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酒企业发展策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葡萄酒论文,策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葡萄酒企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葡萄酒产业经历了不稳定的起步阶段后,已进入了稳定的成长期,也进入了消费市场的适应期。葡萄酒作为新兴事物,消费上受传统文化限制,要想逐步摆脱这种束缚,平稳增长则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啤酒、白酒行业,我国葡萄酒行业集中度较高,张裕、长城、王朝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已经在消费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公布了葡萄酒行业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显示,最近以来,在原料、管理成本增加,进口酒抢占市场的情况下,国内葡萄酒市场运行平稳,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拓展。目前中国目前有904家葡萄酒企业,2011年中国葡萄酒产量达到115.7万千升,增长13.0%;2011年末,我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达17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4.6亿元,同比增长21.14%;实现利润总额50.7亿元,同比增长13.96%。但我国葡萄酒市场仍然呈现一种品牌多、名牌少的现状,众多品牌只是在一个区域内竞争,国际竞争力不强。
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的增幅居高不下,给国产葡萄酒企业造成不小压力,甚至遭遇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双重流失,对国产葡萄酒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倒逼”机制。2010年以来国产葡萄酒行业产量增长速度迅速下降,较2009年我国葡萄酒产量增速37.48%,2010年产量增速仅为13.5%,2011年行业产量增速延续下降趋势,但降幅相对较小。由于葡萄酒市场需求增长、葡萄酒投资利润高等原因,部分白酒经销商开始跨界接触葡萄酒,尤其是法国波尔多等受消费者欢迎的进口葡萄酒。进口葡萄酒优势已越来越大。相关部门正着手解决通关效率低、商品抽检等困扰进口葡萄酒的问题,未来政策或将进一步放开。另一方面,按照WTO相关规定,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葡萄酒施行免关税。未来我国本土葡萄酒生产企业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来自中国海关的数据先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进口葡萄酒数量及金额同比去年有明显增长。1月到5月期间,我国进口葡萄酒数量达到9.5千万升,同比增长12.1%。其中,澳洲进口葡萄酒金额达到5.3亿美元,同比增长19.6%。面对进口酒的步步紧逼,国内三大葡萄酒生产商长城、张裕、王朝在加快渠道建设步伐的同时,整合国内外酒庄资源,努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2012年8月,由工信部、农业部联合制定的《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促进葡萄酒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障质量安全;同时肯定了西部产区的快速发展趋势。根据《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的葡萄酒产量将达到220万千升,比2010年增长100%;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增长85%。业内专家表示,《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对我国葡萄酒行业规范和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葡萄酒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葡萄酒企业在管理、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品质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我国葡萄酒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对于葡萄酒企业来说,品牌成功与否取决于品牌所提供的价值能否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目前我国的葡萄酒企业在品牌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对消费者需求缺乏了解,没有清晰的品牌发展战略。中国许多企业品牌发展战略中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认识,特别是对80后、90后的消费者主体,经营者了解很少,经常忽视。所以造成企业的品牌定位与企业核心能力相脱节,不能基于自身核心能力规划品牌定位和差异化品牌策略,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没能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建设有效结合,从而造成品牌发展失位与错位,导致企业的品牌价值成长缓慢,企业发展受挫。二是品牌价值提升思路不明确,同质化竞争严重。同质化竞争长期存在是造成目前中国市场许多相近产品供过于求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有关部委曾对600种主要消费品进行过调查,覆盖了包括消费类电子、服装、食品、日化、办公等多个行业,结果显示: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三是品牌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盲目仿效与跟随西方模式。西方企业的品牌管理模式是在数百年的品牌运营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每个国家的品牌都有鲜明的国家和地域特色,同时优秀的品牌都有文化基因,并植根于国家的人文地理、社会文化和民族个性思维中。今天许多中国企业不是从自身特点出发,一味的学习和模仿西方企业的品牌建设模式,缺乏具有中国企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品牌建设思路。
2.我国葡萄酒企业质量亟待提高。一是为追求利润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葡萄酒生产企业是严格自律、规范生产的,但仍有个别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欠缺,一味追求高额利润,傍品牌、冒名牌、披上洋外衣、以次充好,知法犯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个别企业不负责任的违规生产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葡萄酒行业的整体形象,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产品的信心,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二是葡萄原料质量亟待提高。优质的葡萄酒源自优质的葡萄原料。当前,随着高品质、高档次葡萄酒需求的增加,对葡萄原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葡萄种植和管理方面,我国与先进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在葡萄酒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葡萄酒生产厂家对葡萄原料都有严格控制,原料与产品是庄园式一体化。但目前,我国尚缺乏行之有效的对葡萄酒整个生产链条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标准和法律法规。大部分企业与果农之间是松散型或合同型的供需关系,使得葡萄种植缺乏统一管理,对葡萄品种、亩产量、农药施放等无法做到有效控制。
3.我国葡萄酒企业受到国际葡萄酒产业的冲击。“十一五”时期,国际资本利用其资金、技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快速进入我国葡萄酒市场。欧洲传统国家的葡萄酒消费量在萎缩,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葡萄种植面积过剩、葡萄酒过剩,再加上政府的补贴可能就是导致葡农销售出来的价格非常便宜。同时,随着葡萄酒进口关税的降低,葡萄酒进口量逐年增加,占我国葡萄酒销售量的比例逐年上升。进口量呈增长的这种趋势,使得进口葡萄酒大举占据国内市场,国内产业发展遭受挑战。专家表示,现在进口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还没到达平衡的地位,未来5年内双方将完成动态的平衡,进口葡萄酒或将占据40%的市场份额。葡萄酒进口量的大幅攀升以及外资品牌的急剧扩张加剧了葡萄酒行业的竞争,为处于成长初期的国内葡萄酒产业带来沉重压力,不利于自主品牌实现盈利和成长,或将进一步造成市场份额缺失和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三、我国葡萄酒企业发展的策略
针对我国葡萄酒企业面临的挑战,我们应当理顺企业的发展策略,方能在葡萄酒国际化发展的大潮中牢牢把握住话语权。
1.强化品牌化发展。我国的葡萄酒企业虽然近年来也开始注意品牌化策略,但是还很不够。一是要准确品牌定位,锁定目标客户群体。要认真研究目标客户群体的深层次需求,集中有限的资源去做好他们的工作,并根据目标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来确定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特征,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品牌定位。二是品牌形象必须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品牌管理的核心就是塑造消费者心目中正面的品牌形象,通过它对消费者内心影响以达到增强品牌竞争力,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目的。品牌形象的心智模型对消费者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获取和解释信息,过滤和组织信息以及预测结果,也是消费者依据有关品牌知识推断形成的。最新的研究认为品牌个性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提升品牌资产价值。同时品牌个性塑造就是造就品牌忠诚,也能使品牌延伸策略成功机会增大。三是品牌产品价值必须具有明显的溢价能力。当一个品牌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之后,就容易给目标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部分人中形成偏爱,成为他们的首选,这时候品牌资产溢价能力开始显现出来。一个没有溢价能力的品牌算不上是真正的品牌,因为没有内涵的品牌不可能挣到品牌的钱,也不可能用同样的成本比别人多挣钱,更谈不上形成品牌忠诚。
2.加强产供销一体化。葡萄酒企业要生存必须要具备很强的造血能力,葡萄酒不同白酒勾兑,可以采取兵团分散作战的方式,其必须要求产供销一体化,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葡萄酒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于依赖于它的设备和原料,葡萄酒庄正是顺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所谓葡萄酒庄是传统的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葡萄酒销售的场所,要拥有葡萄酒庄,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葡萄园,并有一流的酿酒师,具有丰富的酿酒技术以及相应的酿造与储藏设备。在国外,葡萄酒庄是传统工艺和高质量、高品位葡萄酒的象征。大多数酒庄采用手工方式酿造出的极品葡萄酒,在市场上有着极高的声誉。而且许多国际著名葡萄酒生产企业都拥有多座大型成熟的酒庄。而对于我国的大部分葡萄酒企业来说,还没有自己的酒庄,更谈不上产供销一体化,也就很难从原料方面把握产品质量。因此,对于我国的葡萄酒企业来说,要逐渐走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程控制产品质量。
3.促进产品路线高端化发展。当前国内葡萄酒的消费已日趋多元化,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在逐渐加深,品尝能力也逐步提高,但是我国还没有真正的高档葡萄酒,高档的国外葡萄酒的售价一般在几百元或更高。从产品结构发展来看,高档酒和高品质酒的比重将趋于提高。因此,布局高端市场成为国内葡萄酒企业领先于行业的共同选择。近来,以长城、张裕、王朝为代表的中国葡萄酒行业巨头大力发展酒庄酒,已经开始向高端化产品挺进,高档葡萄酒正以“健康、时尚、尊贵、高雅”的理念迅速席卷中国市场。