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论文_任文静

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论文_任文静

摘要:本文旨在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实质性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笔者分析了优化教学过程,增加语文学习信息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接着就整合中出现的尴尬局面与错误倾向进行反思;提

出了有效整合的一些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变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样,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也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领域。

一、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有可能使学生去到很远的地方,但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这时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大大拓展了学生经验世界和生活体验的空间,有效地弥补了普通课堂教学资源缺乏、手段单一的不足。它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情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这时如果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沉浸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品味、欣赏、感悟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日渐提高。对于一些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景观的展示,帮助学生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二、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名家对于作品的评论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全新的板块——专题,它把相关材料的一组古今中外的诗文放在一起,让学生去研读、品味、比较。如狼专题、叶专题、荷专题等,师生双方课前分别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结构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信息技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然而,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却走入了整合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1.盲目追求创新的表演课

信息科技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把热情过多地落在具体技术手段上,在什么地方用,用多少次,好像用得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招数就不够档次。为了突出公开课的效应,更把明明要用几节课时间才能完成的探究全过程浓缩到一节课内完成,于是,活动和表演很热闹,但有活动没体验,整节课中阅读和理解课文没有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也没有了。

2.“四不像”的整合课

计算机有严谨的数理原则,汉语言文字有丰富灵活的表现力,文学作品把世间各种具体和抽象的事物转换为文字符号,读者通过解读,把这些文字符号再在脑中还原为各种形象。但这种还原并非简单的刻板的再现,它在再现的过程中被读者通过想象进行了再加工。但有些人很着迷于计算机的视听功能,企图把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通过计算机用视听的方式加以表现。

一位教师在上《在声音的世界里》时,大半课时让学生点击进入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天地”,尽情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名曲,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发表到论坛上。学生倒是听得尽兴了,听课者却迷糊了,这是语文课呢,还是艺术课?教学写景散文,学生无一例外成为导游;还有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还有教师把一些说明文上成地理课、历史课,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虽然这些课都有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库”,也有轰轰烈烈的小组讨论,更有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我们不知道它们“整合”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又得到了什么。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需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感染和熏陶。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

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主要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具有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是不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只求一种简单的直观性和廉价的活跃气氛,只能是糟蹋具有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内涵的文本,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误入感观化、低俗化的境地。因此,明确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明确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语文教学的可为和不可为的方面,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极有意义。

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必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讲实效。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教学目的作为主线,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信息技术为教学目的服务,如果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或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的,不管技术如何精湛,手段如何美妙,都要忍痛割爱。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要讲究实际效果,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足取的。在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哪种手段,哪些手段多些,哪些手段少些,哪些手段先用,哪些手段后用,都要根据教学要求。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电化教育馆 037000)

论文作者:任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0

标签:;  ;  ;  ;  ;  ;  ;  ;  

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论文_任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