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园林建设处 310013
摘要:茶文化在杭州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茶文化历史渊源、景观特色及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案例入手,对杭州茶文化景观营造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探析。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对其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对杭州茶文化景观特色进行详细阐述。最后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实体与文化两方面的景观特色,期望能够将更多的资源融入当今茶文化景观营造中,最终达到弘扬我国丰富悠久的茶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茶文化;景观营造;茶叶博物馆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在杭州,喝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是杭城景观不可或缺的部分。杭州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及自身资源特点,加之杭州是著名的景观旅游城市,因此,在景观营造的大环境推动下,茶文化景观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其内容涵盖丰富,形式多样,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
一、杭州茶文化历史渊源
茶在杭州由来已久,随着历史更迭,茶文化不断丰富演变,已潜移默化渗透在杭州的自然、人文景观之中。据宋代淳熙《严州图经》载:“隋至睦洲,惟蚕桑是务,更兼蒸茶割。”[1]可见,杭州饮茶的历史或可追溯至隋朝。到唐代,佛事盛行,僧人嗜茶,因此茶的饮用逐渐普及民间,进入兴起阶段。宋时茶已与米盐相同,人家一日不可无,成为举国之饮,茶肆、茶馆也开始兴起,饮茶进入繁盛期[2]。明清先进的茶文化,始终与杭州历史文化之河并驾齐驱。之后,茶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史上有关茶的著作层出不穷,如陆羽的《茶经》、沈括的《本朝茶法》和《茶论》、陈师的《茶考》等[3],唐至清的1200年间,共有茶书120余种,挥洒茶意的文人亦不胜枚举。如今,“游山访茶”、“茶馆品茗”的茶文化气息已然成为杭州休闲文化的重要一脉。
二、杭州茶文化景观特色
2.1 自然景观壮丽——茶乡风光 秀丽多姿
在烦嚣的杭城外围,有着美妙仙境的茶乡,茶园碧绿如染,茶山接连云天。从梅家坞茶乡到狮峰山茶乡、径山茶乡再到天目青顶茶乡,可谓每处皆风景。梅家坞四周青山环绕,拥有“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人文资源。现代诗人唐韬在《访西湖梅家坞茶村》中吟道:“梅家坞村翠千重,一缕香烟绕秀峰。如此湖山归去得,诗人不做做茶农”。狮峰山东临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钱塘江水,北抵南北高峰,著名的御茶园、九溪十八涧、老龙井等点缀其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四周群山叠翠,云雾环绕,就如一颗镶嵌在西子湖畔的翡翠宝石。径山茶乡、天目茶乡山清水秀,茶园周围林木成荫,山道穿梭其间,自然风光秀丽。
2.2 人文景观浓厚——诗词佳话 流传久远
诗词楹联是对杭茶的写实描绘,为杭茶增添了浓郁的人文底蕴。纵贯古今,有许多大诗人留下了著名的茶诗、茶词、茶联,如茶圣陆羽的《六羡歌》,成彦雄的《煎茶》,皇甫曾的《送陆鸿渐天目采茶回》等。这些茶联多悬挂于茶楼、茶馆的门庭或石柱上,以茶事为题,既古朴高雅,又正气睿智,是杭州古老民风的传承,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已成为杭茶的独特韵味,增加了品茗情趣。
作为茶都,关于茶的传说、典故轶事自然是多不胜数。如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龙井”之名的由来、“十八棵御茶”的传说等。此外,历史上众多名人也都与杭茶有着深厚的渊源,如“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亲自改茶歌的周恩来总理、赞叹“西湖龙井,名不虚传”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品茗龙井茶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等。这些元素不但深化了杭茶的背景,还是景观营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增加了实体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2.3 主题建筑丰富——茶意建筑 独具风韵
茶馆当属茶文化的实体代表,杭州的茶馆历史悠久,《梦梁录》记载:“杭州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可见茶馆在当时甚是流行,形制典雅古朴。今天,具有现代感的茶文化建筑也相继建成,如中国茶叶博物馆、茶人之家、国际茶人村等,这些建筑依托茶为主题,将茶文化深层次内涵进行展示,建筑环境优雅,风韵独存,在展示茶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营造茶文化景观,形成杭城景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4 天然泉水独特——名泉配茶 绝世无双
水为茶之母,自古就有“好茶当须好水配”之说,得益于杭州独特的地理地质因素,有众多天然泉池生成,最著名的当属虎跑泉和龙井泉。泉水冲泡茶叶,最有利于茶叶有效化学成分和生化成分的溶解和浸入,明代名士高濂《虎跑泉试新茶》一文中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并首次提出西湖“双绝”。龙井其水出岩石之中,四时不绝,水质清冽,其水沏茶,沁人脏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数文人雅士到此饮茶品泉,并留与后世诸多优美篇章[4]。从古至今,茶与泉水就结下不解之缘,泉成为与杭州茶文化有关的重要历史人文景观,杭州茶文化景观也因泉水而传承绵延。
3.茶文化景观营造案例分析——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
中国茶叶博物馆坐落于杭州西湖龙井茶的产地双峰一带,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于1990年10月1日建成并对外开放,是一座以茶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通过景观结构布局、充分挖掘与茶有关的人文资源,力求体现“生态、自然、人文”等与茶有关的理念。
3.1.依托自然 巧于因借
茶博馆要重点突出“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意境,因此就强调了选址的重要性。中国茶叶博物馆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山环水抱,自然环境幽雅。为了更好的借景山水自然环境,茶博馆在设计上突破传统,打通围栏、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拦,同时,在茶博馆西北种植茶树,与吉庆山茶园相衔接,此外借五老峰、周边漫山遍野青翠的茶园,共同形成四周茶园簇拥,建筑与自然相互交融的视觉效果,营造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3.2以水为轴 水茶交融
无水无茶,可见茶与水的关系密切。茶博馆在总体布局上以一条自西北角贯穿东南角的水系为景观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水为茶之母”的主题,力现“茶”与“水”的交融关系。在水系处理上,引西湖之活水,建造蓄水池作为水源,借用山势,水系蜿蜒曲折,与馆外山涧溪流相汇合,采用深潭蓄水、分层筑坝、以涌泉、山涧、溪滩等手法对水系进行处理,营造多种水景,形成颇具茶韵的水系[5]。此外,池底铺设鹅卵石、驳岸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水面架材料风格各异的小桥、水系两旁构筑亭台楼榭,丰富的景观变化,营造出富有生机的水景观,通过对水的运用,表达了茶文化渊源流长的寓意。
3.3植物种植 凸显主题
茶博馆在植物种植上精心设计,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展示了100多种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通过品种间对比,游客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相互之间差异,并且在这里还可以见到平日罕见的乔木型茶树,如云南大叶、肉桂、黄叶早、乌牛早、毛蟹等。资源圃还对各种茶树品种的产地、名称、适制茶类等立牌说明,有利于游客对茶产生更清楚直观的了解,也为茶博馆打造了一处鲜活的室外展区。
除资源圃外,对周边植物配置也进行了精心处理,种植具有茶文化特色、观赏性强、同科但品种各异、采茶季节花色俱美以及可供泡饮植物等,大大丰富了茶博馆的植物景观,也鲜明地凸显了“茶”的主题。
3.4寓教于乐 特色鲜明
茶博馆除了在景观上给人以视觉冲击外,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融入到文化教育上,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独特的“双香茶道”,撷取历代碑石、拓片等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镶嵌于古朴的石板路上,游客漫步其上,可以细细品味书法篆刻的神韵,同时茶香墨香相映成趣,茶未至,香先到;陆羽雕塑气势生动,翩然自若,仿佛在为后人讲述着悠久的茶史,更激发了人们对先贤的缅怀;圭表日晷安置于吉庆台,虽为小品设置,也可以使用,将我国古老的天文仪器纳入造景范畴,有助于现代人了解更多茶事的节气知识,也体现了茶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亲密关系;300多个形态各异、雕刻精美、寓意丰富的古代柱基,述说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无形中增添了茶博馆的文化韵味,游客观赏的同时更赞叹于其丰富的人文、古代建筑艺术及精致的石刻艺术。
四、小结
综上可见,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为杭城的景观营造提供了广泛资源和无限空间,中国茶叶博物馆是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典型景观案例,其不仅在传承、宣传、交流茶文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其独特的理景手法也对今后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营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期望更多的茶文化优势资源能够被融入到今后的景观营造中,在为游客提供娱乐休闲的同时起到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淳熙.严州图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2]朱家骥.杭州茶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3]吴胜天,赵燕燕.杭州茶文化历史及遗存[J].农业考古,2006(6).
[4]牛沙.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古泉池景观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
[5]罗晓莹,吴胜天,王建荣.主题博物馆环境的营造——谈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环境整合工程
论文作者:李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1
标签:茶文化论文; 杭州论文; 景观论文; 茶馆论文; 龙井论文; 西湖论文; 博物馆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