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时代的哲学:现代化的多维视角(书面语)--现代化、主体建构与生活世界_现代性论文

关注我们时代的哲学:现代化的多维视角(书面语)--现代化、主体建构与生活世界_现代性论文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现代性的多维透视(笔谈)——现代性、主体的构造与生活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性论文,多维论文,笔谈论文,这个时代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3)03-0020-14

16世纪,现代社会首先出现于部分西欧国家。在随后的发展中,尤其是世界历史的发 展,向其他民族、国家或地区提出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问题,即现代化问题。到20世纪 70年代后,发达社会中又出现了现代社会是否转向后现代社会的问题。它引发了究竟什 么是现代社会的争论,提出了现代性问题,使得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走向了更深层的层面 和更广泛的视野之中。

就现代性概念本身来看,时代创新性和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它的两个基本内容,它 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古今之争,现代社会形成时期也曾出现过激 烈的创新意识和要求,那种从孤立个体出发,依靠人自身的理性创造自己生活的意识甚 至成了现代社会形态的标志。可以说,现代社会形成伊始,这种孤立化主体的各种意识 形态就把现代社会的矛盾看成是这种创造意识和实践否定自身的问题。启蒙运动、浪漫 主义、保守主义、旧的社会主义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个别和一般、感性和道德关系的问题 ;历史哲学以为神秘的大自然计划将最终消除这些矛盾;德国古典哲学则把现实的历史 视为主体范畴辩证发展的过程。但是,这种以辩证主体范畴为基础思考历史和现实矛盾 的“最高”思想方式,完全忽视了社会结构的非主体中心化特征,根本上没有超越现代 社会形成时期的意识形态。

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因而超出了时代创新性内涵,要求重新思考主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非思辩的社会结构成了揭示现代社会特征的无法回避的方面。然而,在总体上,思辩 精神中要求的主体重新占有自己的劳动对象、单个的主体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自己的具体 丰富性还是保留下来,成为科学分析的批判前提。

感性与精神、欲望和道德、个人与社会、个别与一般、主体与结构、科学与实践辩证 法之间的矛盾,一直是现代社会反思的问题框架,个别主体是它的轴心。长期以来,个 别主体如何解决自身的内外冲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一直是一个坚固的出发点。

但是这个孤立的主体本身,从来就没有停留于自身之中,在其被构思为绝对前提时, 就不可能是绝对封闭于自身的。自我的明证性一开始就无法摆脱自我与他者的复杂关系 ,也无法摆脱自我与他者共存于其中的诸多他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在那些他者的关系中 ,单个主体作为一种理性观念被构造出来,也就是说,他作为主体观念绝对是有限的, 处于各种牵连之中的。进行怀疑和批判的理性也是如此,它从来就包含着精神性、社会 性。思辩哲学、形而上学一直认为思想停留于自身之中,以自身为前提,是一个自在自 为的自我同一化过程和具体化过程,是绝对的自主性和自由本身。然而,那些要超越经 验存在的理念,从来就包含着逃避它的因素,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总是不能取代现实 中的结构关系。

个体总是处于复杂性之中,同时超越性只能是事实性的经验超越性和有限的一般性, 用一个显得悖谬的术语说就是“相对的一般性”、“有限的无限性”、“个别的一般” 。明白地说就是“多样化的普遍性”。思辩的主体原则因而必须被真正超越,主体的构 造方式、什么在进行这种构造应该接受批判的分析。这实际上是要求现代社会理论、现 代性批判必须回到现实经验的关系和结构之中,重新思考它所依赖的最后原则。因而要 在主体的疏离和回归、结构的科学分析之外,重新反思思辩哲学,并且回到构造了个体 的诸种关系和结构中去,以便重新构造伦理实践主体,塑造新的实践方式。

今天对现代性的反思正在日渐集中到理性本身的批判之上。一些话语从现代性批判出 发,把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灾难完全归结为理性,要求人们放弃理性本身,告别现代性。 这些话语把特殊性看成是不经过任何媒介累加起来的,他们并没有真正思考理性本身, 也没有思考理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最终没有深入地思考现代性,更多的是在宏观上强调 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或社会生活时代的来临。无疑,关注向理性问题的集中具有重要的意 义。这一问题的集中并不是说,现代性问题单纯是认识论问题、精神或认识价值问题, 而是说,现代社会呈现出了理性化的一般特征,同时,它与传统自发性社会不同,与理 性化实践有紧密关系。理性化实践与社会各个层面形成的复杂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的轴 心问题。

我们要考虑的是合理化实践、合理化社会结构因素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考虑 使现代性研究必须重视现代社会批判理论。当然,现代性批判理论往往把现代社会看成 是彻底合理化的世界,也就是说把现代生活看成是彻底合理化的。批判理论长期以来并 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批判基础,它忽视了批判自身何以成为批判对象的对立面,这种合 理化是对谁、在谁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它也没有深入去揭示出合理化所依据的究竟 是何种意义上的理性,就是说,它没有说明15-16世纪以来对理性实践的张扬以及对社 会结构因素合理化进行充分的思考。它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已经把现代性批判置于 理性和生活世界这个关系之中。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合理化扩张只是一个多元对抗因素相互冲突的过程,合理化没有 取消一切,它不过是加剧了各个领域的对抗。不应该把批判理论的合理化理论模型夸大 为现实本身,它的科学结论必须保持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必须在理性实践、合理 化方面和生活世界的关系上进行思考,进而必须解释理性本身。

正如韦伯所说,现代社会的合理化所依据的理性首先是价值合理性。

人们试图凭借理智,而不是求助于神秘力量实现自我拯救。这种价值理性主义强调的 是把个人的世俗活动上升到体系化的神圣工作,通过排除魔法,摆脱个人实践活动的偶 然性和迷信。价值目的合理化借助了精确概念推理形式——理性的形式因素,由此价值 观合理化转化为形式合理化实践和社会机制,形式理性因素逐渐开始支配现实制度、体 系和生活世界,使得权力原则和金钱原则取代伦理原则的社会调节作用,导致手段在现 代社会中替代了价值。

然而韦伯没有从区分价值合理性与理性的形式因素出发,对理性本身深入探讨。今天 应该说,理性绝不是单一的主体中心的理性(思辩和计算化的理性),还首先是主体间性 的理性、交往理性,即在经验基础上不断修正自己的多样化主体间的有限理性。它植根 于多元辩证法、修辞学、语用学之上,本身就是交往式构造的,正是其中,合理的理性 主体、抽象的理性才被构造。非主体中心化的交往理性是构造主体的基本因素之一。个 体意味着他者、他者的关系,他生成在区别和替代的变动之中,是区别着的相关性。

交往正是生活世界的一般特征,交往最初就是与他者的关系。个人化的个体,它的未 完成性、成熟过程,本身就是自然、情感、他人关系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孤立的主体形 式,排斥了个体的伦理性质、自然相关性、情感的性质。

理性的批判不仅仅是从伦理和哲学人类学基础上重新构造主体,而是要揭示出具有抽 象形式理性特征的各个分化领域、生活世界相互之间关系的真相。

在韦伯之前,马克思就曾以生活世界的多样化(即具体劳动的丰富性、具体劳动的社会 规定和交往的全面性)批判现代经济理性原则对生活多样性的抹杀,指出抽象的价值交 换理性、等价交换原则把一切、直至人还原为可以计量的物质生产劳动力,还原为孤立 的个体。现代社会的根本对抗在于商品化原则与生活原则的对立。很明显,他所致力于 的是科学地揭示那个商品化原则。另外,他所提出的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原则,首要针对 的是黑格尔哲学理解现代生活的主体中心化方式,因为黑格尔在解决抽象与具体、一般 和个别的矛盾时,把具体性还原到意识主体的辩证性,并且最终陷入了对主观性的夸大 之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个别的具体劳动与结构化的商品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指出了 不能把社会生产结构与生活世界简单等同起来。生活世界的交往过程、多样化的自由创 造与必然王国不能等同起来。抽象的计算理性塑造的抽象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与个体的 差异性和多样性、交往的个人对立的。

生活世界的观念本来是探讨优良生活和最幸福生活的;现代社会中曾首先被保守主义 、浪漫主义和文化人类学作为反对抽象理论的手段。但是,19世纪开始,它演变成对抗 技术主义抽象理性的生活世界理论——一种价值理论、生命哲学或存在论。生活世界的 辩护也往往把生活世界看成是通过在直觉意识流中进行提取和凝固化形成的意义世界。 生活世界理论被归结为存在论或文化整合理论,它曾经长期徘徊在一般规范原理的个别 意识证明之中。它致力的目标是要克服技术实践对规范原理或本源的遗忘。把生活世界 与抽象的现实——技术实践对立起来,是康德简化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分类的结果,因果 理性和思辩的自由理性这一划分仍然局限在主体中心理性之中。然而,实践和社会结构 并不总是积极选择的结果,积极选择如果放弃明智的实践和自发性,忽视社会结构的客 观性,也往往更严重地倒退回消极的实践。在技术实践和思辩实践之外,还存在着明智 的实践,交往实践、情感和想像的实践。重要的是应看到存在着某种自发的活动和常规 化的日常活动,存在着非主体中心化的实践。应该说从实践视角来看(还不包括社会结 构方面),生活世界包含着多样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被重新构造。把这个世界归结到任 何分化领域的单一原则上去都会扭曲它的这个本来面目。

经典理论强调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且从典型资本主义国家出发分析了现代社 会结构。它侧重于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交换价 值生产体系已经取代了一切,而只是说这种生产体系向其它领域扩张和渗透,倾向于占 支配地位。今天,经济学已经意识到经济的制度和文化前提,注意到作为经济理论出发 点的人的行为的复杂性。

我们应该全面理解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结构理论。马克思指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 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对自然的占有,“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条件是劳动 的社会规定”[1](P424)。一个社会内部的分工、生产、交换的发展、大货币资本、大 地产的形成还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结构并且使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经济时期,生产力并不 总是直接在它们自身之上创造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形成,是以 暴力、权力制度制造的“自由工人”和资本积累为客观条件的;而交换价值生产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存在,真正的客观基础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一个存在于个 人之外的物,这些个人的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所发生的一定关系表现为一个物品的特有 属性,这种颠倒……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一切社会形式的特点”[1](P442)。正是 这种披上物的关系外衣的社会关系,取代古代世界的血缘关系、共同体关系、直接统治 的服从关系,占据了支配地位,才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标志。这告诉我们,在现代社 会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虽然必须具体考虑那些不同的因素在奠定一种社会形态中的作用 ,但是尤其应该高度重视保证一种生产体系存在的社会形式方面,因为它是各种主体运 用权力、各种权利要求平衡关系的领域。

普遍的个体创造性、全面性要求,各种制度与文化,对理性抽象形式的运用是现代社 会形成中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力量。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有机社会统一体,它是高度专门 化和分化的社会,其中,分化出来的领域之间、分化的各个领域与生活世界之间又存在 着对立的关系。不同领域之间的并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必须面临和不断 调整的对立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之间的分化, 各自依赖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内在地包含着矛盾的结构,技术主义 、理性主义、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平等主义、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 差别。这些关系总是在政治、道德和知识领导权作用下得以平衡并且被象征性地安置。 领导权领域是各种力量交汇之处,也是生活世界、新的主体形式可以在其中直接发挥作 用的领域,在所有分化力量必须协调相互关系的地方无疑是伦理和哲学人类学的主体起 作用的领域。

主体化个人的构造与生活世界的结构分化和整合有着密切联系,新的主体形式构造首 先是在现代性批判和哲学人类学中由反思生活世界得出来的。但是这个反思和再构造不 能停留于反思之中,因为那种孤立主体以及在其上形成的现代性事实并不因为反思而失 去自己的根据并自行消失。生活世界的力量总是受到忽视,自由主义幻想靠自然的经济 规律或普遍的理性规律解决现代社会矛盾;新自由主义依赖程序规则把现代社会矛盾排 斥到私人领域,视政治仅仅为私人利益的工具,依赖作为中立化程序的民主解决社会冲 突;社群主义则不顾现代社会分化的事实,主张靠共同的善的理念来维系一个有机统一 体社会。生活世界要发挥其作用,伦理和哲学人类学的主体形式必须借助新的话语和媒 介形式,在现代社会的现实关系和各个分化领域中,从微观的个体主体构造到宏观的社 会结构形式两个方面,以理论和现实的批判形式制约分化的抽象力量。

收稿日期:2003-01-15

标签:;  ;  ;  ;  ;  ;  ;  

关注我们时代的哲学:现代化的多维视角(书面语)--现代化、主体建构与生活世界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