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新认识_货币职能论文

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新认识_货币职能论文

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新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孙冶方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倡要重视对流通过程的研究,认为要建立新社会的经济学,必须要着重研读《资本论》第二卷,因为第二卷所讲的关于流通的理论,才是建设新社会的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不重视流通,否定流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付出了整体经济效益下降的代价。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中流通现象的研究,提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流通规律,对我们建设新社会的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流通的一般概念

流通是指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流通是与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经济概念,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生产和消费合二为一,也就没有流通过程;出现社会分工后,产品必须经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过程,生产和交换就成为社会化生产的两种基本经济职能。在流通和生产的辨证关系中,首先是生产决定了流通,流通的对象是生产的结果,生产的方式决定了流通的方式,但是,流通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流通对生产过程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特别是当市场形势从卖方经济转向买方经济后,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更加重要。

社会分工是流通存在的条件,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流通也不断地发展。按照时间顺序,流通的形式包括三种:物物交换形式、商品流通形式、资本流通形式,分别是前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社会流通的发展形式。

商品流通形式包括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过程: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第一,W—G。马克思使用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的概念来规定社会需要,产品供求均衡时,每种产品部门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对该产品的社会需要。第二,G—W。商品所有者用出售商品得到的货币来购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第三,总形态变化。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同其他商品的形态变化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商品流通。

资本流通是发达商品经济的流通形式,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商品流通。马克思从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角度阐明了怎样通过资本流通来实现资本增殖。第一,资本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资本是会生金蛋的价值,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殖。第二,个别资本的流通就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形式的统一。统一的条件是资本的每个不同部分依次经过三个循环阶段、执行三种职能,以及作为整体同时处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和职能中。第三,社会资本的流通就是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通过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来实现的,客观上要求两大部类及部类内部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二、流通的时间和费用

资本完成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之和,其中,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生产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流通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又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的时间。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经济资源是用社会劳动的术语来表示的,而劳动是用时间来表示的,因此,马克思的流通时间理论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关于流通规模的理论。

资本的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在流通时间内不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不创造新价值,对于一定量资本来说,流通时间越短,资本的效率就越高。马克思举例来说明了怎样使资本的流通时间等于零或接近于零,如果资本家按订货生产,当他提供产品时,就会得到支付;又假定他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也已订货,当他需要生产资料时,就会得到供货,那么,他的流通时间就接近于零了。这实际上就是盛行一时的丰田“及时生产”模式的基本思想,从马克思提出思想到日本人付诸实施,经过了100多年。资本的流通时间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 从而限制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限制的程度与流通时间持续的长短成比例,因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想办法缩短流通时间,相对延长生产时间。

马克思还指出了所生产的商品体本身的性质对资本的流通时间的限制。商品的性质适宜运输,生产地点可以距离市场中心远一些;商品的性质不适宜运输,生产地点必须距离市场中心近一些。马克思实际上提出了产业布局的重要思想,在铁路、江河等交通线的附近,要大力发展适宜运输的制造业等;在大城市附近,要大力发展不适宜运输的、直接为城市居民服务的鲜活产业。某些主要依靠当地销售市场的产业,比如啤酒业,就必须依托人口聚集的城市中心,才会得到最大规模的发展。

马克思还就一般经济学对流通时间的看法作了评论,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看到的是表面的现象,也就是流通时间对资本增殖过程的作用。它把这种消极的作用理解为积极的作用,因为这种作用的结果是积极的。马克思实际上已经看到了流通在社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但出于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研究任务的需要,重点强调了流通不创造新价值的一面。从个别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流通时间是一种浪费,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虑,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一样,同样为社会创造财富,是GDP的来源。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一部分生产时间逐渐转化为流通时间, 在总的资本周转时间中,流通时间相对于生产时间不断延长,流通规模相对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现代经济中,包含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现代流通业已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资本在流通领域所消耗的费用,就是资本的流通费用。流通费用区分为纯粹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前者是与价值运动相关的费用,后者是与使用价值运动相关的费用,两类流通费用的性质及其补偿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纯粹流通费用。指由商品转化为货币或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所必需的费用,包括买卖费用、簿记费用和货币费用等。第二,生产性流通费用。这部分流通费用是由在流通过程中继续进行生产过程所带来的,或者说,它的生产性质被流通的性质掩盖起来了,具体包括保管费用、运输费用等。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流通费用概念实际上就是科斯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概念,都是指市场机制运行的费用,交易费用即流通费用,流通费用即交易费用。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比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早了50年,而且马克思还详细分析了流通费用的概念和内容,科斯的交易费用的概念和范围却模糊不清。但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没有得到推广和发挥,而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却经过威廉姆森、德姆塞茨、诺斯、阿尔钦等人的发展,被应用于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等广泛领域,引起了经济学的深刻变化。

三、主要流通业的特点

现代流通的内容既包括与价值有关的流通活动,也包括与使用价值有关的流通活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是流通业应研究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研究了以下几类流通业。

(一)商业

商业的基本职能是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为直接生产者服务,专门从事商品的买卖。商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省了社会资本。生产和流通分工后,由于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的好处,可以节省社会用于流通的资本,使更多的资本用于生产过程,从而相对节省了社会资本。第二,节省了流通时间。商业的出现,加快了商品的形态变化,从而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第三,提高了利润率。商业资本尽管要分享产业资本的利润,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但由于生产和流通的分工提高了流通效率,比产业资本自己来从事流通业务要耗费较少的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利润率而不是相反。第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最初出现的发达的城市都是商业城市,有发达的商业,因此,城市的本来含义是市场中心。要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要提升城市的功能,必须大力发展包含商业在内的服务业。第五,促进了经济的国际化。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到处都使生产朝着交换价值的方向发展,使生产的规模扩大,使它多样化并具有世界主义的性质,使货币成为世界货币。

(二)对外贸易

资本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使流通越出国界,反过来,对外贸易也成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生产提供原料和市场。发达的商品经济将整个世界纳入它的势力范围,从世界进口原料,为整个世界生产,例如,在历史上,英国、日本就先后通过国际贸易成为了世界工厂,近二十年,受益于外向性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中国的出口制造业迅猛发展,正在成为新兴的世界工厂。第二,平衡经济中的波动现象。马克思以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如果某一部门生产过多或不足,就会导致商品过剩或货币过剩,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来补救。第三,信用制度的重要源泉。海外贸易需要较长的流通时间,由此引起的周转时间的差别,是各种信用期限的物质基础之一。从历史上看,信用制度产生于对外贸易。第四,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是国内拥有充足的资金,对外贸易可以提供所需的资金。从欧洲经济发展史来看,十六世纪以后,贵金属的充足供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现实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创汇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第五,节省商品储备费用。要使社会再生产不致中断,必须储备一定的商品量,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从更大的范围采购商品,减少了储备不足的可能性,从而可以降低这种储备量,节省了商品储备费用。此外,对外贸易也会在国内商品短期供应不足时,发生输入过剩和投机现象;通过国际贸易,也可能在不同国家间传递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运输业

商品在空间上的流通,即实际的移动,就是商品的运输。运输业的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合二为一,它所提供的服务必须在生产的瞬间被消费,生产过程和生产的产品不能分离。发达的运输业可以缩短从生产到消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从而节省流通费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一,运输业能缩短资本的流通时间。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改变商品的销售市场和生产地点的空间距离,交通干线附近的某些地区尽管距离市场中心的空间距离很远,但通过利用便捷的交通干线,距离市场中心的空间距离却很近;相反,某些地区尽管距离市场中心的空间距离很近,但因为交通不发达,距离市场中心的空间距离却很远。第二,运输业能加速生产要素的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可以面向更大的市场来组织生产,大量的人口和资本向这一地点加速集中,就能聚集起大量的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迅速成为较大的生产中心、市场中心、人口中心、输出中心。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会使现有的经济中心的地位发生变化。

四、提高流通效益的措施

研究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使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相适应,使社会产品以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进入消费,从而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研究流通怎样影响经济效益,二是要研究怎样采取措施组织流通来提高经济效益。

马克思对个别资本流通的研究,主要考察了资本周转对个别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社会资本流通的研究,主要考察了社会资本的比例分配对宏观经济效益的影响。概括起来,流通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包括:第一,资本流通影响预付资本量。维持同样规模的再生产,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需要的预付资本量越少,消耗的资金成本越小。第二,资本流通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等于预付可变资本在一个周转期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率乘以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资本周转速度越快,等量资本在一个时期内取得的剩余价值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第三,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会导致经济危机。当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不能互相适应时,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宏观经济效益。

马克思认为,流通费用特别是其中的纯粹流通费用是对收入的直接扣除,不能形成新价值。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关键是如何加速资本周转,缩短流通时间,使流通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马克思的研究目的虽然不是为资本家如何增加利润想办法,但在他的研究中也提出了不少加速资本周转,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的措施。

第一,发展商业,特别是大商业。商业的出现,加速了资本形态的变化,缩短了流通时间,有助于节省流通费用。马克思特别强调大商业的规模经营,发现了商业经营中规模的重要经济意义,“批发商业所使用的商业工人的人数,和营业的相对量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这是因为,在商业中比在产业中会更多地出现这样的现象:同一职能,不管是大规模地完成还是小规模地完成,都要花费同样多的劳动时间。”现在流通业正在进行“连锁革命”,大型连锁企业主宰了流通业,美国商业巨头沃尔玛商店(Wal-Mart Stores)高居2003年财富500强首位,主要的策略就是全球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和管理费用,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

第二,改进交通运输和通讯业。马克思认为,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改进交通。马克思还以工业革命以来的交通革命为例,全面评述了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对资本流通时间和利润率的影响,“在陆地上,碎石路已经被铁路排挤到次要地位,在海上,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经被迅速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并且整个地球布满了电报线。苏伊士运河真正开辟了通往东亚和澳洲的轮船交通。”结果是通往东亚的商品流通时间从1847年的12个月减少到1866年的12个星期,极大地促进了利润率的提高。

第三,发展专门化的社会中介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流通中的一些纯粹技术性的业务,如货币的收付、差额的平衡、往来账的登记、货币的保管等,逐渐集中在专门的部门,在这些部门内部又形成了专门的机构,这样就可以使这些流通业务大规模的进行,从而节约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第四,建设信用制度。信用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三方面。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可以减少流通费用,一是节约了货币费用,包括三种方式:A.相当大部分的交易不用货币,B.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C.金币为纸币所代替;二是加快了资本形态的变化,从而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现实经济中,流通中的主要问题就是信用制度不健全,恶意欠账甚至诈骗事件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流通秩序,必须下决心树立诚信风气,建设信用制度。

第五,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重要方面。马克思详细研究了社会资本的流通问题,考察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是,要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标签:;  ;  ;  ;  ;  ;  ;  ;  ;  ;  

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新认识_货币职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