文章的创作意图时,曾说:“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你我的世界,同时也是他人的世界,万物的世界。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不会说‘征服自然’这样狂妄无知的话,才可能学会包容,学会和他人、和万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就像人与人的关系一样,应该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和谐共处的祥和美景。理解到这一层,文中“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老人呼唤海鸥那“亲昵”的话语,看着海鸥时那“企盼”的眼神,海鸥送别老人时“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等体现老人与海鸥亲情的重点语句就凸显出来了。
二、亲近作者,他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阅读未经删改的原文
由于文章结构、教材篇幅、学生阅读水平及生活阅历等多种因素所限,很多文章在编入教材时都会进行删改。改后的文章往往主题更突出,语言更简明。然而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找到原文,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常常能从删改处找到缺失的信息,发现课文中的亮点。比如《最后一头战象》的原文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嘎羧在村寨时的样子:“它已经50多岁了,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嗒嗒地淌着唾液;一条前腿比没能完全治好,短了一截,走起路来踬踬颠颠;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岁月风尘,两根象牙积了厚厚一层难看的黄渍。”发现了这段话,我们就会关注到,课文中对嘎羧回到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时的表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它的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的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作者意在突出表现战象在最后时刻的悲壮与深情,这段文字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深深思索的。
(二)阅读作者的创作心得
目前,不少教学杂志都设立了“教材作者谈教材”的专题栏目,作者就选入教材的某篇文章谈写作的背景、创作的过程,乃至他期望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等。这不啻于与作者的直接沟通,对于教师正确解读文本大有帮助。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查阅作者有关文艺创作理论的文章,在其中常会发现作家作品的核心特点。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尝试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广度备课以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书籍做基础,是慢工出细活,它为教学设计增加了几分“底气”,为课堂教学增加了几分“文气”,为教师增加了几分“优雅”“书卷气”。更重要的是,所谓文晶如人品,通过与作者在更深层面的心灵交汇,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认识的升华,更是心灵的净化,这才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