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300)
摘要:目的 研究高眼压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患6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和对照两组(n=30)。当中,研究组于高眼压状态下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而对照组则于术前将眼压控制在临床正常值的范围之内,然后再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分析两组前房深度与眼轴长度的改善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的眼轴长度与前房深度都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前房深度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于高眼压状态下,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法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患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高眼压
在眼科疾病当中,青光眼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其患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可导致眼盲,危害性非常大[1]。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比较常见的一种青光眼病理类型,且其同时也是一种眼科急症,患者在发病后通常伴有持续高眼压症状,并能引发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亦或者是急性前部视神经缺血的情况,进而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了不利影响[2]。研究发现,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发病急等特点,可导致永久性视功能损害的情况[3],临床医师通常会利用药物对患者施以降眼压治疗,并于眼压恢复正常后,再对其施以手术治疗。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高眼压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患60例,将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n=30)。当中,研究组包含男性16例与女性14例,年龄介于56-78岁之间,平均(62.45±3.29)岁。对照组包含男性17例与女性13例,年龄介于54-78岁之间,平均(62.87±3.04)岁。患者病历信息完整,能主动配合完成手术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在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提下开展,比较两组的年龄与男女性构成比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4]
(1)急性房角关闭者。(2)有眼部手术史者。(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者。(4)恶性肿瘤者。(5)外伤性青光眼者。(6)视网膜病变者。(7)继发性青光眼者。(8)黄斑病变者。
1.3 方法
对两组都施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当中,对照组需于术前将眼压控制在<21mmHg的范围之内,而研究组则将眼压控制在28-50mmHg的范围之内。手术操作如下:术前10min,利用丙美卡因滴眼液,对患者施以点眼治疗,需每隔5min点眼1次,1-2滴/次。术时,利用浓度为20g/L的利多卡因,对患者施以球后阻滞麻醉处理,待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显微镜下开展手术。按要求置入开睑器后,分别利用聚维碘酮稀释液和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以及生理盐水对患者的结膜囊进行冲洗,研究组前方穿刺时,通过放房水的方式降低眼压。将穹隆部作为基底,对结膜瓣进行制作,同时将角膜缘作为基底,对梯形巩膜瓣进行制作,需要控制巩膜厚度在0.5mm左右的范围之内。巩膜面烧灼止血后,于颞侧角膜缘约1mm的部位,作前房穿刺口,将小梁组织(大小为3*1mm)切除后,对虹膜周边进行切除,然后再利用10-0缝线对巩膜瓣进行间断缝合,在两侧切口缝合调节缝线各一针,此后,利用尼龙线(10-0)对球结膜切口进行连续缝合。仔细观察患者前房的形成情况,了解结膜瓣缝合是否严密,并于术后将地塞米松注射液规范化的注入患者的结膜下,用药量为2.5mg,同时予以红霉素眼膏涂眼治疗,然后再对术眼进行包扎。
1.4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与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SPSS 20.0软件,t和χ2分别检验计量资料(?x±s)与计数资料[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的眼轴长度与前房深度都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前房深度比对照组低,P<0.05。如表1。
表1 两组眼轴长度与前房深度的对比分析表(mm)
3 讨论
在青光眼疾病当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为前房角突然关闭所致眼压急剧增高的一种眼病,其病机迄今为止还尚未研究确切,但患者在发病后通常伴有视力下降、恶心呕吐、明显眼痛与同侧偏头痛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亦或者是不正确,将极容易导致失明。目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为临床医师治疗青光眼的一种重要手段,多项研究表明,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患事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可有效降低其患眼眼压,促进临床症状缓解,并能在最大限度上对患者的视功能进行保留。通过在书中采取前房穿刺的方式完成放房水操作,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待眼压恢复至正常后,再对患者施以手术切除治疗,能够减少手术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此研究中,两组术后3个月的眼轴长度与前房深度都比术前得到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前房深度比对照组低,P<0.05。
综上所述,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于高眼压下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患进行治疗,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安波,郑艳辉.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方法优化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8,16(16):1281-1283,1287.
[2]房城伯,廖荣丰,周艳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治疗的效果[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8,40(12):923-926.
[3]从金菊,张新法,胡丹.高眼压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效果[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4):761-763.
[4]周忠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9):4084-4085.
论文作者:许凤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6
标签:眼压论文; 青光眼论文; 原发性论文; 小梁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两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