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系统与洪涝灾害相关性论文_李彪

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在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系统是重要的建设模式与建设规划趋势,对解决现阶段城市内涝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海绵城市系统与洪灾害相关性展开探究,首先简要介绍了以下海绵城市,以及海绵城市系统与洪灾害的相关关系,进一步以实际建设案例,提出了几点海绵城市系统下防洪排涝的规划策略,以期为海绵城市的未来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绵城市;防洪排涝;雨洪收集装置

1.海绵城市概述

2013年,习总书记首先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区相关部门也在稳步落实,以国务院公布的工作指导安排来看,在2020年,我国各城市建设中要有20%以上的面积符合海绵城市系统的建设要求,到2030年,该面积要达到80%以上。作为城市规划重点的海绵城市,其概念源于海绵的弹性、恢复力以耐受力等特点,在生态学领域当中,借鉴海绵吸水与释水中,力学所展现出来的收缩与回收效果,进一步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1]。

海绵城市的特点如下: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当中,需要建设涵养型的城市下垫面,这一体系共要包括绿地、硬化地面、建筑屋面、城市河道、雨水灌区五个部分,能够有效促进城市资源的循环利用,保证城市整体的顺利建设。通过涵养型城市下垫面的完善建设,能够收集市区内的降水并储存,运用于其他有需要的地方。这种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够应对城市内的洪灾害,还能将洪水进行有效利用,对推动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同步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2.海绵城市系统与洪灾害的关系

每年入汛之后,北京、湖北、深圳、河北等众多省市地区极端降雨频发,形成了洪灾内涝的困扰,“市里划船”、“屋内看海”等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在这些新闻照片以及视频的背后,是洪灾害对城市居民与城市建设造成的极大损失与恶劣影响。而海绵城市系统的完善建设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缓解城市内涝现象,并进一步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涵养城市水资源的期望效果。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水平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就英国的海绵社区、基隆坡的“聪明隧道”等国外成功案例来看,利用海绵城市系统改善城市内涝灾害是一条可行的发展建设道路。海绵城市建设应用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当中,需要结合城市本身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往的内涝状况与水资源储备状况、地质水文条件、城市开发建设需求等影响因素,综合相关的专业与城市规划的总体方案,适当选择防洪排涝设施;另外,要利用滞洪区、城市排水系统、城市雨洪防护体系等的合理布设,整体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最终能够有效应对洪灾害对城市带来的威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3.海绵城市系统下防洪排涝规划策略

南昌市是国内城市内涝灾害严重的典型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赣江、抚河等水系环绕或贯穿与城市,城市的整体地势低洼,是容易引发洪灾害的典型城市布局。2015年6月江西北部的强降雨灾害集中与南昌市地区,最大积水面积达到14.86万。针对南昌市洪灾害强度大,突发性强;时空分布不均,区域差异大;连锁性与积累性强等特点,结合其城市基础防洪排涝设施,提出以下规划策略及实施办法。

3.1 综合性雨洪控制模式建设

以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雨洪控制工程(如下图所示)为例,工程内容包括道路雨水的收集、储存,进一步回补地下水与景观湖,通过建设雨水下渗系统、绿地雨洪利用设施、建设透水路面等,达到综合治理内涝灾害的效果。

图1 南昌大学前湖校区雨洪控制模式

屋面雨水以及道路雨水经收集之后,流入到附近的下凹绿地,再经绿地过滤后流入集水井,通过集水井后,依据不同的使用需求流入景观湖或用于回补地下水,也可流入蓄水池中储存,用于后期的绿地灌溉等。

规划涉及到的雨洪收集设施设置于屋顶与路面。而过滤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草坪与树木,在铺设过程中,下凹绿地位置的草坪要低于人行路10cm。这种设置方式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下凹5-10cm的绿地,能够消纳自身面积2倍以上的较大降雨,在面对150cm的特大暴雨时,能够保证雨水不会外溢。利用园区内的地势特点,设置蓄水池并合理利用湖泊资源,在遭遇洪灾害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的储存定量雨洪,达到缓解内涝的效果。

3.2 系统性防洪排涝设施规划更新

综合南昌市的洪灾害治理现状,基于海绵城市背景系统性的更新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对新旧城区的地质、气候水文等特点,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更新对策。针对新城区建设不完整,未来发展建设潜力大的城市建设实际,明确了海绵城市系统的建设优势,在初期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更新雨洪排涝设施的建设方案,以控制区内径流量与增强城市景观等为建设目标,着重安排了下沉式广场、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湿地的设施更新项目[2]。

旧城区原有的城市地下系统十分复杂,相应的更新工作也面临着众多的现实问题。因此,针对旧城区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更新,需要紧随旧城改造的城市规划方案,以系统性的思维,在尽量不影响原有管网的前提下,集约化用地,提升雨水利用率。在旧城区的防洪排涝设施更新过程中,要在上述下沉式广场、透水铺装、植草沟等设施的基础上,增设雨水调蓄设施,同时扩建雨水泵站,以达到城市洪灾害综合治理目标。

3.3 强化城市生态格局

城市生态的保护对城市防洪排涝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水系中的河流、湿地、湖泊、池塘以及湿地等的生态格局构建,需要以绿色低碳、景观环保为原则,全面构建宜居安全的城市状态。

南昌市在城市生态格局规划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的城市公共绿地的均衡化建设原则,要求尽量做到500m范围内见绿现园。据2016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南昌市的中心城区的人均公园绿地达10平方米,绿化率约45%,绿地率在41%左右,公园绿地总面积达到2601公顷,其层次性与均衡性效果良好。

以海绵城市为建设目标,构建湿地工程、生态驳岸工程、生态保护圈,恢复城市健康水系,激活城市心脏,进而形成良好的水陆生态景观系统,完善建设洪涝调蓄系统,进而提升整体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海绵城市系统与洪灾害的相关性分析,有利于缓解汛期的城市内涝灾害。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进程,完善系统内防洪排涝装置,优化防洪排涝设施,强化生态格局,能够促使城市内涝灾害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当中,一定要重视海绵城市理念的有效应用,从而推动城市整体建设质量与防洪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梦茜,蔡雷. 国外雨洪管理对海绵城市综合雨水系统尺度效应的启示[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2016:12.

[2]刘亚丽,余颖,陈治刚. 山地城市重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议和指引[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2015:11.

论文作者:李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系统与洪涝灾害相关性论文_李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